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8时,宁夏新世纪农产品冷链批发市场。
冷藏车载着20余吨货品停在冷库门口,如康牛羊肉经销部负责人杨玉海像往常一样,查单、验品、分拣后,将部分切卷的牛羊肉制品搬进店内的冷柜……从黑龙江来宁夏做了11年冷冻牛羊肉生意的杨玉海,如今已是新世纪冷链市场的“头部商户”,租用着7个冷库,年销售额过千万元。但是,要求上游供货商提供加工好的手续齐全的切卷牛羊肉制品,是去年才有的新鲜事。
这件新鲜事,要从一块调理肉卷说起。
2024年5月,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执法人员查办一起食品经营案时,发现了两个问题:一家商户不仅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还在调理肉卷标签上虚增牛、羊肉成分,严重误导公众。
“调理肉不同于简单加工的牛羊肉,对这种经过调味、腌制等加工处理的即食类肉制品,需要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才能加工切卷。”自治区市场监管厅执法稽查局副局长乔峰向记者解释。商户却对此感到很委屈:将冷冻肉切成片,加贴食品标签出售,是根据市场需求制作的,没想到还需要办理生产许可证。“当时我们纠结的是,怎么处罚才能既守住法律底线,又能真正帮商户改正错误行为。”乔峰说,几经研判,执法人员决定采取“过罚相当”的方案:考虑到商户无证经营并非主观故意,对于切片销售,依法不予处罚;对其故意虚假标注成分的行为,坚决从重处罚,最终罚没款18.8万元。
罚单开出后,这件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这起看似普通的案件,却让执法人员嗅到了行业乱象的“病灶”。
“我们查案时发现,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如果只处理这一起案件,风头过了,乱象还会卷土重来。”乔峰说。
执法人员顺藤摸瓜,运用“三书一函”制度,将排查出的12件调理肉制品案件线索,全部移交属地市场监管部门督办,要求“件件有回音”。2024年以来,全区共查办调理肉制品案件40余起,实现了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管理的跨越。
银川市市场监管局针对占市场份额较大的16户调理肉批发商,专门召开了一场警示约谈会。“不是光批评,而是带着法律条文一条条讲:哪些标签词不能用,加工环节要留哪些记录,进货台账怎么建。” 参与约谈会的丽景街市场监管所所长王硕说,会后有商户主动来问“怎么补办许可证”,这让他们觉得“找对了方向”。
“到底啥算合规?我们小商户哪懂那么多条文?”这是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走访中商户说得最多的困惑。
针对这一痛点,2024年9月,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制定出台《预制调理肉制品经营主体合规经营指南》。将“生产加工企业需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如实标注标签内容和产品真实属性”等基础要求,以及“虚假宣传‘现切’‘原切’‘天然’误导消费者”等禁止性规定,“从正规渠道进货并留存凭证”等实操建议,写得明明白白。“就像给我们发了本‘经营说明书’,照着做就不怕踩‘坑’了。” 杨玉海说,现在他进货时会主动索要上游销售商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卖货时食品标签上的成分、产地、保质期、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内容都不会遗漏。
不止于此,一系列配套制度接踵而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明确了“哪些行为可以免罚”,让商户不用再担心“无心之失”被重罚;《重大案件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规范了办案流程,避免“同案不同罚”;《关于规范执法办案工作的通知》统一了执法标准,让监管更透明。
如今,调理肉的治理已产生涟漪效应。“以前总担心踩红线,现在监管部门既指明底线,又提供改良思路,商户做起生意来也更踏实了。”宁夏新世纪农产品冷链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祎说。
这股规范之风还在向外扩散。银川市市场监管局兴庆区分局给各肉类产品生产经营者发了1800份告诫书,并联合公安部门严查来源不明、未经检疫的肉品。今年已检查相关单位1000余家次,立案查处制售假劣肉制品案件10起,查获问题肉制品55.2公斤。
“从一起案件的查办,到一类违法行为的治理,再到一个行业的规范经营,是市场监管部门推行‘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服务型执法模式的一个缩影。”自治区市场监管厅负责人说,最终的目标很实在——“让经营者安心赚钱,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本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杨宗惠 杨晓秋 李锦 陶涛 王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