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赋能宁夏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1-12-10 09:56:49 来源:宁夏日报

农业生产托管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

<p>  全程机械化正成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必备项目。</p>

全程机械化正成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必备项目。

  农户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与服务组织网签托管合同,实现线上下单、线下种田;作业农机和植保无人机安装智能监管硬件,更便于连片地块统一规模化作业;自动汇集耕、种、防、收全环节的作业轨迹信息,实时在线还原真实托管场景和作业过程……

  日前,农业农村部择优遴选确定了30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农业农村局“全程数字化托管 科技助农增收”入选。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172家,实现所有县(区)全覆盖,今年全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800万亩次。

  记者在灵武市梧桐树乡梧桐树村采访中了解到,该村由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牵头,整合全村大型农用机械30余台,不仅可实现统一机收作业,还可为农户无偿提供犁地、旋耕、打梗服务,托管耕地面积1.15万亩。通过实施托管服务项目,该村今年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在秋收环节节约资金100余万元,创收20余万元。

  “农业生产托管就是好,老乡不用满地跑;托管也有菜单选,耕种防收随你点;你托我管,省心高产。”这是梧桐树村村民对合作社开展托管服务的心声。

  近年来,我区坚持需求导向,积极引导服务主体积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从最早的大宗粮食作物向各种经济作物生产延伸,从一家家的小农户向家庭农场、合作社延伸。组建专家服务组,联合开展葡萄、苹果和蔬菜防冻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充分应用现代化机械、信息技术等,解决了农民年年期盼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实际困难。今年以来,我区农业部门结合中部干旱带实际,把托管服务从种植业向畜牧养殖业延伸,探索开展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开展饲草料加工配送、标准化养殖、电商销售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性服务,进一步加大了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带动小农户提高养殖效益,使农户们的经营收益稳步增长。

  “如今农民当‘老板’,我们当‘保姆’。”采访中,青铜峡市金土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史兴安告诉记者,合作社每到一处开展农机作业,会将服务区域内农户组织起来建立起工作微信群,适时就农作物什么时期该除草、什么时候该防病、哪块田该施什么肥以及施多大量等农情信息发到群里,凡到公司购买农资的农民一律享受批发价,并进行现场指导农资使用,逐步与农户建立信任关系,形成服务的粘性效应。今年以来,该合作社受托农田2.25万亩,受益农户1354万户。

  此外,宁夏坚持把装备水平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重点,强化应用,拓展补贴,目前全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81%和70%,小麦、水稻、玉米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饲草料加工、饲喂、挤奶、清粪等环节,特别是植保无人机在及时有效防控病虫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区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629台,较去年增长了69%。

  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服务的方式也不断丰富。各地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农机服务型、农资服务型、融合发展型、加工流通型等一批服务模式。在服务组织中广泛推广“中国农技推广”“云上智农”等农业科技手机App平台,建立信息服务专家团队,线上沟通交流和答疑解惑,创新让“信息跑路”的智能服务新举措。针对地力、种植、销售等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指导服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证小农户能够“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格”,克服传统农业模式“小规模、分散化”的弊端,让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

立军农机: “保底+分红”迎来“粮满仓”

<p>  冬季各类农机具“刀枪入库”,不用下田的农机手们开始保养、修理“武器”。</p>

冬季各类农机具“刀枪入库”,不用下田的农机手们开始保养、修理“武器”。

  12月4日,在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失地农民创业园,吴忠市立军农机作业公司内传来电焊的刺啦声,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对一辆拖拉机的部件进行维修。

  这家以农机作业、土地流转、农机维修及销售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作业公司,自2016年起,在利通区范围内探索开展土地托管业务,从事社会化服务已有5年。按公司董事长、利通区科技特派员陈立军自己的话说,就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板桥乡波浪渠村、任桥村是立军农机推行社会化服务的第一个试点。当时,针对利通区城郊乡镇村队地块小、小农户多、且分散种植中存在的生产成本高、产出效益低、务工与种地矛盾突出等种种问题,陈立军积极探索创新管理与服务机制,采取农机作业服务全程托管模式,依托波浪渠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任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托管村集体土地500亩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开展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作业,进行“托管服务”模式探索。

  立军农机采取的是“保底+分红”模式:将农户土地集中后,统一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及农资供应服务。“我们会与村集体签订托管协议,承诺每亩土地有800元保底费用,分红另算。”陈立军说,全托管模式涵盖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购买。刨去这些生产费用、水费及其他费用,每亩土地超出1800元的销售收益部分,则由农户和村集体按照3:7比例协商分红。

