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
2022-04-11 07:58:36 来源:宁夏日报

让耕地保护“长牙齿”

  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的根基,也是粮食安全最基本的“生命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宁夏把耕地保护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性要素,从政策、资金、机制等方面不断予以倾斜,重考核、强科技、抓监管,力争让保护成效落到实处。

  记者了解到,早在去年年底,随着《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工作的通知》的出台,我区就开始着手强化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系统的运用,通过对在全区范围内监测发现的耕地变化图斑,认真开展核实举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行为,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属地主体责任。

  “今年我们在严格开展2022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同时,还充分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带位置分解下达耕地和永久基本保护任务,全面落实划区定责、分级保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负责人高岩告诉记者。

  此外,今年开始我区还将全面建立“六级”耕地保护监管责任体系,计划在每个乡(镇)、村、组设立耕地保护标识牌、二维码,全面推行“一地一码”管理,实现耕地地块精准查询、违法用地精准发现、违法线索随时上报。同时,对监测中发现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严格按照“六个严禁”要求,发现一起、通报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

  除了运用信息化手段为耕地红线“加码”外,我区今年还对2021年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五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予以重点整治,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控制“非粮化”。

  自今年年初起,我区开始对产业类、公共管理服务类项目实质性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尤其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并对住宅类房屋方面重点整治强占多占、非法出售等恶意占地建房行为,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也将依法依规移交。不管是以河流、湿地、湖泊治理为名新增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在永久基本农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等情况,还是违规在铁路、公路两侧用地范围外以及在河渠两侧、水库周边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的,我区自然资源部门均要求其按照《关于开展2021年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重点问题整治的工作方案》予以耕地恢复,并对其中涉嫌犯罪的移送至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保障粮食安全的最终落点是‘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耕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区未来将在“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上继续抓紧抓实,严守耕地红线,加强用途管制,确保让“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记者 张唯)

“我们种田更有信心”

012.jpg

无人驾驶机具在平田整地,准备种植水稻。

  “轰隆隆”的马达声不绝于耳,迎着温润的春风,宁夏万众农业机械化服务有限公司的农机手们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4月2日,在位于灵武市郝家桥镇沈家湖村的万众农业机械化服务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一台台大“铁牛”在田里往来穿梭。

  “今年我们要种植水稻1500亩,其中旱育直播水稻500亩,目前正在打耱,等平完地就开始播种。”万众农业机械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健说。

  王健告诉记者,公司今年共流转土地5000亩地,其中水稻1500亩、小麦1050亩、玉米17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50亩,并为周边30多户种植大户和1000多户小农户提供耕、种、防、收、销等托管服务3万亩。

  “目前,农民种粮积极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王健说,这两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有很大的扶持作用,“有了政策扶持作我们的后盾,我们种田还是有信心的!”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春耕生产工作,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春耕生产、稳定粮食面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各地也推出一系列补贴政策予以响应。我区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对完成春小麦种植任务的县区进行一次性奖补,用于推广订单收购、良种繁育、绿色种植等。同时,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产粮大县奖励、制种大县奖励、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资金,将社会化综合服务、绿色高质高效、有机肥替减化肥等项目资金向承担春小麦种植任务地区倾斜,保障农民种粮收益。银川市各县(区)对辖区内春小麦种植给予100元至150元资金补贴;吴忠市各县(区)、沙坡头区、贺兰县、原州区在落实自治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每亩再增加补贴50元至200元;平罗县整合小麦原粮储备补助资金与种植补助资金,将小麦种植每亩补贴资金提高到210元;惠农区、海原县等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调进小麦、大豆种子,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补贴,补在了咱粮农的心坎上,补在粮食生产的刚性需求上。我今年种植的1050亩小麦,每亩地有200元资金补贴,75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可补贴300元。”在机车轰鸣声中,王健说,“加上托管补贴,今年粮袋子、钱袋子都会鼓起来。”

  指着地里穿梭的旋耕机,王健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共有28台拖拉机、15架无人机、3台收割机,从耕到种,从防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而且所有机械都安装了“智慧大脑”,农机每天的作业量、作业质量、作业区界等相关数据都会通过网络传送到智慧平台室,坐在办公室拿着手机便可监控作业现场:“我们这些农机具都享受了农机补贴政策,少则几千元,最多补贴8万元。”

