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荒凉底色 让农村更美
2021-04-16 20:23:00 来源:银川日报

  闽宁镇马路笔直宽阔、村庄错落有致。记者  李靖  摄

  农家小院出门见绿干净整洁。记者  孙楠  摄

  电视剧《山海情》中,白校长带着孩子们参加合唱比赛,一首《春天在哪里》唱出了移民们对于春天的渴望,对于未来的向往。

  如今,闽宁镇的春天,真的来了。经过一代代移民的“拓荒”,起初只有8000多人的闽宁村已变成6.6万人安居乐业的闽宁镇。镇区里,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富有风情的闽南风格建筑,勾勒出一派现代化乡镇风貌;在村庄,干净整洁的小院、生机勃勃的菜园、一应俱全的现代化电器,讲述着移民们的幸福生活;在乡间,直通田间地头的柏油马路、源源不断产出的特色产品、辛苦忙碌的产业工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富裕的大门。

  这是闽宁镇的春天。

  环境变:村居环境现代时尚

  1997年7月,当谢兴昌带着村上的十几个人,来到当时还被称为玉泉营开发区的闽宁村时,形容当时眼前看到的一切,用了20个字,“空中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子跑”。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苦井水、开垦的是戈壁滩,第一代移民靠着心中的信念,在当时的闽宁村扎了根。

  24年后,当谢兴昌和妻子韩翠花,站在自家有9间屋子的四合小院,心中感慨万千。他们脚下站着的,已经不是一无所有的干沙滩,而是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小城镇。

  在闽宁镇摆脱贫困、改写人生的移民不止谢兴昌。今年40多岁的周海强,2014年拖家带口从固原市隆德县搬迁至闽宁镇原隆村。住新房、喝自来水……新家四周,学校、卫生室、商店、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生活条件改善了,周海强还和媳妇参加村上开展的培训班,一个成了技术达人,一个在银川当厨师,夫妻二人一个月能拿到六七千元。“只要肯努力,日子会越过越好。”周海强说。

  64岁的马文祥,原是固原市西吉县白崖乡人。在他的家乡,十年九旱,村民们种得多收得少,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彼时,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的马文祥,看着不得不向生活低头的乡亲们,心里总是五味杂陈。1997年9月,40岁的马文祥,离开了祖辈们世代生活的地方,来到当时的闽宁村。靠着从未停歇的奋斗,落户闽宁镇至今,他家换了4次房,从地窝子到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有小庭院的水泥平房……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一辆电动代步车、一座农家小院、一个围绕在膝头的小孙儿,组成了马文祥的“退休生活”,这让他自己受过的苦没有白费。

  如今,闽宁镇在全区农村率先实现村村通宽带、通硬化路、通自来水,建成镇内“四纵五横”、外连省道高速的交通网络。在福建省的援助下,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一批设施迅速建立完善,实现村村有小学、有卫生室、有文化活动中心、有民生服务大厅。全面实行棚户区改造,推进改水、改厕、改厨“三改”工程,移民群众户户都用上太阳能,20%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人们彻底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历史。

  意识变:移民村里流行新风尚

  在镇区基础设施翻天覆地改变的同时,移民村居住的人们也开启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新风尚。

  在闽宁镇原隆村,巷道两侧整齐排布的树木,开始冒出新芽,五颜六色的花儿点缀其中,让春日的村庄格外美丽。走进14组51号韩娟的小院,庭院内外都收拾的整洁一新,彰显了女主人的干净利落。在这个普通的移民小院中,还摆放着一个颇为显眼的东西——灰色(其他垃圾)和绿色(厨余垃圾)二分类垃圾桶。

  “俺们村家家户户都有这个垃圾桶,大家都知道不同的垃圾要放在不同的桶里。”韩娟告诉记者,自己刚搬迁来原隆村时,村民大都还保留着以前的生活习惯。即便村头就有垃圾桶,但是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四处可见。

  治垃圾说到底还是治习惯,只有群众真正参与其中,才能换得农村干净整洁的美丽环境。2020年6月,闽宁镇在原隆村三个村民小组及永安小区率先推行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如今,像这样的二分类垃圾桶在14组村民家中每户都有,垃圾分类成为原隆村14组变美的法宝之一。

  “这是咱们大家生活的地方,除了打扫干净屋里,外面的环境卫生也很重要!”原隆村垃圾收集员张文科,每天都骑着电动垃圾车挨家挨户上门回收垃圾,并给老乡们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大家积极性也高,很配合我的工作,现在村上的环境越来越好!”