  这种模式的推行,让试点村的农户从“种田打不了工,打工顾不上田”的尴尬中解放出来。60多岁的马洪宝是波浪渠村二队队长,家中有近10亩地,以前自己种的时候费用高,一亩成本就要500元到600元,纯收入每亩不到千元。如今他将土地如数托管,全程托管的土地每亩保本加上分红就有900多元收益,自己则专心搞养殖,近30头牛每年收入就有约10万元。

  “今年两个村的分红大约在45万元,农户可以分到十几万元,其余作为两个村的村集体收入。”如今,立军农机在波浪渠村和任桥村进行社会化服务的土地面积,从最初的500亩扩展至近3000亩,每亩土地的分红也从第一年的60元增加至现在的200多元,真正实现了作业公司、村集体和农户的三赢局面。

  除了“保底+分红”模式,立军农机还根据农业生产主体土地性质、服务要求,积极开展全程、半程、单个或多个环节保姆式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今年,企业在扁担沟镇黄沙窝村涉及青储玉米、蔬果等种类的全产业链托管服务也扩展到了8000亩。陈立军说,全程机械化以保产量为主,主要降低了人力成本,实现节本增效,稳产增收。现在,立军农机也和一些大型牧场、养殖企业等签订合同,通过订单式服务,在品种、设备等方面按照对方要求进行种植和更新,以确保作业生产的稳定性。

益新农机: “托管+机械化”赢得“加速度”

<p>  葡萄专用机械成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好“帮手”。</p>

葡萄专用机械成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好“帮手”。

  11月29日,位于青铜峡市的宁夏西鸽酒庄有限公司,3台大型拖拉机正在葡萄园区来回穿梭,进行中耕作业,在保护葡萄根系的前提下,为明年开春葡萄藤出土作准备。

  耕地不用牛,播种不用耧,割麦不用镰,干活不发愁。随着农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大型、新型、复合型、绿色环保农业机械成为农机化发展的主旋律。我区农机装备不断丰富,朝着覆盖产业全领域、全过程,生产作业一体化、复式化,机械性能自动化、智能化加速迈进,农机服务领域由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作业加快拓展,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

  农机化装备的迅猛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组织化程度高、作业效果好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青铜峡市益新农机服务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公司董事长许涛向记者介绍,公司2018年成立之初,主要以玉米、水稻机械耕整地,以及农作物秸秆打捆机械作业为主,随着葡萄产业成为青铜峡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益新农机服务公司积极思变,主动探索发展区域特色农林产品生产社会化服务,开展酿酒葡萄关键环节农业生产托管方式,不断推动“紫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们与青铜峡市葡萄种植主体对接,探索葡萄生产关键环节托管服务,通过农机农艺融合,降低主要环节生产成本,加快推进青铜峡市葡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投入各类农机具30台套,葡萄关键环节托管服务面积1.35万亩。”许涛说,起初,葡萄生产机械作业技术尚有欠缺,许多作业没有成熟机型。公司不断分析现有种植模式和关键环节,通过反复实地研究和机械性能改进,总结提炼出适应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和机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生产托管服务。

  4月葡萄出土、6月除草、7月中耕、8月植保、9月10月采摘运输、11月冬埋,中间3次打药……许涛告诉记者,除去采摘,目前葡萄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如今,葡萄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85%。”

  青铜峡市邵岗镇甘城子村的刘兴弟种植了15亩葡萄,一家人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了这片园子里。今年,他将葡萄园托管给了益新农机服务公司,从土地中“解放”后的刘兴弟外出打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蓝领”。

  “把葡萄园托管给益新公司,是把地交到了会种地、能把地种好的人手里。种地省事儿了,我们就能放开手脚进城打工,旱涝保收,地还是自己的,不再弯腰种地,自己的腰杆都直了起来。”刘兴弟笑着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葡萄园托管费,1亩地出土25元、打药30元、除草40元至60元、冬埋30元,一年共需要130元至140元,尤其是夏季叶木修剪,机械能减少60%的人工成本,“有效缓解了葡萄关键环节的用工矛盾,亩均节省3个劳动力,节约人工费用302元,我这15亩地就省了4000多元钱。”

  “最主要是机械化、标准化作业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酿酒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增加了葡萄产业效益,使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由小酒庄组成的集群做成了一个大产业。”许涛说。

海超农机: 社会化服务的“十八般兵器”

<p>  马忠保在查看公司新改造的机收减损捡拾机。</p>

马忠保在查看公司新改造的机收减损捡拾机。

  12月3日,在贺兰县海超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忠保再次打开仓库,挨个查看农机装备。进入冬闲后,虽然所有农机和相关机具都已进入休息状态,但马忠保却没闲着,每天都会来仓库,在查看农机之余,继续研究如何使新改造的机收减损捡拾机更趋于完善。“这种机器能把收割时漏到地里60%的稻籽捡回来。到目前为止的试用阶段表现不错,明年准备投入使用。”马忠保说。

