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吴忠市深入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宗旨,以精管善治为核心,奋力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吴忠,努力让市民群众享有更有质感的幸福。即日起,吴忠日报推出《文明之城 美丽家园》主题系列报道,全面反映常态化文明城市创建的实际行动和生动案例,宣传创建之举和惠民之效,挖掘城市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和温暖瞬间,营造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理解、参与、支持文明城市创建的良好氛围。
实现“充电1公里服务圈”布点目标;16处小微公园见缝插绿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微创术”让我市排水管网修复更轻松……城市精细化管理,既是政之所求,也是民之所盼。从城市的“面子”到“里子”,我市各个脉络发生了许多有深度、有品质的变化,一座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美丽吴忠跃然而出。
家门口的“微升级” 让幸福“满格”
弘德村位于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红寺堡。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留下深情寄语: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这几年,弘德村一点一滴都折射着今昔巨变。5米宽的硬化路升级成8米宽的柏油路,风景宜人的景观树、健身步道、活动广场,出门就是“小微公园”的生活让幸福感弥漫在群众心间。
“为了方便咱们移民群众就近务工,政府还修了一条通往工业园区的路,条条村道亮起路灯,下班再也不怕一步三坎走夜路了,咱们的好日子真的是来了。”说起如今的生活,村民杨耀梅心里乐开了花。
“城市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这是吴忠市民近年来的共同感受。
“以前的背街小巷地面破损,是藏污纳垢的好地方,下雨天还经常有积水。现在的背街小巷一天一个样,不仅地面重新修了,还增加了很多文化长廊,大家空闲的时候都喜欢下楼转转,心情格外好。”谈起背街小巷的变化,69岁的居民苏萍拉着记者的手高兴地聊个不停。
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深耕细作”背街小巷治理,这是民心所在、职责所在、优势所在。于是一个共识逐渐形成:要做到“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沟通协调,积极引导市民参与项目改造,让文明城市的气韵越来越足。
“吴忠的街道和路面可真干净,车行道上、人行道上看不到一点垃圾。”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为吴忠的环境卫生点赞道。在这背后,是我市各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转和城市公众文明素质的共同提升。
面子要靓里子更要实。吴忠市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聚焦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商业大街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整治、短板弱项,按照“清底子、建机制、固长效”的思路,持续加大力度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开展,着力描绘出“净、绿、亮、美”的美丽吴忠底色。
充电难一直以来也是我市管理的“难题”之一,为消除安全隐患,我市在各小区陆续安装充电桩和新能源充电桩,实现了市区核心区域内一公里充电圈的需求。
6月20日,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利宁社区桃花苑充电区内,停车、扫码扫、插电……十几秒的时间,电动车车主尤艺璇就完成了一系列充电操作。“现在在市区的各个小区,到哪里都可以随时充上电。尤其是当电动车充满电,充电桩也会自动断电,同时停止扣费,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尤艺璇说。
“2023年,全市新建充电桩219个,累计建成充电站294座。”吴忠市城乡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姚碧成说,计划2025年将初步建成覆盖面广、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从“脏乱差”到人人夸,从“人找桩”到“桩找人”,居民看到了变化、见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吴忠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方协作,通过精细化治理,居民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使得老旧小区有了新模样,居民的“呼声”变成了“掌声”。
基础设施“提质” 让幸福“加码”
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座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杨琴和王玉英这对老邻居,相约来到了家门口去年新建成的小微公园——海棠园,在这里,各种绿植枝繁叶茂,花朵争相怒放,市民或三五成群或闲庭信步,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这个口袋公园设计巧妙,利用城区不起眼的闲置空地,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把‘边角料’变成‘上好料’,扮靓了城市街角,也丰富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杨琴笑着说。
随着城市发展,现有的城市绿化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吴忠市委、市政府系统利用腾退地和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道路节点、街角空地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口袋公园”,仅2023年,市区先后新建改建了16处风格迥异、类型不同的小微公园,逐步实现市民出行300到500米即能达到一个口袋公园的要求,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宜居,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拥抱“诗和远方”。
排水管网,是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半边天。年代一久,部分管网就会出现老化、破损等问题,致使污水跑、冒、漏,雨水不能及时排除。常规的管网修复多为“开膛破肚”式的开挖修复,破坏路面,影响交通和市容市貌,晴天灰尘满天飞、雨天泥浆遍地跑。
如何破解难题?国内先进的紫外光固化非开挖修复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利器,为“因开膛破肚而忧”的吴忠提供了新思路。我市自2019年以来三次应用国内先进的紫外光固化非开挖修复技术,让排水管网修复更轻松。
下暴雨,城市内涝,车辆行人出行受阻;干旱时,城市供水趋紧,园林绿化“嗷嗷待哺”……城区排水设施能力不足、城市过度硬化、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等弊端日益凸显,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
2023年,我市成功入围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面对这样的“入场券”,吴忠如何保持优势、争先进位,让海绵城市的梦想照进现实。
今年3月份以来,吴忠市南片区排水管网收集项目、吴忠市西片区排水防涝提升改造工程和吴忠市中心城区管网修复项目、红寺堡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现场等一批提升改造工程纷纷按下“加速键”,涉及20条道路和利通区36个小区。
想要精雕细琢完善城市设施,进行半封闭或全封闭施工项目建设就不可避免地会给沿街商户经营和周边居民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不便。
为确保老百姓出行无忧,我市相关部门优化施工方案,科学精准规划封闭路段,最终确定为分段施工。
小区改造本是民生工程,但因反复开挖,民心工程成闹心工程。今年,为避免老旧小区道路反复开挖给居民带来生活不便。我市同步对计划改造的民生小区、112号大院等5个老旧小区排水管道、供水管道进行统一改造,这一暖心事,正在居民中收到越来越多的“点赞”。“一次开挖,多项改造提升工程同步开工,既减小了对居民出行、生活的影响,又避免了反复开挖,让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该小区居民尽享家门口的这份“小确幸”。
在市区友谊路,平整的路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刚刚完成雨水收集项目改造,完工不久,就迎来一场大雨。全新的“海绵地面”经受住了大雨的考验,居民作为“海绵化”改造的最终受益者,在雨季感受到“海绵化”改造效果的完美呈现。
不只是城市、小区,我市从公园游园到水系治理、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城市旧改到社区治理,把“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生态措施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加速推动城市“旧貌”换“新颜”。
伴随着一项项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的深入开展,吴忠用“绣花”功夫,“绣”出城市新气象,“绣”出更多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家门口的幸福。(记者: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