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台账 看变化 | 体面的就业路这样铺就
2023-09-26 08:33:27 来源:宁夏日报

  “麻编是很常见的东西,但就是这么普通的物件到了我们手里,却可以变成漂亮的工艺品。现在通过麻编手艺,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能自食其力这让我很自豪。”9月24日,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四村的残疾人就业基地,残疾人丁玉凤向记者讲起自己学习非遗麻编技艺的经历。由于自幼残疾且很早辍学,丁玉凤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得知当地残联开展残疾人非遗手工艺技能订单式培训和免费岗前培训后,她马上报了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学习,现在已经从一名普通学员“晋级”成为“技术达人”。“既然有学习的机会就一定要把握住,只有下功夫才能学到过硬的技术。”丁玉凤说。

  “过去5年,宁夏残联实施的就业创业项目,累计为3.8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培训,新增残疾人就业2.2万人。此外,我们还推动实现全区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为97.8%,1436名残疾学生考入普通高等院校。”自治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

  “真是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也能在家门口成为朝九晚六的上班族。”在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扶贫就业基地,智力残疾人董亮怀在老师的教导下编织着纯羊毛汽车坐垫。基地负责人黄华介绍,董亮怀的工资按件计算。46岁的康强18年前发生意外造成二级肢体残疾,之后和妻子离异,独自带着3个女儿生活的他过得十分艰难。2013年响应政府移民搬迁号召从西吉县来到欣荣村后,被列入建档立卡户,陆续享受到低保、残疾补贴、奶牛托管分红、光伏补贴、养殖合作收益等政策兜底保障收益,一家人一年下来能收入三四万元。今年,结合主题教育,为了让康强再多一份收入,黄华为他找了一份工作——为日间照料中心院子打扫卫生,康强一家每个月又多了1300元的收入。

  在欣荣村扶贫就业基地,接受培训的学员都是较难就业的智力障碍患者、肢体残疾人、混合障碍患者等,他们可以选择寄宿在中心,也可以日托,一边享受托养照料,一边学习如何自理和一些能胜任的劳动技能。

  “依托‘残疾人之家’,我区每年安排辅助性就业近万人。尤其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方共同发力,让‘家门口就业’帮助更多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推动残疾人自我发展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自治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结合主题教育,我区将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残疾人就业措施,搭建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体系,夯实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基础。(记者 杨淑琼)

  记者手记

  用爱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记者 杨淑琼

  “谢谢大家,你们今天能来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今后,我一定好好经营这家店,让我的人生过得更丰富、精彩。”9月24日,盲人高志宏按摩店开业,记者与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老师一起到店见证他的新生活。

  53岁的高志宏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年轻时他经营着一家规模较大的奇石收藏店。天有不测风云。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他的视力在几年内急剧下降,到了无法正常工作与生活的地步。这让高志宏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挚爱几十年的奇石收藏事业。失明初期,老高无法工作,家庭也因此破裂,在最沮丧的时候,他甚至曾想过离开这个世界。

  记者看到,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级残联加大帮扶力度,高志宏不仅渐渐地走出了家门,更学了一门新技术开了自己的按摩店。高志宏告诉记者,庆幸生在这个国家,更感谢共产党为残疾人提供的人道主义帮扶。

  在过去几年的采访中,记者采访过许许多多像高志宏一样的残疾人,也一次次被残疾人真诚的感谢所打动。对这些人来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也有志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贡献。让我们一起,帮助更多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就业创业、创造幸福生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成就精彩的人生。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