  王健说,忙完这茬活,就要开始着手种植玉米了,听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具也有补贴,他准备这两天就去订购两台机具。(记者 张瑛 文/图)

小麦田里有“智慧”

<p>  藏粮于技的“智墒”。</p>

藏粮于技的“智墒”。

<p>  谭振龙通过手机App查看土壤墒情。</p>

谭振龙通过手机App查看土壤墒情。

  清明忙麦地,谷雨忙大田。

  4月3日,一早起来谭振龙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App“E生态平台”,查看所种小麦土壤温度、湿度情况:“如果哪块地水分蒸发量过大,需要给水,我们就要提前早灌头水了。”

  谭振龙是吴忠市伊禾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今年他种了780亩小麦:“现在距夏粮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3个多月时间。当前,最要紧的是抓住小麦返青、拔节和灌浆这三个关键生育期,我们必须通过科学技术,力求最大限度地追回产量。”

  谭振龙向记者介绍,在小麦返青期重点是增施返青肥,促弱苗增穗数;在小麦起身拔节期重点是抗旱防冻促生长来增粒数;在小麦灌浆期,重点是实施“一喷三防”,来增粒重,尤其水量的多少十分关键,水多了易倒伏,水少了产量上不去。

  今年,谭振龙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合作,开展了春小麦滴灌智能化精准运筹灌溉管理技术的试验示范。

  记者随谭振龙来到他的小麦田,田里的麦苗已开始露出嫩绿的“容颜”,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层绿毯。

  “我们地里的苗明显比其他地里的苗要壮,这一切都归功于它。”顺着谭振龙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土壤里插着一根茶杯粗细的白管,旁边还配有太阳板,“这是‘智墒’,太阳板是用来检测光照强度的,我们就靠‘智墒’了解麦田不同点位、不同深度的土壤墒情。”

  谭振龙说着,一边拿出手机打开“E生态平台”,上面清晰显示了当天的风速风向、太阳辐射、土壤水分等数据,农作物生长信息一目了然:“‘智墒’对作物的根系活动、耗水规律、气象生态环境等信息进行人工智能处理,通过传感器将监测到的土、肥、光、能、水等数据信息传导到信息平台,我们根据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确定灌溉与施肥。哪儿缺水补水,哪儿缺肥就补肥,缺多少补多少,更加精准化。”

  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桂林国告诉记者,小麦滴灌智能化精准运筹灌溉管理技术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精确感知、精准操作、精细管理,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让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更科学。

  桂林国说,去年课题组在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进行了该技术的试验示范,每亩地可以节水160立方米,较常规灌溉节水40%;减少化肥使用量6.5公斤,亩节约化肥44.8%以上;降低劳务成本。综合以上,实现亩节本增收266.8元,同时,滴灌匀播小麦亩产量达到685.7公斤,较常规灌溉亩增产197.5公斤,增长40.5%。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我区粮食种植方式脱胎换骨。飞机播种早已不新鲜,许多地方从平田整地到播种,从田间管理到收获,科技已贯穿在粮食生产的全过程中。“去年我们的小麦大水漫灌,5月1日才灌了头水,致使每亩地产量减少了100公斤左右,今年有了科技的指导,小麦稳产、增产不是问题。”谭振龙自信地说。(记者 张瑛 文/图)

感受农业“芯片”的力量

<p>  春麦苗已破土而出。</p>

春麦苗已破土而出。

  4月2日,在贺兰县老兵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房屋后,放眼望去,大片土地已是一片青葱。春麦苗破土而出,尽情享受着春日的气息。

  “这片20多亩地我打算小麦和玉米套种,已经准备了7个玉米品种。那边也是20多亩地,都是小麦,等收麦后打算复种大豆。”看着眼前大片的田地,合作社理事长杨彦祥眼里是满满的希望。

