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2021-02-24 10:11:44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这个春天,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从业者开始为新一季的美酒做筹备;驻村干部倾心为民服务,谋划乡村振兴的最新画卷;“蚂蚁森林”落地宁夏,“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萌发新生机;电力工作者在普通岗位上努力创新……各行各业的奋进者发扬“三牛”精神,用奋斗姿态开启新征程。

唐希明:让“蚂蚁森林”在宁夏顺利扎根

  打开支付宝,在“蚂蚁森林”收集能量,可以在宁夏种树了。2月22日,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处获悉,2021年蚂蚁森林中国绿化基金会合作造林项目首次进入宁夏,选址中卫市蒿川林场,将实施200万穴柠条、220万穴花棒、50万株山桃的全民义务植树造林项目。

  这两天,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唐希明正为“蚂蚁森林”安家中卫而奔忙。“此前,我们已根据项目要求,赴宁夏区内、内蒙古等地,筹备项目所需的苗木和种子,主要考察质量、大小、发芽率等指标,以期达到最适宜本地种植的效果。”唐希明说。

  从麦草方格的传承,到最新的“互联网+植树”的尝鲜,唐希明见证了中卫市生态修复的岁月里程。当前,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中部防沙治沙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减少黄河泥沙输入。“蚂蚁森林”选址蒿川林场,将进一步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在宁夏的首个项目,预计3月中下旬即可正式实施,我对此抱有很高的期待,近期主要做好中标企业的协调工作,努力把项目做出实效。”唐希明说。

  在唐希明心里,不论技术如何更迭,都离不开专业、恒久的精神。“人和沙,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在这个春天,唐希明的“春耕”作为,不仅是让“蚂蚁森林”在本地顺利扎根,更想把自己多年来生态修复的经验和精神代代相传。

  去年12月中旬,“蚂蚁森林”启动宁夏中卫“柠条”种植项目认领。“一经上线,很快被网友认领一空。”自治区林草局生态修复处二级调研员苏亚红介绍,该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21年-2023年),建设总面积5万亩,项目总投入2375万元,均为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项目出资,计划造林470万穴,其中:柠条200万穴,面积2万亩;种植花棒220万穴,面积2万亩;种植山桃50万株,面积1万亩;项目组织实施单位为中卫市蒿川林场,项目监管单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中卫市林业和草原局,项目实施单位经过公开招标,确定了10家实施单位分标段实施。

  “‘蚂蚁森林’落地宁夏,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创新‘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形式,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对于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国土绿化,尤其是吸引年轻人提高生态意识,很有意义。”苏亚红说。

  “蚂蚁森林”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助于维护蒿川林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安全,还将增加林地面积5万亩,预计提高宁夏森林覆盖率0.064%,提高中卫市森林覆盖率0.19%。项目建成后,将增强项目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固碳释氧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此外,项目建设和后期日常管护工作长期需要大量劳动力,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果,颇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记者 毛雪皎)

董越:让更多“小工具”发挥大功效

  2月18日,大年初七上班伊始,国网中卫供电公司获得电力中心的董越便赶到营销部检验检测班拜访学习。虽然离开检测班已经10个月了,但董越会时常回来,向班组里的老师傅请教碰到的技术难题。这次回来,董越带的问题是:怎么从计量方面提升获得电力水平。

  59岁的王卫平是公司计量中心专业工程师。一见到自己昔日的师傅,董越便迫不及待对师傅说:师傅,咱们获得电力提升在计量上,我又考虑了几个点,请您帮忙指导指导。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认真讨论,看到国网人创新拼搏的精神在年轻一代的身上传承了下来,明年就要退休的王卫平颇感欣慰。

  五年前,董越走进国网中卫供电公司,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电力计量。师傅带董越白天校验互感器,晚上核对数据,出具证书,经常要忙到很晚,效率还不高。董越萌生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为客户争取利润,也让自己的师傅减少工作量的想法。

  董越对师傅说了自己的打算,但师傅并没有太放在心里。

  不久,董越带着一对黑眼圈出现在师傅面前,“师傅您看,点仪器这里,照个照片,然后点生成,就出来了。”董越编写出了一个计量“小工具”,让师傅欣喜不已。利用这个“小工具”,轻点鼠标20秒即可完成过去很久才能完成的工作,并且还非常准确。这个“小工具”的使用,不仅一举解决了过去因为计量检定证书的数据校核导致的用户接电时间延长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效率。到如今,该技术使用5年来,已累计减少客户接电时间2000多天,间接增加客户的利润超过5000万元。

  工作中,董越特别喜欢创新优化工作流程,陆续开发了很多这样的小工具。

  2020年4月,沙坡头区供电公司成立,董越主动请缨到沙坡头区供电公司负责运检工作。此去时间虽短,但董越在配网运检方面搞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其中最瞩目的就是建立了获得电力中心。

  获得电力中心是沙坡头区供电公司为优化营商环境建立的一个机构,通过改革创新,将管理关口前移,协调各个环节减少客户的接电时间和接电环节,增加供电可靠性。董越和同事们共同努力,创新实施实时调度、预测管控等,平均减少高压客户办电时间1.5天,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22%,客户平均停电时间降低17.3%。

