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近年来,宁夏把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激活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创业增收的突破口,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农民抱团闯市场,极大地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迈进。全区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小小黄花菜种出致富大产业
“赶上了好政策,靠种黄花菜我们脱贫致富了。”11月24日,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兴民村村民陈志雄说。
10年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志雄在自家15亩农田中种植了黄花菜,没想到小小黄花菜成为他家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以前,种玉米一亩收入也就三五百元。现在,种植黄花菜比传统农业的收入高出很多,而且不愁销路。”陈志雄说,自从种上黄花菜,他家的土地收入翻了好几番,住房翻修了,小车也买上了,家里生活翻天覆地。
兴民村是一个移民新村,近年来,该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黄花菜产业,让小小的黄花菜成为农民手中的“致富菜”。2016年,为扩大黄花菜的种植规模、提高产品品质,该村以农户入股的方式成立兴民村阳光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统一种植标准、质量管理、收购销售等,让村民们看到种黄花菜的好“钱”景。当年,全村黄花菜销售收入1100万元,人均种植黄花菜收入达1.5万元。
“咱农民就讲个‘比、看、算’,有政府政策支持,合作社当‘保姆’解忧愁,大家发展黄花菜产业的信心很足。”阳光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苏海亮说,现在兴民村种植黄花菜的农户越来越多了。合作社带领全村102户村民,种植黄花菜2000多亩,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农户少操心还能挣上钱。“以前,大家出门不是蹬着自行车,就是骑着摩托车,现在村里90%以上的家庭都购买了小汽车。”苏海亮说。
村民李耀珠种植黄花菜已有10年,靠着30亩黄花菜,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而且购买了两辆小汽车。“黄花菜不愁销路,年收入十多万元,致富奔小康不成问题。”李耀珠说,依靠合作社注册的“兴茗萱”品牌,村民种植的黄花菜市场销路走俏,深受广州、福建、湖南、天津等地客商青睐。
今年,兴民村4200亩黄花菜又获丰收,通过阳光农业专业合作社收购包装销售的“兴茗萱”牌干黄花菜每公斤售价高达50元。“我们合作社每年平均销售干黄花菜15万公斤,今年,以每公斤4元的保底价收购鲜黄花菜达48万公斤。”苏海亮说,为给客商和村民提供黄花菜保鲜便利,合作社正在筹划建设储存50万公斤黄花菜的冷库。
小黄花大产业,如今在红寺堡区,依靠黄花菜产业脱贫致富的不仅是兴民村。目前,该区黄花菜种植累计面积达到8.02万亩,进入3年以上盛产期黄花菜4.2万亩,干黄花菜产量达到1.1万吨左右,综合产值达到3.3亿元,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30.6%。发展黄花菜种植户10011户,培育了黄花菜产业专业合作社27家、家庭农场66家、种植大户667家。(记者 马照刚)
村民变股东奔向富裕生活
砖渠村商议股份经济合作社相关事宜。
“真没想到,现在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股东,自己当家做主,还能拿到分红,我们的日子更有奔头了。”11月24日,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办事处砖渠村村民范文军说,村上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村民变成了股东,增收渠道更多了。
为进一步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实现多元化经营目标,同时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砖渠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发了银川市车管所配套商务服务区项目,由村办企业银川瑞通广源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实施。
“厘清村集体家底,盘活资源,对于经营性的固定资产,可以用营利带来收益,给村民进行分红,这就是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实实在在的好处。预计到了明年,村集体经济就可以分红了,项目建设的营业房出租得来的收入分给村民,每股至少有几百元的分红。”砖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邵永利说,村上开发的银川市车管所配套商务服务区项目一期综合1号楼地上15层、地下1层,可做商业房、仓储招租,前景非常好。股份量化到人后,预计明年股东就能拿到分红。据了解,砖渠村开发的银川市车管所配套商务服务区项目总占地面积72.6亩,总投资概算2.1亿元。其中二期项目工业用地30亩,砖渠村以土地出租合资建设汽车检测线,已于2019年10月投入使用。
