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当冻土开始松软、桃李争芳竞艳之际,这片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会如期赴一场“春天的约定”——贺兰山下,黄河两岸,从南到北由东而西,不同的项目现场,同时奏响开工的奋进之音。
阳光下挥汗如雨的黝黑面庞,厂房内跳动的数据、飞溅的焊花,荒原上高耸的风机,是最具张力的发展细节,是奋力奔赴新时代的繁盛图景,蕴含着令人振奋的力量。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5年来,全区上下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宁夏先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立足国家所需、宁夏所能,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12万亿元。
进入2022年,伴随着“大抓发展抓高质量发展”的嘹亮号角,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截至5月8日,我区先后举行两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总投资达8350亿元。
5年来,重点投资重大项目谋定而动,在这片土地上催动经济社会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以更大的底气和自信面向未来。
这是宁夏直面自身不足、奋力追赶的5年,更是我区直面风险挑战的5年。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建设中的吴忠市红寺堡区中车株洲所“低碳循环”智能装备产业项目。
头雁领飞:标杆性工程项目带来长远影响
“到宁夏的这半年,感触最深的,是全国新能源制造领域企业对我们这个项目的极高关注度。”5月16日,湘投新能源(宁夏)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举林对记者说。自2021年10月15日举行签约开工仪式以来,位于罗山脚下的宁湘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便开启“倍速开工”模式。目前储能厂房进入主体结构建设阶段,园区招商工作也顺利开展,一批储能、风机、光伏组件及太阳能制氢等企业计划入园。
“很多企业看中宁夏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特点和潜力,以及在外送电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我们希望通过本次项目合作,找到进入宁夏开展业务的契机。”在推进项目建设进程中,周举林深切感受到该工程在全国新能源领域引发的热忱。
5年来,一批标杆性项目、标志性工程的超前谋划、加快推进、稳定运行,深刻影响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
你看,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巨型立牌下——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制油分公司煤制油生产基地,企业有序生产,员工活力十足。
2013年9月28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在宁东正式开工建设。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东基地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时,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5万多名建设者振衣而起,用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生动践行这一号召,2016年12月21日,项目建设正式打通工艺全流程并产出合格油品,进入生产运营阶段。2016年12月28日,总书记就项目建成投产作出重要批示。大家更是鼓足干劲,项目建设一路提质提速:2017年底,项目两条线分别达产,2018年转入商业化运营,2019年煤制油整体负荷达到90%,工艺指标合格率达到99%以上。2021年油化品日产最高达到1.18万吨。
2021年11月,由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20余家单位协同攻关完成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区牵头完成的项目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个“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标志性工程,被建设者们用汗水、智慧和技术创新,完成了前人没有尝试过的壮举。
你看,618公里银西高铁飞虹如电——
截至2021年12月21日,即银西高铁“周岁纪念日”这一天,它已发送旅客430万人次。自它投入运营以来,人们乘坐着高铁,从华中、华北、西南而来,又从宁夏往北京、郑州、杭州、上海、广州、成都而去。这条向东南奔腾而去的经济大动脉,从荒滩戈壁、黄土高坡穿行而过,通过西安枢纽与全国高铁网互联互通,接入西成、大西、徐兰等高铁网,为沿线1000多万群众构筑起全新的生活时空,拉近宁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为我区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更多机遇。盐池县惠安堡镇黄花菜,曾因交通不便“久在深闺无人知”,而今在银西高铁轰隆隆的飞驰中,迎来全新发展——客商乘坐高铁到惠安堡站,下车后十几分钟就能到达黄花菜种植基地和批发市场,采选完当天即能返回。一时间,各地客商纷拥而至。
你看,黄河底部——
1838米长的穿黄隧道在每年10月底至来年4月初,将由电能转化而来的热能源源不断输送进银川约60万户市民家中。自2017年9月开工建设并相继投运一期、二期工程以来,“东热西送”集中供热工程每年为银川城区减少燃煤量290万吨,彻底改变了银川市区长年以来“分散式燃煤小锅炉”的供热方式。曾经一到供热期就雾霾天气不断的银川,如今已跃至“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排行榜”前列。
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在自动化流水线上进行包装箱制作。
迎风而上:在重大政策机遇中扬帆
5月16日,首趟32节车厢、3392吨新疆天池长协煤专列到达中卫市迎水桥货站场。
这趟专列的抵达,意义不一般。200万吨疆煤采购及掺烧是国能宁夏电力公司既定的2022年度“十大工程”之一。“疆煤进宁,不仅为能源保供提供支撑,也是国能宁夏电力抢抓宁夏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发展机遇的有力保障。”国能宁夏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年度重点任务,国能宁夏电力的“十大工程”中处处有“新”意:既有以打造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集中式智慧光伏项目为目标的宁东光伏大基地200万千瓦投产工程,也有低碳新材料园区配套新能源投产工程,更有以探索“发电+”综合能源供应商业运营新模式为目标的综合能源实施推进工程。
