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工作人员打理红树莓。
8月11日一大早,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宁夏覆盆子合作社的红树莓种植基地里,51岁的经理海文武,正带领着几个村民在地里除草。抬头放眼这千亩的大地上,低矮的绿色树丛中,小指粗细的灌溉管网紧贴根系穿梭而过,犹如一张密密麻麻的“输血管网”,源源不断地为枝头间的“红宝石”输送着养分。“再过一个星期,咱们基地的红树莓就正式进入到采摘期了!”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画面,这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心中,又浮现了曾经几百个难忘的日夜。
干沙滩上发展农业遇瓶颈
“当时,咱们这个基地就是个荒滩地,鸟都不来这。”指着脚下的土地,海文武告诉记者,他的一切都要从这里说起。海文武是固原市开成镇人,2014年作为最后一批移民,海文武一家告别了故土,搬进了移民村。打工赚钱成为他当时最迫切的愿望,直至他遇到了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车秀珍,一个执意要在干沙滩里种出“红宝石”的60岁老人。
2015年,为响应国家扶贫号召,车秀珍在闽宁镇原隆村流转了1000亩土地,试种起了本地从未种过的浆果——红树莓,并招聘了海文武帮忙在基地管水。按照常理,红树莓是一种易培养、好生存的木本植物。但在日照长、蒸发量大、全是干沙滩的闽宁镇种红树莓,却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一开始,我们就把节水放在了第一位。”海文武告诉记者,闽宁镇本就缺水,要在这里发展农业,更要珍惜每一滴水。在平整了土地种栽种苗以后,公司又专门邀请了德国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当时专家来了以后告诉我们,一块地浇两个小时就够了。”海文武回忆道,一开始大家总觉得外国来的专家总不会错。但是,没想到的是,两个月以后80%的苗子,都因为缺水而枯黄。
探索节水滴灌提升成活率
上百万的损失,令大家心急如焚。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只种过洋芋的海文武决定自己做实验,偷偷开始在夜里放水。“一次被老板发现了,他觉得我是在胡来,所以让我卷铺盖回家,我也没有一句辩解。”失了业的海文武,没有去找其他工作,而是找机会进入园区,开泵浇水。
三个月后,地里原本枯黄的种苗又活了。而海文武也把自己记得满满一大本笔记,摆到了车秀珍的面前。“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词,就是几号地什么时候开闸,什么时候关闸。”海文武告诉记者,其实自己真不懂什么技术,就是觉得理论也得结合实践,因为这千亩土地,土质并不相同。
为了掌握情况,他拿着一把小铁锹一块地一块地研究。“黄土保水,放水滴灌两三个小时就行,可沙土和石头地不行,但是可以结合天气放一放停一停。”通过摸索节水滴灌,到了年底90%以上的种苗都成活了,基地从1000亩发展到如今2700亩。
就这样,没上过一天学的“土秀才”,战胜了“洋专家”。当年年底,公司也将这个从未上过一天学的移民,升任为生产基地的总经理。
绿色产业带富乡亲
如今,这片红树莓种植基地种植出的红树莓,衍生出了果汁、果酒、酸奶、酵素等多个深加工产品。同时,依托基地还发展形成了红树莓生态园区,也成为当地农业文化旅游综合体。
现在的海文武,已经成了拿着9万年薪的基地“高管”。与此同时,和他一样的原隆村移民,也在这里找到致富的“敲门砖。”今年56岁的万国城,已经在基地工作三年了,正在基地除草的他笑着说道,“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又能照顾家,收入也有保障。”
海文武告诉记者,除了固定工外,到采摘期基地每天的用工量都在500人左右。很大程度上,为本村的留守劳动力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就如同这片红树莓基地一样,移民们的日子也向着丰收迈进。(记者 孙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