“探索适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机制和分配机制的新路子,将完成改制后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实现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务分离,充分发挥村经济合作社作用,增加村集体和成员收入。”邵永利介绍,2014年,砖渠村被确定为银川市股改试点单位。从2015年5月开始,砖渠村实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砖渠村按照要求,在金凤区“股改”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先后成立组织、制定“股改”方案、核实集体资产、人员资格界定、股权配置,以1982年分地人口为基础,以《砖渠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股东资格确认办法》为依据,核定、确认砖渠村股数2850股。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村上开发了银川市车管所配套商务服务区项目。该项目完成投入运营后,不但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记者 陶涛 文/图)
苦药材种出甜蜜幸福生活
隆德县康普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板蓝根已经被公司收购。
11月中旬,天气转冷,隆德县神林乡辛平村50多户种植中药材的农户依旧在忙碌。
“最近正是黄芪、苦参的采收季节,预计我们今年能有个好收成。”隆德县康普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樊鹏强和父亲樊耀山忙活个不停。
一直以来,坐拥六盘山“天然药库”,又有世代种植的习惯,隆德县中药材种植、加工成为当地很多农民致富来源之一。中药材不但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抗冰雹能力,而且近年来效益大幅提高。
2008年,深知家乡药材价值的樊耀山决定不再做东奔西跑的“药贩子”,他带着儿子樊鹏强一起流转土地开始了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药材种植成本高,我必须自己先摸索出经验,才能带动村里人跟我一起发展。”起初,樊耀山只流转了120亩土地种黄芪,“中药材种植存在跟风现象,市场波动大,一旦做大,必须懂得对市场行情的研判和评估。”樊耀山的种植品种随着市场行情随时调整,他的中药材生意越做越红火,收入也从刚开始的一年几万元纯利润增长到了目前近30万元。慢慢的,村里想种中药材的农户都开始找樊家父子咨询,跟着他们一起种,而樊耀山流转土地的面积也增长至300亩。
村民张繁生家里有5口人,是建档立卡户。2017年,张繁生找到了樊耀山,提出想跟着合作社一起种植中药材。热心的樊耀山从自己的育苗基地里给张繁生提供了黄芪种苗。“你放心种,种好的黄芪我回收,你不用担心销路。”这句承诺,让张繁生放了心。他当年种上了2亩黄芪,一亩地实现纯收入2000元。“跟着合作社一起种中药材,销路有保障,我今年种了3亩多。”张繁生说。2018年,樊耀玺也加入到了合作社,樊耀山指导他种上了板蓝根。“板蓝根当年种当年收,2018年我2亩地纯收入4800元。”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樊耀玺2019年仅药材种植收入了9600元。村民王旭庄加入合作社种植了四五年的中药材,每年仅种植中药材一项家庭收入就过万元。村民张小平将家里的3亩多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月他定期到合作社打工,“这个月除了流转土地的钱,我还在合作社领了2400元工资。”张小平说。
“如今,隆德县打造的六盘山中药材基地,成为继东北、云贵、华北三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后的第四大中药材产区。”对于未来的前景,樊耀山心里充满着希望。今年7月,年过六旬的他将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变更成了儿子樊鹏强,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也从药材、农作物的种植、收购、加工及销售,扩大到提供种植技术、开展信息服务等方面。“今年我们合作社的产值预计能达到400万元至500万元,比2019年增加100多万元,未来我们合作社将力争带领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樊耀山说。(记者 李锦 文/图)
新民村合作社鼓了乡亲腰包
种植树苗给新民村村民带来了好收益。
问及年收入,马国福含笑摇头:“不多不多。”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坐不住了:“还不多?一年少说能挣六七十万!”
