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总理在记者会回答“新一届政府如何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问题时,提出“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他说,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都要有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特别是在履行审批、管理职能时,不能光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尽设路障、不设路标;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执行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再好的政策举措,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执行,都只能是一纸空文。新一届政府对此提出明确的要求,更因为我们身处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图景,正在迅速展开,创造和“破坏”正在集中发生。
从企业角度来看,是传统企业的衰落和新兴企业的崛起;
从产业角度看,是旧产业被重构,新产业成为主导势力;
从社会的角度看,就是新阶层的出现、新文化、新文明的诞生;
从政府角度来看,意味着旧规则的打破,新的制度框架的建立,是各级政府部门增强自身履职能力的需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各种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亿万市场主体在追风、逐浪、弄潮的过程中,注定会碰到没有先例可循的新情况,必然要寻求突破常规套路的新解法。身处新方位,对标新任务,政府部门如果墨守成规,或者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一味死守条条框框,不能守正创新,只在现有规定中找依据,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就很可能将发展的机遇拒之门外,贻误时机,也很难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地促进发展,就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为遵循,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政府一切工作宗旨就是为民造福。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做,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汇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才能激发各方面的动力活力。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这两个字,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
心里装着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不能光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尽设路障、不设路标”的告诫,其实是在明确做好工作的一条原则:不对“超纲”问题机械说“不”。
《之江新语》引用过古人的一句话,“为官避事平生耻”。说的就是干部必须能负重才能担当,负重就要敢于负责。坚决克服事事求安求稳、时时患得患失、处处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鼓励大家面对一些尚处制度空白的新事物,在守住原则底线的基础上,善于把上级决策部署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改革创新、大胆探索。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在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在明责加压中主动担当,朝一个方向奔跑、往一个方向使劲、向一个方向用力,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真正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进一步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改进作风,敢为、敢拼、敢闯、敢干,戒虚、戒伪、戒浮、戒空,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把目光看得更远,思路理得更清,手脚放得更开,工作搞得更活,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全社会形成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为民办事的良好态势,用实干奋斗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答卷。(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安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