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收割机极大提高了小麦的收割效率。
一株株麦穗被卷入收割机舱,收割脱粒一气呵成。
工作人员正在给无人驾驶收割机打点定位。
小麦收割现场。
风吹麦浪。
颗粒归仓。
“麦客”,是夏收时节为他人收割小麦的短期务工者。一把镰刀,一顶草帽,一些口粮,是他们的标配。在宁夏川区,“麦客”大潮早已不见,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人力收麦时代,麦田里挥汗如雨的身影却让人怀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小麦收割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人力收割、机械化收割、智慧无人驾驶收割机收割。如今,机械化收割机和无人驾驶收割机这些“铁麦客”的出现,取代了传统“麦客”。这也意味着,智慧农业已经与人类的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铁麦客”又升级
几百亩麦田两天完成“颗粒归仓”
7月的第一天,灵武市崇兴镇中渠村率先在全市开始夏粮抢收工作。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的麦浪中,按照既定路线进行自动行进、实时监测精准作业。600亩麦田里,前一分钟,金黄的麦子还在随风摇曳,形成阵阵麦浪,后一分钟,随着收割机的轰隆声,一株株成熟的麦穗顺着传送带进入收割机的储粮仓,完成脱粒。
紧接着,梧桐树乡河忠堡村、白土岗乡、郝家桥镇沙江村也陆续进入紧张的抢收时节。说是抢收,当这些“铁麦客”纷纷下田后,几百亩的麦田两天时间便完成了“颗粒归仓”。
在智慧化、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少外地来的“铁麦客”纷纷开始跨省作业。比如,在沙江村麦收现场,来自江西、河南的新农人通过前期的信息互通,联系到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抢收合作。
农机手黄文忠是一名来自河南的“铁麦客”,自从7月1日灵武市开启麦收工作以来,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下午六七点才结束工作,10多个小时的工作量,在这种高温天气里很是“受罪”,黄文忠却乐在其中。“今年灵武市小麦种植面积1.05万亩,10天左右就能完成收割。”一块30亩左右的麦田,黄文忠操作机械化收割机平稳前进,从收割到脱粒,不到3个小时就能完成。“每亩地收入30元至35元,只要我鼓劲干,每天收割超过100亩,也能挣不少钱。”黄文忠笑着说。
人力收麦有多辛苦
麦收开镰短视频引发网友“回忆杀”
看着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中渠村一队队长杨丽芳不禁有些“手发痒”。“说起割麦子,年轻时我也是一把‘好手’。现在有了机械化收割,好多年没用过镰刀了,还有些怀念。”杨丽芳的一番话,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30年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到麦收时节,一声声“擦、擦、擦”的磨镰刀声就发出了“信号”。各村组下达收割小麦的通知后,家家户户会用镰刀的劳动力就派上了用场:“大部分人都是右手持镰刀,割小麦时,左手反握一把麦秆,右手镰刀紧跟上。有的人手大,能连握四五把麦秆,才将割倒的麦秆放在地上……”杨丽芳回忆着,“割麦子时,两个人要一前一后站着,一块麦田,能‘并工’的人多了,用不了几个小时就割完了,要是人少手又慢,差不多要耗费一天时间。”
麦子割完后,割麦人的手、背、腿、脚都酸痛到不行,但这时还不能休息,把麦子捆装、拉运,再排队抓阄决定打场顺序,晾晒、装袋、归仓、交公粮,这一系列操作完成后,夏季麦收工作才算结束。
正是麦收好时节,网络上各种关于麦收开镰的短视频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回忆杀”。网友@lyc说:“想起小时候大人一镰刀一镰刀割麦子,我们跟在屁股后面捡拾掉下的麦穗,那时最害怕扬场时粘在身上的细毛毛,那个痒啊!”
“我也有过麦收经验,现在站在麦田中,那阵阵的麦香味让我想起小时候放暑假,在老家和村里小姑娘学搓草绳的经历。”说起麦收趣事,今年41岁的吴荣站在麦田上就打开了话匣子:“麦草要湿、软硬适当,两手搓草绳时,一定要有力道,否则草绳不结实,捆绑麦子时容易散落……”吴荣说,小时候她最爱到麦田里给大人们送烙饼和西瓜,坐在麦地上吃西瓜的滋味,永远难忘。
北斗“指路”精准作业
灵武建成全区首个智慧农机平台
麦田里,“铁麦客”正在努力工作,传统收割小麦的“身影”越走越远。
90后新农人苏志鹏手持无人机操作平台,一个人一天就能完成70亩左右的麦田收割,且捡拾率不到百分之一。“现在收割麦子太方便了,只要将无人驾驶收割机收割的点设定好,操作平台就能让颗粒归仓。”而让无人驾驶收割机在麦田里精准作业的,就是北斗卫星技术的运用。
2018年,灵武市在全区首创智慧农机平台,依托自治区惠农项目在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300平方米的智慧农业展示大厅。通过6年时间,拥有一个市级平台、一个乡级平台、9个村级平台的农机服务中心逐步建立完善,并形成市管乡、乡管村、村聚散的三级智慧农业服务平台。
在灵武市智慧农业服务中心,从老式的手持农药喷雾器到先进的无人机农机设备,无一不生动地展现了当地农业机械化及智慧农业的发展进程。
目前,宁夏共有103万亩小麦进入抢收期,各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开镰”收割,确保夏粮颗粒归仓。(记者 黄英/文 韩胜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