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黄河而兴 得塞上沃野
2022-06-01 10:20:30 来源:银川日报

  黄河之滨,风景宜人且舒适宜居的幸福城银川。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殷殷嘱托犹在耳。

  得黄河水灌溉之利,位于河套平原的银川不仅稻香鱼肥,且常年瓜果飘香;依水而建的供水工程让优质的黄河水流进千家万户;波光粼粼的湖泊湿地顺势而成,不仅在茫茫沙海中孕育出一片富足的绿洲,也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穿境而过的黄河,为两岸的工业发展、农业灌溉、文化旅游以及人畜饮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大河两岸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热潮,母亲河正在铺展美丽新画卷。

  黄河之水 润泽千里沃野

  再过几天,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即将正式开园,最新设计的稻田画将再次呈现在银川市民眼前。200余亩的稻田画,既有活泼俏皮的葫芦娃等卡通形象,也有“稳粮保供促增收”“喜迎二十大”等主题画作,五彩斑斓的稻禾随风摆动,等待游人驻足观赏。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考察时强调,要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两年来,稻渔空间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节水农业发展目标,大力推广“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将渔业养殖排出的富营养化废水流入稻田,给水稻提供营养,净化后再循环用作养殖用水,最大程度减少农业种植用水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经过实验对比,目前园区2600亩水稻种植面积,用水量较以前减少了40%,化肥用量减少30%,除草剂早已停用,绿色优质的“宁夏大米”正从银川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受益于黄河水的润泽,稻渔空间逐步发展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体,每年有超过20万人次游客入园游览,稻田水景变身公园美景,不仅带动了当地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也富裕了一方百姓。当地许多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获取土地流转费和分红,再通过在园区务工增加一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村民陈红兵已在园区工作6年,每年土地流转费、土地分红、务工等收入能达到6万余元,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这让他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对黄河感情很深,现在提倡保护黄河,我觉得对着呢,没有黄河水,哪来如今的好日子,农田也不会变得像公园一样漂亮。”

  保护黄河,必须走生态农业道路。近年来,银川市充分利用独有的黄河浅滩湿地资源,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并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切实改善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西夏区同阳新村,一个名为“高端水产养殖发展”的项目也正享受着黄河水的馈赠。该项目是由西夏区军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的现代化渔业养殖基地,理事长常树华曾经是一名自行车运动员,从小喝着甘甜的黄河水长大,退役后回到家乡,全身心投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浪潮中,拥抱黄河,开启人生新起点。

  常树华说,他希望打造一个智能化、现代化的养殖基地,引入永磁变频增氧机与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示范推广监测池塘水质溶氧量技术,并开展全智能雷达巡航增氧投喂机与无人机投喂机械健康养殖新模式对比试验,使园区内试验示范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我们依靠黄河水,也要珍惜黄河水,在养殖领域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既要减少污染、减少用水,也要保障产量和效益,真正让黄河水润泽千万家。”常树华说。

  保护黄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银川市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主动承担节水、减排、面源污染治理、盐碱地改造、保障粮食安全等社会责任,大力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加快淘汰大排大换水、高密度高投饲等高成本、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养殖方式,着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写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大文章”。

  秋天的稻渔空间,稻穗金黄稻穗金黄、稻田画壮丽稻田画壮丽。

  黄河之水 幸福一方百姓

  2019年12月,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工程正式通水,至此,银川市实现了黄河水供水工程+备用水源地两套城市供水方式的成功转型,用地表水成功替换地下水。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让守在黄河边却长期受到用水困扰的银川市,尝到了用水自由的甜头,黄河水也成为解决城市用水困境,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每年6月,银川市开始进入用水高峰期。过去,银川中铁水务集团客服部刘晓丽每天要接上百通投诉电话,“水压低”“水量不足”是市民最常反映的问题。今年客服工作的开展要从容得多,她告诉记者,即使是高峰期,关于水压问题的投诉也大幅度减少了,大部分电话来自报修和用水咨询,“今年我们通过回访往年用水问题集中的小区,发现市民对现在的生活用水很满意,这说明西线供水工程解决了高峰期市民用水难的问题。”

  这样的改变,银川中铁水务集团贺兰供水有限公司经理王涛也感同身受,“过去虽然公司年年都在新增水源深井,但依然不能满足全县生产、生活用水,使得县城朔方街以东如中恒花园、阳光水岸等住宅小区在夏季用水高峰期及冬季供暖期经常出现供水压力不足的现象,近万户居民深受水压不足困扰。”王涛坦言,虽然县政府对一些老旧小区的供水设施进行了改造,但是一到用水高峰期,清水池抽空的尴尬就让供水人无奈。

