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网线,一台电脑,或在田间地头直播,或与客户即时交流……通过成熟的互联网融合嫁接,带着新鲜露珠和泥土清香的农产品,第一时间飞向千家万户,甚至走出国门。“十三五”以来,我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保持近25%的增长势头,带动全区电商飞速发展。电商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让农村各类产品卖得更远,卖得更好,并推动了农民创业就业。
近日,宁夏日报记者深入我区各地农村,捕捉农村电商的创业故事,感受到农村方兴未艾的创业热潮扑面而来。
龙泉村合伙人:让农产品出村进城更顺畅
冯金莲在分拣快递。
1月19日,朝阳初升,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鸡鸣声声,村部北边的薇美印坊门口已排起了队。
“冯姐,这20袋枣片帮我分装一下,顾客地址在单子上。”村民吴丽放下东西转身就走,“店里来人了,有啥不清楚电话联系哈。”
“冯姐,这三箱草莓帮我发到兰州。”村民刘建成看冯金莲忙得不亦乐乎,自己动手封装起来。
石磨面粉、果酒、富硒鸡蛋……来发货的人带着各种大武口区龙泉村特产。
到10时30分许,发货的、拿快递的人都走了,冯金莲找个凳子坐下来,松了一口气。算一算,两个小时内,完成了26单寄递服务。
“前两天才忙呢,一个团的40个游客来村里搞团建,临走时人人都有一包东西要邮回去。”冯金莲说。
薇美印坊不是出售印有游客照片旅游工艺品的微商实体店吗?怎么开始送快递了?看记者疑惑,冯金莲指了指印坊门头旁边的牌子,上面写着“菜鸟乡村:龙泉村电商物流公共服务站”。
“其实我不算印坊老板,算是房东,印坊和电商物流公共服务站的负责人是付振乾。他一大早就去拉快递了,我是来帮忙。”冯金莲笑着说,村民以房入股,与看好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合作共赢,这在龙泉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大武口区龙泉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沿街农村民宿成了餐饮、电商的“孵化器”,吸引来一大批创业人士。
“2019年,我来龙泉村发展,最初在旅游品牌运营公司打工。村子的旅游越来越火,人气越来越旺,我就自己创业,租用村民冯姐的房子,开设了薇美印坊,并开办网店,试水电商。”11时,回到店里的付振乾讲起了他和冯金莲合伙做电商的经历。
印坊开办后,顾客大多是游客,他们常要求将自己的纪念品邮往家乡。这让付振乾看到了商机:“为什么不自己搞寄递呢?购买、发货一站服务,我们和顾客双赢。”
和冯金莲合计一番后,薇美印坊原地“升级”,打造集营销、销售、物流和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线下门店”的新零售模式——线下体验、线上下单,提供网货购买、快递代收发、电商知识宣传、送货上门、安装维修售后等一站式服务。
有了薇美印坊,龙泉村村民在家门口搞电商,销售农产品、土特产,扩展了收入来源,更加积极地投身乡村旅游产业。
龙泉村村干部表示,因为距离远、点分散、路难走、成本高……农村消费市场曾是流通领域的“老大难”,电商下乡和农村消费升级的布局也受到影响。现在,付振乾们的出现,让“酒好不怕巷子深”。
“现在,我的物流公共服务站除了服务村民,还服务周围街道的居民。”付振乾说,下一步,他还想找到更多合作伙伴,在其他乡镇、农村设点,让农产品出村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记者 朱立杨 文/图)
邓振芳:为百姓代购又带“路”
邓振芳(左)帮助村民注册网购账号。
1月19日中午,平罗县城关镇新建村党支部书记邓振芳忙完村上的事务后,来到库房将打包好的枸杞装到礼盒中。
春节临近,邓振芳比平时更加忙碌,手机微信提示音响个不停。
回想起自己的电商之路,邓振芳笑了起来。2012年,她在淘宝网上购买了一台279元的豆浆机。“买之前我还专门到商场看到同款豆浆机卖498元,并且还是活动价,几个村干部知道后就让我帮忙团购了11台。”邓振芳回忆说,之后的每个月,她为村民网络代购金额都在2000元以上。
网购这么便捷何不自己开个网店?邓振芳在网上看到一则加盟广告后,投资1500元注册了线上服装店。但几个月过去了,销售额始终定格在“0”。
当她再联系这家网络公司想寻找症结所在时才发现被骗,这次“踩坑”让邓振芳意识到电商“水深”,不想当“小白”就得多学习。
2014年,邓振芳来到浙江考察学习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三楼扔下去摔不破的鸡蛋包装、两个小时就能从圈舍到餐桌的新鲜肉等都令她大开眼界。