  面对新的一年,董越说,这个时代创新创造蓬勃发展,年轻人就要勇于接受挑战。(记者 鲁延宏)

马有清:曾经抵触贷款 今年有个新目标

<p>  陈贵兴和马有清(左)坐在青贮池旁算“牛”账。</p><p>  本报记者  李 峰 摄</p>

陈贵兴和马有清(左)坐在青贮池旁算“牛”账。记者  李峰  摄

  从之前的态度坚决、拒不贷款,到如今争着抢着要贷款,西吉县西滩乡林家沟村已脱贫户马有清,在这个春节假期过后突然“开窍”,有了自己的新目标。

  “说来惭愧,村民都在想方设法跑贷款,而我竟对送上门的贷款拒之千里。”2月21日,马有清见到记者时笑道,之前顾虑太多,这次可不想再错失良机了。

  2020年伊始,驻村工作组和第一书记陈贵兴曾多次主动上门,有意给马有清协调贷款,期望能将他家打造成为村里的养殖示范户。同时,工作组还提出希望他能够主动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为不善养牛的村民贡献养殖技术和技巧,和大家一道合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然而,工作组和银行谈妥的15万元贷款,被马有清一口拒绝了。

  马有清给出的解释是,养牛也需要应对很多风险,不能见钱就拿。“当时想的比较多,害怕贷款后还不上怎么办?即便是能还上,还有一定的利息。”

  如今再提起为马有清贷款一事,陈贵兴向记者介绍,2020年,工作组经摸底核算,目前村上户均养牛仅有2头。“如果人均养牛能够达到3到5头,一年下来,村上年产值人均收入将会达到2到3万元。”陈贵兴算了账,产业发展,只有达到这种规模和体量,林家沟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才能稳定持续走上富裕的道路。为什么会选择马有清?陈贵兴表示,工作组发现马有清家牛养得不错,已经小有规模,年存栏量达到30头到40头。而他本人懂技术会养牛,马有清家是村上能成为养殖示范户的不二人选。

  虽被多次拒绝,但深知马有清是个踏实过日子的实在人,陈贵兴等人也只好作罢。

  但没想到,而今马有清今年又突然想要贷款了。马有清笑道,一方面是家里的30多头牛一年赚了20多万元。腰包鼓起来了,胆子也就大了。另一方面,驻村工作组表示,“摘帽”退出只是阶段性成果,接下来工作队将会坚持“四不摘”政策,通过保持政策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等,和村民们一道实现全面脱贫的总体目标。这一番话,让马有清心里踏实了。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马有清觉得机不可失。他想要成为村里的“牛老大”,不仅自己能致富,还要带着村民一道养牛。“科学喂养、饲草储备、打针防疫等,只要村民们需要,养牛的技术和技巧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马有清表态,新年新开局,时不等人,他要主动出击。(记者 李峰)

李学仁:要做贺兰山东麓的“拓荒牛”

<p>  工作中的李学仁。    本报记者 王婧雅 摄</p>

工作中的李学仁。记者  王婧雅  摄

  初春的葡萄园,看上去光秃秃的。那些藤枝和生命正埋在土里沉睡着,等待4月温暖的召唤。虽说距离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园独有的春耕展藤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各家酒庄已经忙碌开来。2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银川市金凤区满城北街尽头的宁夏利思酒庄,映入眼帘的是忙着装瓶贴签的工作人员。

  “年前不少成品酒都售完了,正月初七复工后我们就开始灌装补货,给瓶装的半成品酒贴标,并将罐装发酵好的葡萄酒入瓶。”今年46岁的利思酒庄庄主李学仁已在葡萄酒行业深耕10年,作为利思酒庄的带头人,他所带领的团队每年都会早早开启“春耕”工作:布置葡萄种植基地来年计划,品鉴历年酒品品质变化,分析市场变化等。

  建成于2013年的利思酒庄是宁夏最早一批酿造桃红葡萄酒的酒庄,他家的桃红葡萄酒上市7年,已连续7次获得金玫瑰品质金奖。由于一直保持着较高酒品,加之多年的市场铺垫,去年12月中旬,利思茜茜桃红葡萄酒刚一上架就遇到井喷式销售,仅40天,1.4万瓶茜茜桃红便被抢购一空。这一波火速售罄也让庄主李学仁陷入思考:酒庄经过几年的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生产结构虽基本合理,但高中低销售占比不够合理。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今年我的目标就是要做利思酒庄和贺兰山东麓产区的那只‘拓荒牛’。”李学仁坦言,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最适合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产区,虽然它蓬勃发展、迅速壮大,但它依旧是一个年轻的葡萄酒产区,期待市场占有率的突破和惊喜。

