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吴忠市红寺堡区残联理事长马广步在人民大会堂用三个故事,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新时代移民安置区残疾人事业的生动实践。
马广步从大河乡“攒劲妈妈”李耀梅的故事讲起:一位背负30万元债务的残疾单亲母亲,靠着扎芨芨草扫帚开启人生逆袭。红寺堡残联的创业资金如及时雨,电商赋能打通产销链,闽宁协作送来现代化设备。如今,红寺堡区打造的12个就业基地,带动463名残障群体编织出年产值800万元的产业网络。在“罗山攒劲人”品牌引领下,当地培育出枸杞、黄花菜等9大特色产业,973户残疾人家庭户均增收3200元。
雷春会瘫痪3年,因户籍在陕西,始终办不了残疾人证。面对2.5万跨省移民中1200余名残疾人的“人户分离”难题,红寺堡残联组建“红融融”助残服务队,开展上门服务。党员干部带队深入乡村,现场核验,打破行政壁垒。当第三代智能残疾人证送到雷春会手中时,这个硬汉攥着证件哽咽:“真攒劲!”5年来,服务队敲开了4800户残疾人家庭大门,共完成397件跨省通办事项,让流动残疾人群体告别“办事跑断腿”。
“重度残疾人家庭最怕的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全家被拴在炕头出不了门。”马广步用质朴的语言道出农村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痛点。2024年,红寺堡3个“忘忧草”残疾人之家建成,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早八晚五的日间照料服务,同步开展康复训练和来料加工辅助就业。推广初期,不少家属心存疑虑:“哪有管吃管喝还给工钱的好事?”如今3个残疾人之家,托养160名重度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夸赞:“残联攒劲得很!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多坐炕头听民声,多破难题聚民心,多闯新路谋民福。”马广步说,这就是红寺堡区温情助残的答案。(记者 杨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