回村后,邓振芳和3名同事成立了平罗县第一家电子商务团队,第一件事就是帮村民们团购:几千双棉拖鞋每双能省20元,400多元的电饭煲团购价只需140元……这些看得见的实惠让村民们变被动为主动,有人怕注册账号会被骗,邓振芳帮他们用自己的账号购买商品免费送货上门,就是为了让村民们感受到电商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待时机成熟后,邓振芳和团队搜集平罗县特色农产品,与周边11家大型涉农企业对接,将家乡农产品利用淘宝店、微店等网络销售平台进行销售。4年时间,共代销代购枸杞辣椒、牛奶番茄等农畜产品12000多件,销售额72万元,种类从50种增加到了百余种。目前,邓振芳每年固定客户近200余人,老客带新客近500余人,长年为两家大型食品加工厂供货每月1吨左右。这几年,邓振芳帮助困难群众销售枸杞共900公斤,价值近4万元。
“发展农村电商不仅仅是帮老百姓代购,还要‘带’路,看着他们通过电商鼓了腰包我也开心。”邓振芳笑着说。(记者 李良 文/图)
灵武“草编哥”把产品卖到了俄罗斯
孙磊在搬运防疫草帘。
“你好,我是‘草编哥’孙磊,我来自宁夏灵武。”打开抖音、快手等国内知名视频平台,都会搜到孙磊发的短视频,他手拿草帘、草袋,甚至有时候就是一捆草,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宣传家乡宁夏灵武,告诉人们关于他和草的故事。
孙磊是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德琴草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我的所有客户都是通过电商带来的,我微信里4000多人全是我的客户。”2008年,通过阿里巴巴电商,一个来自河北廊坊的客户,为孙磊带来了第一笔订单——80万条草袋。
“订单销售额100多万元。”孙磊没想到首单生意就结了个“大瓜”,本来把服装店关闭的他还心有不甘,这次让他彻底决定把心思放在草编事业上。第一次网络试水让孙磊尝到了甜头,随后他更加注重网络营销,跑市场调研、购原材料、严把生产质量关。只要有时间就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市场营销模式。
2012年,孙磊承接青海省乌兰县林业部门防沙固沙沙障草帘供应;2013年招标进入蒙牛集团宁夏、内蒙古等分公司冬季乳制品外发保温草帘供应;2014年,成功投标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先后拿到600万元、800万元、1000万元的订单,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随着互联网订单的增加,孙磊开始尝试定制化草编制品服务。
“公司自身生产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客商需求。这几年,我们制定了生产标准,将订单分派给其他合作社和公司代加工,从而带动了灵武市整个草编行业的发展,已有700多位农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孙磊把草加工成草席、草垫、草绳等各种形态,组成了80多种草产品矩阵,产品销售到全国多个省区,甚至还出口到了俄罗斯,去年仅电商平台销售额近3000万元。(记者 张晓慧 文/图)
电商三兄弟“云上”闯出一片天
“闲了来喝茶。”是李胜招徕电商顾客的口头禅。李胜每天的电商生意,是与铁炉上熬得“咕咕”响的罐罐茶相伴,与前来体验的客户煮茶品特产,推介着红酒、枸杞等产品。
冬日里,喝上由茶叶、枸杞、生姜、红糖等原料冲泡而成的罐罐茶,驱走严寒,是李胜在西吉县老家养成的习惯。
20年前,李胜三兄弟随父母从西吉县老家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如今,他们兄弟三人在电商事业上各司其职:老大李胜在红寺堡区打理电商体验馆,老二李奇在银川市组织原产地货源,老三李渊在杭州市拓展电商市场。
李氏三兄弟合伙成立胜川商贸,商标是李胜独立设计的。
与其他电商同行不同,李氏三兄弟力推体验式直播带货,直播中鼓励消费者前来免费体验,再决定是否购买。目前,他们将特产店临时作为体验所,未来还要在红寺堡打造专门的体验馆,场馆已经租好。
负责组织货源的李奇总能在全国范围内搜罗到物美价廉的货源。不久前,他组织到一批临川红柚,一个足有1公斤重,酸甜可口,单个价格却只有7元,是市场价格的一半,放入特产店供顾客品尝体验,很快便销售一空。
走进“胜川”特产店,里面摆放着和田大枣、潍坊柿饼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特产,其中最多的还是黄花菜、枸杞、葡萄酒等红寺堡特产。
在线直播带货销售是李奇最擅长的事,在其“超人阿奇”快手直播平台上有粉丝27.8万人。在多场直播中,他以绿衣、红眼罩、红披风的“超人”形象示人,在制粉场、枸杞田中在线推介着一款款地道的农特产品。超强带货能力的背后,是李奇为直播脚本而苦思冥想到失眠,为达到良好的直播效果而提前反复演练……
李渊驻足杭州已有1个多月,期间他担任电商讲师,在向别人传经送宝的同时也不忘充电学习,还在这个电商之都寻觅着商机。期间,他来电告诉大哥李胜:“宁夏枸杞在杭州卖得挺火,就是没好货源,咱们兄弟仨试着在这边开一家宁夏枸杞体验馆,带动电商销售。”