  在海超农机“沉睡”的农机装备中,不少都是像机收减损捡拾机这样的“进阶版”。仓库中90多台不同规模的拖拉机和200多台打包机、搂草机、植保无人机等相关农具,都是该企业进行社会化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

  早在2015年,贺兰县海超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在海超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脱胎而成”。“那时候还没有社会化服务这个概念。”马忠保回忆,当时企业全部农机就是三台拖拉机和一台收割机,从春到秋,农户只要有需求,跟马忠保说一声,企业的拖拉机就会开到田里,不论是开春的平地、耙地,还是秋日里的收割,所有机械化相关服务凭的都是一句口头承诺。

  2019年,海超农机开始了正式的社会化服务。“以前农户让干啥就干啥,现在我们要签合同,作业标准和收费都有严格说明。”马忠保说,正式的合同不仅让社会化服务有了质量保障,订单模式也日趋规范,农机手甚至还有不定期的技术培训。截至目前,企业托管户数达到300余户,多数为零散农户,涉及6000多亩土地,基本是分阶段托管。

  各式各样的农机农具,让社会化服务得以实现全程机械化。马忠保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着创新和自主研发。按他自己的话来说,经验来自民间,凭借着多年给农户服务的经验,马忠保对很多农机农具都进行了自行研发。小麦和水稻的播种、平地、开沟,乃至于铺设稻田里的防逃膜,都可以通过机械来解决。“产业链条的延伸主要在农机。”马忠保说,从播种、施肥、植保、收割、再到秸秆打捆、深翻土地,农机能完成的部分越来越多。

  以前一亩地仅开沟、铺膜两项,一天没有四五个人根本干不下来,人工成本高,耗时也长。现在仅用一台机器,一天完成几百亩开沟铺膜完全不是问题。

  在马忠保的改造“目录”里,不少农机都拥有了新功能。原来最多3米长的平地机,经过他的改造,宽幅达到5米,平地面积更大不说,还可以通过折叠让农机更便于运输。以前点穴式的播种机仅能播种,改造后直接集开沟、播种和施肥于一体,效率着实提高不少。“拿激光平地仪来说,以前按时间计费,每小时要380元工费。现在不仅按亩计算,加上政府补助,一亩地的工费降到了40元。”马忠保说。

  机械的高效化也让当地及周边农户越来越习惯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便捷。贺兰县立岗镇民乐村十队队长杨学义名下有97.4亩土地,原先靠着自家拖拉机,两口子全年不得闲,忙时还要雇人,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今年,杨学义将土地全程托管给海超农机,签订2.58万元的托管费后,再不用操心田里的事,他和媳妇选择去周边大棚打工。“除去托管费和所有生产成本,我们两口子种田不用下田,什么都不用干一年地里收入7万多元。再加上外出打工的4万余元收入,年入账11万元不是问题。”杨学义说。

  马忠保告诉记者,除了今年托管的6000多亩土地,海超农机还参与了贺兰县秋季深翻、县域平田整地等农业项目,一年作业面积达到13万亩。不仅在贺兰县,企业还先后到石嘴山市平罗县和银川市兴庆区进行社会化服务,最远甚至到内蒙古草籽场进行跨省作业,业务范围越来越广。(记者 张瑛 张唯 文/图)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农业生产托管,是现代农业发展大趋势。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面临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一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纷纷涌现,比如山东的“土地托管”、湖北的“代耕代种”、江苏的“联耕联种”等,都是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完成农业生产的主要或重点作业环节。

  在宁夏,“你种田,我服务”“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种田”等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近年来蓬勃兴起,服务链条也由过去的为小农户提供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不断拓展,不仅可以为农户提供单纯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向测土配肥、统防统治服务,更向金融服务、市场营销等“一站式”、全产业链服务转变。日前,农业农村部择优遴选确定30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中卫市沙坡头区农业农村局“全程数字化托管 科技助农增收”入选。我们看到,农户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与服务组织网签托管合同,实现线上下单、线下种田;作业农机和植保无人机安装智能监管硬件,更便于连片地块统一规模化作业;自动汇集耕、种、防、收全环节的作业轨迹信息,实时在线还原真实托管场景和作业过程。在这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被赋予了更多的科技因子、“云上”因子,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托管模式”予以“农田管家”无限发展空间,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助力农民持续增收、带动小农户走向现代农业,也更加激活了土地经营权,赋予农村土地更多资产性质,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保证小农户能够“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格”,加快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农业生产托管,是广大农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大创新。不断规范农业生产托管,补齐农业社会化服务短板,能更好地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注入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宗时风)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