5年来,依托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和“西电东送”重要基地建设机遇,宁夏逐步成为国内清洁能源发展和传统能源转型的“排头兵”。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编制印发《关于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这是国家部委为支持特定省能源转型工作出台的专门政策文件,17条支持措施为宁夏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落实《实施方案》为契机,研究印发《关于推动能源转型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27项任务举措,闯出一条宁夏能源转型发展之路。
很快,优质项目纷至沓来,领军企业群贤毕至。数据中满溢市场信心、发展前景:2021年,全区新增清洁能源企业数、新能源发电量、清洁能源产业产值增速,均实现40%以上高速增长。5年来,我区新能源装机达到2853万千瓦,是全国单位国土面积新能源开发强度最大、人均装机最高的省区。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3%,居全国第三。
启动建设宁夏枢纽,是国家政策赋予我区的另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将宁夏列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标志着我区算力基础设施进入国家生产力布局,算力体系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相关建设方案,宁夏枢纽全面建成后,标准机柜总数将达到72万架,总体投资超7000亿元,拉动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其中,起步区建设谋划了七大工程4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3000亿元。截至目前,宁夏枢纽已落地重点项目27个,总投资约470亿元,其中年度投资100亿元,超过前10年全区数据中心投资额总和。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标准机架14万架,是“十三五”末我区数据中心机架数量总和的近5倍。
“我们十分看好宁夏,对到宁夏投资参与枢纽建设满怀期待。”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张戈说。
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蔬菜种植基地智能化育苗温室,技术人员在打理苗圃。姚磨村通过设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培育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4个乡镇11个村及2850户农民种植冷凉蔬菜4.4万亩。
对症下药:在短板弱项处持续用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一条建议被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建议工信部支持宁夏打造光伏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银川市立足单晶硅棒和硅片的规模化优势,进一步延伸光伏产业链,力争将银川打造成为‘中国新硅都’。”
打造“新硅都”,银川市的底气既来自宁夏中环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等一批加紧建设的“重量级”项目,更有近年来聚焦新材料细分领域,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速向“新”而行的产业布局。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所打造的是一个长远的未来。
项目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宁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个欠发达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也表现在经济结构上。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全区上下坚持抓好项目谋划和推进,调结构,促转型。瞄准重大项目痛点卡点断点,靶向施策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和引进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
——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气新能源车用功率磁性元件实现量产,跃上产业链,成为比亚迪新能源车核心供货商;
——银川经开区推动产业链条从“前端向末端延伸”,引进和聚集隆基、中环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投资规模大的好项目落地建设,形成拉晶、切片、电池到配套的坩埚、热场、串焊等较为完整的光伏硅产业链;
——宁东基地出台《九大细分产业链和高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煤制油、煤基烯烃、煤制乙二醇、精细化工等九大细分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集群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在重大项目带动下,面对疫情冲击和各种复杂局面挑战,经济社会表现强韧。尤其在2020年,重大项目支撑带动全区投资形势持续向好,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了自2018年3月以来连续28个月负增长,增速实现由负转正。
不惰者,众善之师。
翻开《2022年自治区“六个一百”重大项目清单》,766个总投资7039亿元的重大项目广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产业扩规提质等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谋定了一个基础更稳、更加集约高效、“追新逐绿”的产业未来。
近5年来,全区三次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迈进,产业发展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由低端向高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昨日踏歌行,来日犹可期。(记者 杨晓秋 图片均由记者 党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