近年来,红寺堡区对电商产业大力扶持,经常举办各种电商培训班,建立电商扶贫创业孵化园让当地电商企业无偿入住,电商带动就业3799人,直播网络销售额达5300万元,顺利通过“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验收。
2021年,红寺堡还将打造“电商仓”,云集当地大小电商企业,充分发挥规模化集约效应,届时物流分拣、冷链包装与快递发货速度将再上一个新台阶。(记者 杜晓星)
中卫神聚农业公司:
引导更多农户成为电商“达人”
从2019年9月涉足农村电商领域,到在“阅宁夏 鉴优品”成就2020全民电商节活动中,获得宁夏电商应用创新案例20强第6名,宁夏神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仅用了1年时间。
神聚农业是中卫市一家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神聚农业副总经理周邦亮曾在顺丰速递从事物流工作1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他摸索出来的“公司+合作社+农户”供应链发展模式,以自营产品和中卫扶贫产品为基础,将硒砂瓜、枸杞、藜麦、红枣等中卫名优农副产品作为供应链主体,提供给中小优质电商渠道,拼多多、小当家等则作为农村电商销售主渠道,整合仓储、包装、物流、售后等资源,搭建起了一个成熟有效的农村电商运营体系。
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乐村村民刘忠是苹果种植大户,以前批发,后来他尝试自己在周边零卖,但效果不好。2019年开始,刘忠与神聚农业合作,解决了包装和物流问题,后来陆续开通淘宝、拼多多、快手等线上渠道进行销售,去年他的30余亩苹果都不够卖,还和邻居合作进行销售,年收入增长40%以上,目前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农村电商“达人”。
目前,神聚农业在永康镇达茂村建立苹果种植基地1200亩,藜麦种植面积400余亩,建立14个电商站点,建设6000多平方米的冷库储藏设施,为6家企业长期供货。2019年,公司站点上的农户高峰期每天线上销售苹果1400多箱,2020销售旺季不到2个月时间,售出高端硒砂瓜29000多单8600箱,带动337家农户参与电商销售,两个月实现线上销售额300多万元。(记者 杨志挺)
李强: 让家乡特产卖个好价钱
李强(左)与同事在直播带货。(资料图片)
“我是西吉县第一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扶贫项目孵化出来的电商。”1月20日,冬日阳光洒进办公室,“90后”小伙李强坐在火炉边,说起自己的创业路。
大学毕业后,西吉县新营乡的李强本来想留在西安发展。此时,西吉县推广电子商务进农村活动,支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李强就此踏上返乡创业路。
“西吉县免费提供运营场地和电商技能培训,帮助拓展销售平台和消费市场。”李强说,2018年他注册成立西吉县汇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始创业之路。
刚起步时,公司缺乏资金和人员,李强既是公司负责人也是员工,既是客服也是库管、打包员、物流员,而且销售业绩不理想,每天订单寥寥。
面对困境,李强大胆创新,寻求出路。“高价收购,低于市场价格出售,我们在设计制作包装箱、完善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提升附加值,努力让西吉农副产品卖出品质、卖出好价钱。”李强帮助新营乡洞子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土豆,设计制作马铃薯包装箱,完善马铃薯质量检测,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对接中国银行“公益中国”电商平台,组织开展“电商帮扶贫困户助销马铃薯”线上销售活动,帮扶洞子沟村9户建档立卡户每家增收5000元以上,公司打开了销售市场。
如今,李强的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电子商务综合运营、电商培训、农产品包装设计及网络销售、平台开发与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型企业,带动西吉县青年创业联盟中50名青年创业致富。
近年来,西吉县出台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整合带动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物流仓储企业,吸引像李强这样的电商创业青年入驻电商创业街,孵化带动西吉县农副产品企业发展电商。(记者 王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