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法》草案已提请首次审议。该草案提出“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对未成年人有性别、身体状况等歧视,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打孩子犯法,啥理由也不行,必要时国家或可干预家庭教育。这是草案的进步意义,但还不够。父母们如何成为合格的家长,也应该是家庭教育一项重要命题。
所谓家庭教育的暴力,多数情况下是所谓的“棍棒教育”。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体罚不足以使孩子改善行为,反而会将他们推向深渊。是以,草案中也明确了公检法等机构对此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强制推动家庭教育良性进行。其实更多时候,父母在谈话中施与的语言暴力,比如讽刺、嘲讽等,带来的伤害更隐秘、更具影响力和杀伤力。经常遭受这些暴力的孩子通常自卑、冷漠、缺乏信任、情绪不稳定。但恰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对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从中传递给孩子的一直是暴力,这个孩子面对社会,也将是暴力以待。
以法律助力家庭教育,帮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草案所列条目已经比较细致、具体。可即便以法律去制裁那些不合格的父母,孩子受过的伤害也是很难抚平的,甚至这种黑暗会长伴一生。唯有让父母们都能摆脱焦虑、褪去“狼性”,才可能帮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父母也曾经是孩子,他们如今的心理行为,也多半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当他们不再是孩童,也依然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学习如何去教育他们的孩子。谁来教这些父母成为真正合格的父母?家庭教育,真的只有孩子才是接受教育者?这些问题,不是一部草案能够解决的。
近年来,多地尝试以家长学校等形式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由于资源整合不够充分、指导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理念滞后、缺位严重,服务指导水平达不到实际所需要求。除了拓展途径,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因为社会给予了人们组建家庭的神圣使命,却一直忽视着他们组建家庭、承担家庭教育的能力。所以,家庭教育服务,或许应该从组建家庭开始。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