  兴庆区凤凰北街北安小区居民刘女士过去经常遭遇断水的问题。“小区张贴限水通知,分3个时段供水,晚上8点后就没水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刘女士说,小区每天限时供水6个小时:6时至8时,11时30分至14时,18时30分至20时。“平时生活很受影响,做饭洗澡都要掐着点。”刘女士说,限时供水对上班族和学生影响很大,回家稍晚连热水澡都洗不成。“这个问题啥时候才能完全解决,现在睡觉前想洗个澡冲下凉都不行。”过去银川市供水靠的是南郊、北郊、贺兰和东郊等水源地,日最大供水量55万立方米,而用水高峰期全市日用水量达到65万立方米,巨大的缺口不得不采取限制供水的措施。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工程全线贯通,日供水量现在最高能达到90万立方米,极大满足了居民和工业的用水需求,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得到了提升。在不新增银川市黄河取水量和耗水量,不对黄河水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构成明显影响的情况下,我市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29.35万亩和压减水稻种植面积10万亩等节水措施获取黄河水1.5亿立方米,用黄河水替代地下水使用权,有效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充分保障银川市群众生产生活长远用水需求。

  黄河之水 “雕琢”壮丽风光

  5月底的黄河岸边,原生态的底色愈加浓厚,自然质朴、原始野逸的湿地风光,尽收眼底的美丽让人流连忘返……

  周末,从银川市区出发,沿北京路向东经过滨河黄河大桥时,你会发现自己忽然“跌”入了一派田园风光之中。百余公里的黄河岸边,分布着水洞沟、黄沙古渡、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黄河外滩公园、黄河横城等10多个边界相连、景观各异、功能多样的旅游景区,已成为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从空中俯瞰黄河两岸,绿色生态防护屏障一眼望不到头。这里,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自然融合,黄河、长城“两龙相交”,长河、大漠、戈壁、草原构成独特的黄河人文景观。

  黄沙古渡景区内的大漠风光、黄河古韵、自然湿地、黄沙拥长河的塞外奇景,是原生态自助游的好去处。古老的羊皮筏子、原始的沙漠之舟骆驼、现代的黄河龙舟、刺激的沙海冲浪,是宁夏最好玩的地方之一。来黄沙古渡还可以饱览大漠风光、九曲黄河水、黄沙拥长河的塞外奇景,感受宁夏民俗文化的浓浓乐趣。

  曾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河古渡口的黄河横城旅游度假区,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景区立足旅游新业态,发展黄河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重点保护古城及黄河自然生态,又注入文化元素,注重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融合,为保持黄河和古城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和稀缺性,将黄河横城打造为黄河与长城资源相融合的旅游典范。

  在黄河外滩景区,南起黄河横城旅游区,北至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全长10公里,集自然风光、文化探秘、休闲运动、主题旅游为一体,黄河落日、长城遗址、十里栈道、百鸟河图、千亩稻香、万亩果园……

  小龙头是黄河与明长城的交会点,明长城河东段,又称河东墙,该段地形东南较高,长城沿隆起的丘脊向西北蜿蜒延伸,与北侧长堤前后相伴伸入黄河,宛若两条黄色巨龙卧饮于大河之滨。黄河、长城“两龙”相交,形成奇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极为罕见。

  而屹立于黄河岸边的银川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秉承军事化管理理念,围绕和谐生态宗旨开发建设,这里的每一道景观都倾情诠释着军旅情怀、海洋情结、战舰情愫、家国情感和兵民情谊,逐步锻造出集军事博览、主题纪念、国防教育、拓展训练、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军事主题旅游景区和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素质提升教育基地。同时,也让游客在军事主题和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深度体验中,感受到军事探险和军旅生活的刺激,体验到海军水兵生活和海洋文化魅力。

  行走于银川黄河岸边,水清岸绿、怡然泛舟的黄河湿地游渐入佳境。一路随着潺潺的水流声,悠闲的白鹭从草丛中飞起;黄河、草原、大漠、湿地、长城等首屈一指,神奇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如今,这些宝贵的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记者 梁小雨 李鲲鹏 鲍淑玲/文 李靖/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