海原:脱贫排演脱贫剧 牛年发力牛产业
2021-02-23 11:37:3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微信截图_20210219172502.jpg?x-oss-process=style/w10

3.JPG

  宁夏海原县肉牛养殖基地。

  “来,搭把手,横幅拉上!”2月19日,新年刚过,宁夏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的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搬椅子、擦玻璃、调音响,村里自建的小剧场里,村支书段国军正带着乡亲们为元宵节的晚会做准备。

  这次“村晚”的节目都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小品也演的是村里真事。马铃薯帮他们脱了贫,还被年轻人卖上了网。这是一年中的大事。村里头一遭目睹了“直播带货”,最大一单,买了90吨马铃薯。

  这几年,村里新事让他们应接不暇。七八年前,别说手机买不起,村里压根就没信号。海原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国定贫困县,是宁夏“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窑儿村又是山沟沟里最偏远的村子,到海原县城要100多里地。没有像样公路,步行去县里得走一天一夜。有次村里女人临盆,没送到医院,孩子就生在了半路。

  土地干旱,种田只够糊口。村民穷得买二手旧衣穿,那种上衣两元一件。2014年摸底搞识别,2000人的村子920人被划入贫困户。脱贫攻坚中,县里争取项目、引进技术,帮村里把“巴掌大”的一块块坡地改成梯田。靠机械、靠覆膜,马铃薯亩产从2000斤翻到5000斤。由于品质好,每斤卖到8毛钱,种植户一举脱贫。

  2020年,不仅窑儿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2020年3月,海原县也实现脱贫摘帽,正式退出了贫困县序列。海原,是个灾难深重的地方。1920年发生的“海原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是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整整百年过去,海原人的生活,掀开了崭新一页。

  所以,窑儿村今年彩排,心气特别高,心劲特别齐。出节目,都想上台,大合唱,鼓着力气喊。村里一边带大家彩排,一边和他们酝酿一件大事。

  农民脱了贫,家底还不殷实。土产赚了钱,价值毕竟不高。据农业专家讲,农民用化肥太粗放,造成亩产高但品质下降,个头大却不好保存。海原县历来有养牛传统。脱贫攻坚中,肉牛养殖逐渐壮大。2014年至今,肉牛饲养量翻了一番,达到30万头。跨入新年,县里更提出规划,未来扩展到40万头,让全县“人均一头牛,产值超百亿”。这轮机遇,村里不能错失。

  种玉米养牛,用牛粪养地,既长土豆,又卖牛肉。说起来,一举多得,但村民心里也打鼓。“一头牛两三万,赚得多,投的也多。投资大,周期长,有啥闪失,脱贫攒的钱,不是又赔了?”

  “莫怕!”段国军早有准备。他都了解了,海原县竟然有个“母牛银行”,养牛可以赊。建档立卡户只需要2000元,就能牵回1万元的基础母牛。不足部分,政府垫2000元,华润集团垫6000元。一年后,小母牛产了牛犊子就清偿了欠款。母牛则完全成为农民资产,可以继续产犊。原来,早在2012年,华润集团作为央企,被国务院扶贫办指定定点帮扶海原县,为扶贫产业起飞装了引擎。

2.jpg?x-oss-process=style/w10

  宁夏海原县牛产业。

  仍犹豫不决的农户,村里就带他们去邻近的曹洼乡现场看。正值春节,是肉牛出栏的高峰。不仅外地供不应求,周边农民脱贫增收后,牛肉需求量也很大。一车20头牛整车出栏,货车在外面排队等。海原华润农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侯永强对村民讲,元旦到现在差不多40天,单我这,就出栏700头。每头两三万,最贵能卖4万多。“你算算,能赚多少?”

  产业越壮大,配套越完善,服务越精准。侯永强让大家宽心:“一头牛配种、喂草、防疫、分娩,技术上全有保障,销售也有渠道。”近几年,海原县与华润集团联手进行技术兜底,每3个村设一个科技服务站,配齐设备、药品、专业团队,划片包干,跟踪到户。很多群众从不会养、不敢养到抢着养、想多养。华润集团也因为扶贫融入当地产业。海原脱贫了,他们成了不用撤离的工作队。

  海原牛产业越来越高端。安格斯牛的雪花肉靠12种饲料均衡营养,耳标监测母牛每天步数,肉,空运供港。肉品精分外,还开发牛骨、牛油、红白脏器、心脏瓣膜、生物制药……2019年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投用,规划“把全产业链建起来,连牛的每一根毛都能吃干榨净”。

  窑儿村村民心里有底了,他们成立合作社,拿出90万村集体资产建牛棚。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民叫陈鹏,他回村创业,率先养了40头牛。“过了这个年,就不再外出打工了。最近天天和村里合计,怎么把牛产业带起来!”

  窑儿村最早直播带货的司海祥,出的节目是快板书,他说:“词儿我早想好了。土豆配牛腩,窑儿村货最全。脱贫不是终点站,好的日子往前看。牛年发展牛产业,过牛日子赚牛钱!”(王汉超 秦瑞杰) (图片来源:新华社)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