  提起未分类时的垃圾箱,张文科忍不住叹气:“那个味儿没法闻,特别是夏天,苍蝇蚊子围着飞,倒个垃圾都得踮着脚。”那时候村里谁家都不愿意靠着垃圾箱。而如今,推行垃圾分类,村里撤掉了以前杂乱的垃圾箱,垃圾集中统一收治,难闻的气味和污水都不见了。张文科说,现在垃圾分类已经成了移民村里的新风尚,家家户户互相比着,看谁家的小院最漂亮。

  宽敞的小公园、一应俱全的健身设施、干净无杂物的街道,如今漫步在原隆村,整座村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俨然一座乡村花园。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昔日的空中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子跑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足的金沙滩,2020年闽宁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61元,较搬迁之初增长近30倍。全镇累计减贫1648户7185人,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闽宁人民在中央及区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领导下,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实干苦干,成功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国家卫生乡镇”等荣誉称号。

  产业变:乡村美景变致富“钱景”

  从曾经的戈壁荒滩,到如今的现代化城镇,褪去了荒凉的底色,如今的闽宁镇还将生态融入发展肌理,将乡村美景变成致富“钱景”。

  再过几个月,闽宁镇原隆村会因为一种红色果实而变得忙碌起来——那就是红树莓。曾经寸草不生的千亩大地上,如今是棚湖湾树莓生态景区所在地,源源不断产出的红树莓,在生产线上变成了树莓果酒、树莓气泡酒、树莓馒头、树莓果汁、树莓巧克力,成为游客争相品尝购买的网红食品。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这片基地的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把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和现代观光农业结合在一起,通过种植红树莓,带动移民稳定增收,也让无数游客,在这里体验采摘、观光、休闲的快乐。

  “到了采摘季,熟练的采摘工一天能赚两三百元。”34岁的原隆村村民李敏,每天都开着轿车上下班,在她眼里红树莓产业蓬勃发展,让原隆村成了山林互映的诗意田园,也实现了当地移民妇女在家门口打工的梦想。“现在家里收入稳定了,不用出远门就能上班,孩子也能照顾上。”李敏说道,小小的红树莓给了自己幸福的日子。

  而在另一边的武河村,千亩桃林迎来桃花盛开,开发这片桃林的宁夏正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正紧锣密鼓地张罗着文化推广事宜,参观台、农家乐、漫步道、景观桃林……一整套景观规划建设在稳步推进中。

  据了解,闽宁镇立足自然条件、区位优势,探索建立“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发展壮大了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商贸物流劳务产业、高效设施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建成酿酒葡萄种植8万亩,酒庄13家,年产葡萄酒2.6万吨。通过发挥闽宁镇全域旅游西线区位优势,辖区大力发展红酒和红色旅游“两红”产业,建成闽宁镇会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举办第九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和闽宁·柏雅红酒文化跑马拉松等赛事,年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加,实现了由最初的传统种植到现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闽宁两省区的共同努力下,闽宁镇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14961元,由最初8000人的闽宁村发展壮大为如今6.6万人的闽宁镇。

  如今,移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孩子就近在家门口上学、群众就近在辖区企业打工获得收入、家门口的医疗条件不断提升。三下乡、文化大篷车等大型文艺演出的舞台,也搭在了家门口,过去“空中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子跑”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足”的“金沙滩”。一座功能完备、配套齐全、民族融合的现代化特色小镇在戈壁滩上崛起,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华丽转型。(记者   孙楠)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