  自古以来,粮安天下,种为粮先。6年前,杨彦祥回到宁夏便开始了和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合作。每年由后者提供优质种源,杨彦祥开辟一块土地试种,再视产量决定是否在次年进行大规模种植。“前几年种小麦的人不多,看到他们来推广新品种,就想着试试看。”杨彦祥说,这些年来,不管是春麦品种的宁春55号和宁春61号,还是他正在种植的玉米和大豆品种,基本是根据宁夏农林科学院推荐的种源筛选而来。

  “今年春麦种的还是宁春61号和宁春55号。”杨彦祥指着田地说,前两年产量基本在每亩550公斤。即便因为是旱地,加上土地也没有倒茬,但去年产量仍维持在每亩500公斤。让杨彦祥坚持的原因也简单,两个品种都属于早熟麦种,每年7月2日到7月5日就能收麦。“周边农户种植的多是永粮4号,收麦大都在7月12日到7月15日。”杨彦祥说,提早10天左右的抢先期加上每亩约25公斤到30公斤多出来的产量,除了让自己的销量更好之外,也能让他有充裕时间考虑是否复种第二茬秋麦。

  杨彦祥的加工车间也能让这批春麦能产生更大价值。“要是单卖成品肯定不赚钱,但如果把这些麦子加工成面粉,即便除去人工、电费等成本,还能有些收益。”

  在加工车间前的空地上,一辆板车里还藏着杨彦祥的另一样宝贝——紫麦。4年前,收到宁夏农林科学院提供的紫麦266号品种后,杨彦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试种了一小片地。没想到产量不错,磨出来的面粉蛋白含量也较一般春麦高。于是,紫麦也成为他每年春麦种植的一部分。从最早的紫麦266号到如今的紫麦346号,杨彦祥种植紫麦越发得心应手。收麦后也不愁销路,磨成面粉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销往浙江等地,每年都能卖近千袋。

  在杨彦祥看来,春茬保障的是小麦产量,秋茬才是收入的关键:“今年春小麦套种玉米,等麦收后再套种大豆,总之不让土地闲着。按大豆这两年的行情,一亩地收入就能增加近600元。”

  对宁夏农林科学院来说,向种粮大户推广新品种,是加快我区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之一。对杨彦祥这样的种植大户而言,与农业科技单位合作,也更有利于筛选出性价比最高的种源,实现更高收益。“这几年种子的新品种比较多,科技投入也很大。”杨彦祥坦言,以前种地每亩最多能收150公斤到200公斤,随着种源的更新,现在每亩地产量至少都在400公斤到450公斤,有的甚至超过500公斤。

  今年一开春,宁夏农林科学院给杨彦祥又送来一个春麦新品种,杨彦祥收下50公斤麦种,辟出两亩土地试种:“要是产量好的话,明年就可以大规模种植。”在他的计划里,两亩“试验田”大概能收获1000公斤麦子,到时全部留做种子,明年种植面积就能达到40亩。(记者 张唯 文/图)

筑牢粮食安全生产底线

  春播、春耕、春灌……在春天,播种是头等大事。今年春耕生产,宁夏从“扩面积提质效”入手,从“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到提升农业“芯片”种质资源,再到落实好相关补贴提振农民生产信心,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粮食生产的播种、管护的每一个环节,坚决打好全年粮食安全生产“第一仗”。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农业界别时更是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宁夏面积小,但人均耕地相对较多,光照水土条件优越,又有黄河水灌溉之利,是全国优质春麦产区、优质粳稻最佳生态区、黄金玉米产业带和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属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不断加强耕地保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大农机农艺、良种良法优化配套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粮食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2021年,宁夏在全力抗击60年来最重旱情的情况下,新建高标准农田96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八连丰”。

  守好粮食安全,首先要保护好耕地,因为中国地少人多的国情决定了这是一条不可触碰的“红线”;守好粮食安全,必须要保障种子安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守好这条“底线”,才能把粮食安全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守好粮食安全,必须要算好经济账,保证农民种粮有效益、有信心;守好粮食安全,必须“要树立大食物观”,才能不断提升食物的保障能力。

  扛起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因为粮食安全生产,涉及到从种子到土地、从产粮到销售、从科技到创新、从水利设施到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各地各部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压紧责任,以担当保粮食生产的安全无虞,才能把粮食安全的基础打得更牢靠、更可持续。(宗时风)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