马国福是灵武市郝家桥镇新民村6队村民,有想法,有魄力,精明能干。2009年,尝到了养殖带来的甜头,马国福在灵武市率先成立起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销售信息、给予技术指导、联系贷款、购买种羊:“产购销都不用‘股东’操心,大伙儿只等着年底分红,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2013年,合作社分化升级为家庭农场,“养殖专业合作社时期的经验顺理成章地延续到家庭农场的运作中,全村365户农户,存栏羊只在500只以上的农户超过20户,规模化家庭农场有10家,‘发羊财’你追我赶。”新民村党支部书记代光有说。
在为农民创收增收的快车道上,新民村除了养殖业,种植业也不甘落后。
灵武市田悦林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官林和树苗打了20多年交道,把一棵棵“摇钱树”种遍山野。
1998年,官林在林场打工栽种树苗,看惯了家乡的各种树,他想不到这家伙还能卖钱?掌握了树苗的种植销售技术,官林回乡种树,试种一亩,次年收入2000多元。这一“种”不可收拾。官林带动周围村民一同种树,并组织19户农户成立了合作社,种植面积达300多亩,树苗远销河北、天津等地。
新民村干旱少雨,初来乍到的树苗不能随时喝饱水,反而锻炼了它们的抗干旱能力,在这里培育的树苗适应能力强,成活率极高,售价也比其他地方平均一棵高三五十元。2013年的一天,一位河北客商慕名联系官林,打来30余万元货款,购买一车丝棉木。官林按要求发货,不久客商再次来电,需要每天运送两车当地树苗。“仅这一单就做了500多万元,新民村当季树苗销售一空。”官林说,合作社成立后,高峰时期,农户种植一亩树苗,年纯收入不低于2万元:“有的农户种得多,一年能挣20多万元!”
灵武绿鑫塬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明对所种植的长枣和苹果有着长远规划:“合作社所有果树统一使用生物肥,打造高品质有机水果。果园达到一定规模后,发展农家乐旅游,吸引游客采农家果、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
“农业合作社既是村民致富的助推器,又是农村发展的风向标。”代光有说,新民村共有各类农业合作社29个,其中养殖、果蔬、树苗栽种产业占据主导,“全村去年人均收入1.05万元,这三类合作社贡献了人均收入的八成以上。”(记者 秦磊 文/图)
家门口打工 日子越过越红火
合作社的车间里,徐莉正在忙乎着。
11月24日8时,彭阳县城阳乡城阳村村民杨莉从家走路去上班,满面笑容。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也有坐办公室的一天,觉得很自豪。”2年前,杨莉成为彭阳县康源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一名文员。虽然办公室的杂活儿她都干,只是偶尔在电脑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字工作,但这份工作足以让她满意。“每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不比在县城打工挣得少,现在离家还近,顾家挣钱两不误。”杨莉说,丈夫在外地打工,她在家门口上班,一年家里收入四五万元,“比以前种地强多了,而且挣工资心里踏实,日子过得很不错。”
彭阳县康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位于彭阳县城阳乡街道,是集中药材种植、购销、贮运、初加工、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现有社员56户,社员亩均纯收入达到2500多元,比合作社成立之初增长了5倍。2019年我们流转土地近3000亩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示范种植中药材,年加工桃杏仁2000吨、中药材800吨,每年为当地农民支付务工费上百万元。”合作社负责人韩万里说。
韩万里是彭阳县城阳乡韩寨村农民,通过多年努力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2008年,他牵头成立彭阳县康源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把村民组织起来,不但把田间管理技术手把手地教给大家,还在种苗供应、中药材收购等方面与合作社收益捆绑起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我给种植户免费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以高于当前市场价的10%与农户签订中药材收购协议,确保农户每亩收益在1000元以上。”韩万里说,他建立了彭阳县首家无人机服务中心,采用植保无人机飞播,完成了7个村仿野生中药材8万亩的种植任务,节约种子5%,赶墒播种节约时间50%以上。韩万里还引进了先进的大型农机设备,通过机械化耕种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直接受益群众90户,带动当地劳动就业344人,务工农户直接收益80万元。
在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彭阳县城阳乡城阳村村民徐莉正在设备前加工桃杏仁。“我今年才来合作社工作,这里的活儿不累,工资也不错,我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徐莉话音刚落,旁边的秦秀玲就搭腔了:“我是这儿的老员工,务工10年时间,现在月工资有3000元。我很满意这份工作,守着家门口还能挣上钱。”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忙碌碌。“在我们这儿干活的大多是女人,都是周边的村民。男人在外地打工,女人们在家门口上班,家里有两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杨莉说。(记者 智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