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近2000名受访者中绝大部分人认为当代的青年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也认同独立思考能力对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看法是否客观全面,笔者相信各位读者心中有自己的判断。笔者今天想说的是:一种缺少独立思考环节的思维方式是怎么在教育中养成的。
今天的学生和家长们对于三大主科似乎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即:语文学也是那个分儿,不学也是那个分儿,有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如投入到数学和英语中去,提分儿更快,名次提升的效率更高。大家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对英语和数学的重视程度,远远对不起它作为一门主科的地位。很少有人提到:语文,作为我们获取、理解信息最常用的工具,我们的使用方式和习惯,对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就是在培养我们获取和理解信息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举个例子,在对散文的赏析中,我们经常会说,某个词某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当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后,遇见相似的表达和字眼,就能去揣测作者当时的思想和情绪,在与人的沟通交流中,就有可能意识到对方运用某个字眼是在表达自己的愤怒高兴等情绪。在这个过程中,语文通过对字词句的强调,让我们在阅读时也注意到特定的字词句,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被改变了。这种方式,在之后的教育中会不断重复,养成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会不断地运用在之后的人生中。
而语文教育培养的能力和习惯,可以从语文试卷的考核中窥见一斑。在笔者的教育经历中,语文试卷所考核的多是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能力,如对议论文中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寻找,对文章或诗歌表达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的赏析。发现问题了吗?这其中少了一个环节,考生怎么知道议论文中的论据就一定准确恰当,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就一定生动形象?读者朋友们可能会说:试卷所选取的都是名家、大家的作品,在写作时一定有自己的用意。出题人在出题时也一定经过了仔细考量,保证自己的题目有内容可答。但这些都是作者和出题人的考量,而不是学生的,学生实际上只知道问题一定有答案,所以作者的论证和论据是可靠的,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有深意的,这中间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和判断的过程,甚至因为应试能力的培养,学生即使是不好的也能有理由说成是好的,反正就那么几套固定的答题模板,套就好了。课本也是一样,老师们只需要带领学生们欣赏课文,分析论据和写作方法的优秀之处就好了,反正考试就考这个。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正确的范例太多,错误教育太少,没有一篇课文是告诉学生们这么写会让人产生误解的,没有一种分析是告诉学生们有的论据是不支持论点的,有的论据来源是不客观的。长期的正确教育让学生们省略了质疑的过程,直接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思维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盲信教师传授的知识、书本的话语,自然也谈不上什么独立思考了。
质疑不等于独立思考,但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是质疑,产生怀疑,才会对文字的合理性进行考量,才有可能避免人云亦云,避免被谣言蛊惑。我们今天的教育缺少了质疑过程,因此也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今天的互联网,各种消息鱼龙混杂,一不小心就会偏听偏信,想要培养青年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们的青年人理性独立,恐怕还需要教材的编订者和试卷的出题人之间相互协调和改进,需要对我们的教育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思量。(杨政霖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卓越新闻人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