  “酒香也怕巷子深。2021年,我们酒庄要重点提升中高端产品的销售,并以低端产品引流中高端产品销量,使酒庄产品销售配比更合理。深耕区内市场,增强酒庄与区内经销商的黏性;拓展区外市场,优先选择酒类消费体量大、红酒文化普及度高的重点城市‘开疆拓土’;持续线上销售,依托天猫店树品牌打口碑,牢牢抓住网上客户;打造精品、研学酒庄游,拓展葡萄酒周边文创产品,从而形成客源引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利思酒庄、知道贺兰山东麓产区,并传播给身边更多的亲友……”一盘大棋逐渐在李学仁的脑海中展开。

  有些味道在一些人口中视为真正的苦,而在另一群人手中化为珍贵的甜。眺望远方,贺兰山下眼前虽仍是一片荒凉的黄土,但很快便会机车轰鸣、铁锹刮土、清出枝蔓、葡萄上架……(记者 王婧雅)  

晁宁:希望更多人搭上开往春天的“列车”

<p>  在国铁集团援建的智能温室里,晁宁(左)了解花卉的生长与销售情况。</p><p>  (图片由兰州铁路局提供)  </p>

在国铁集团援建的智能温室里,晁宁(左)了解花卉的生长与销售情况。(图片由兰州铁路局提供)

  农历腊月廿八,固原原州区张易镇毛庄村村民柳胜子家格外热闹,他邀请亲友来参观自己刚装修好的房子。干净的地板,宽敞的房间,电视机、洗衣机、沙发一应俱全……前来柳胜子家贺喜的晁宁特意带来了一副“喜迁新居国家关爱 幸福生活不忘党恩”的对联,一起见证和分享这份喜悦。

  晁宁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派驻固原原州区姚磨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进驻姚磨村之前,他曾先后到原州区深度贫困村张易镇宋洼村、毛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感谢铁路给我援建的房子。特别是去年,晁干部走访入户,知道我家里还有两个上大学的孩子,主动帮我联系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现在,我养羊养牛、种植牧草,再加上在村里面公益性岗位的工资,一年下来,供孩子上学外,家里面还能存点钱呢。”曾经是建档立卡户的柳胜子谈起帮扶干部晁宁赞不绝口。

  曾经,毛庄村交通不便,农作物种植单一,土壤不适合种植经济作物,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下来的以老人、孩子居多。近年来,铁路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扶贫工作部署,实施产业帮扶、医疗保障、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7大项13个扶贫项目,紧紧推进“铁路扶贫+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为原州区帮扶点援建养牛园区、养鸡场、智能温室等,解决了发展产业缺设施等问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通过入股分红、参与经营管理,人均年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

  “现在,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很高,开展工作也非常顺利。”张易镇毛庄村村党支部书记赵淳钊说。

  “要想稳定持续致富,还要靠我们自己动手。”晁宁始终坚信扶贫必须先扶志,要让老百姓有自我“造血”能力。刚刚从张易镇毛庄村调到彭堡镇姚磨村,晁宁有了新思路,围绕铁路消费扶贫做“文章”,将开展“企农结合”“消费扶贫”工作作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措施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之一。

  “今年乃至‘十四五’期间,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首要位置。我们将继续发挥铁路部门的优势,打通农产品销路,今年实施的项目也是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并以此来带动百姓致富。”晁宁说。(记者 李徽)

宁夏银行:金融力量助推枸杞业发展

  “以前申请贷款难、贷款门槛高,还需抵押担保,2020年11月,我们通过手机申请了宁夏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新推出的线上信用贷款‘宁税贷’。在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下,首次申请贷款金额就能贷到50万元,从申请到审批通过仅花了不到10分钟,为宁夏银行的创新产品点赞!”日前,中宁县宝丰源枸杞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建宁高兴地说。

  截至2020年末,宁夏银行支持枸杞产业发展授信余额4.7亿元,其中中宁支行授信余额3.35亿元,占中宁县金融机构支持比例约20%,有力推动“中宁枸杞”这张红色名片越做越大。

  近年来,宁夏银行针对枸杞产业特点不断创新探索,建立“六专一优”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设立专营机构,2007年宁夏银行在中宁支行设立“枸杞贷款中心”,专司枸杞产业金融服务,截至2020年末,该中心已累计向中宁地区发放枸杞产业贷款32.5亿元;赋予专项授权,50万元以内(含)的贷款自主审批决策,简化业务手续和审查审批流程,提高效率;成立专门团队,专业人员专项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专列信贷计划,保障信贷资源供给;创设专属产品,根据枸杞产业特性量身设计,不断优化提高产品适用性,创新“产业龙头企业+农户”“专业担保公司+农户”“行业合作社+流通户”等多样化业务模式,截至2020年末,已累计发放贷款8.68亿元;专项考核激励,对新增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分支机构按笔予以专项奖励;以培优为目标,通过金融助力积极培育和扶持重点和龙头企业,努力带动产业链种植、加工和流通户,争取做优产业、做强品牌、做大规模。多年来,支持培育了一批诸如玺赞、早康、杞乡生物、宁安堡等枸杞产业重点企业。

  宁夏银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定位,创新枸杞产业链场景化金融业务。“我们将积极融入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与管理部门和产业链客户深度联动,创新服务,不断贡献金融力量。”宁夏银行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张慈丽)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