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牛路”,兴“牛业”。立秋时节,来到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贾塘乡后塘村的宁夏大山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醒目的标语展示着海原肉牛产业走出大山抢滩全国高端市场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海原县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了乡村振兴的“主动脉”,实现了产业因路而兴、农民因路而富、乡村因路而美。
“我们为上海、北京等地的高端餐厅提供安格斯雪花牛肉,年供应量达5000头,公司还种植了2000多亩的饲草和青储玉米。得益于基地门口马曹公路的提升改造,让我们与本地养殖户的订单合作模式顺利推广,让小牛托管、成牛回收、饲草运送等得以顺利进行,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也带动村民提高了收入。”宁夏大山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仁说。
据了解,马营至曹洼公路全长17.4公里,于1992年建成通车,2008年和2015年改建,2023年海原县交通运输局投资306万元进行路况提升改造。该道路紧密连接着贾塘乡马营村、后塘村、黄坪村等沿线区域,服务人口1万余人。道路的畅通,带动了沿线村庄肉牛养殖、农产品种植销售。
海原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牛志佳介绍,2023年以来,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海原县交通运输局牢牢抓住提升农村公路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机遇期,在宁夏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结合县域实际,精心谋划农村公路发展,围绕乡村产业布局、旅游资源开发和居民出行需求,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累计投入4.2亿元,改造提升农村公路路况584条1724公里,覆盖全县17个乡镇,2024年被宁夏交通运输厅评为“提升农村公路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示范县”。
道路通,百业兴。在海原县三河镇六窑村的枸杞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进行采摘。六窑村近年来通过新品种升级和篱架栽培技术,将枸杞产业打造成了村民增收的“黄金产业”,预计2025年产业创收将突破1600万元。如今的六窑村,干净平坦的道路通到家家户户,崭新的路灯整齐排列,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随着六窑至四营公路的改建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六窑村围绕‘三园三基地两中心’,成立了1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和4个家庭农场,不断扩大玉米、枸杞、黄花菜种植面积,并大力发展采摘园、牡丹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因交通便利,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到村里参观。”六窑村党支部书记葸铎说。
傍晚时分,海原县天都山景区下的园河至天都山公路上,仍有不少车辆和游客通行。园河至天都山公路建成于2011年,全长7.2公里,2024年投资843万元进行了路况提升改造。该道路作为一条直达天都山的特色旅游路,在促进天都山景区开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天都山被评定为3A级景区,前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该道路不仅提升了景区服务水平,也方便了沿线村民的日常出行。如今,公路沿线农家乐、民宿,以及茴香、牛羊等种植养殖等产业快速发展,集农业观光、采摘、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为一体的旅游资源渐成规模。
“农村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后,我们还整合邮政、快递、电商等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实现了农产品‘出村进城’,达到了物流降本增收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此外,围绕旅游资源,实现‘四好农村路’与海原县浓厚的菜园文化、丝路文化、花儿文化、红色文化和地震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培育了以梨花节、杏花节、天都山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线路,使乡村旅游成为海原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原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牛志佳说。
在海原县,一条条与花树相伴的乡村公路绣出了美丽乡村的新画卷,“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农村带去了人气、财气,凝聚了人心、民心。下一步,海原县将不断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提升路况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将农村公路打造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平安路、致富路、连心路、振兴路”。(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