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护士,是战士,更是勇士
2020-03-06 16:41:00 来源:新消息报

马承泽

  马承泽

    米娜

  米娜

    刘佳丽

  刘佳丽

  在银川市临时急救医院,28岁以下医护人员39名,占18%,年龄最小的护士仅20岁。自从来到这里,他们没有回过家,而且身兼多职。他们是“搬运工”“清洁工”“送餐员”“心理咨询师”。疫情面前,他们在最危险的地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马承泽:新婚暖男临危受命

  采访中,一名忙碌的男护士引起记者的注意,他是来自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马承泽,今年32岁。疫情发生后,新婚才两月的他于2月2日来到医院接受培训。作为一名男护士,体力上的优势让马承泽包揽了所有脏活、累活,女护士们说他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CT室的防辐射推拉铅门特别重,我力气大,就承担起送病人做CT的工作。”马承泽告诉记者,做CT虽然只需几分钟,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病人要走专门通道,他需全程接送病人,并陪同操作,一位病人下来得用二三十分钟,最多一天要陪30多位病人做CT,而且没有固定时间,白天、晚上随时待命,忙活一天下来,微信步数常常超过3万。 

  马承泽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病人送一日三餐。每餐给病人送饭得花一个多小时,所以这位“送餐小哥”往往错过吃饭时间,三餐不规律已成习惯。 

  除马承泽外,银川市临时急救医院还有3名男护士,他们凭着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在抗疫一线勇挑重担。

  米娜:终生难忘的三天两夜

  在医院连轴转了一个月,主管护士米娜已经“不知今夕是何年”。在时间的概念里,2020年2月3日、4日、5日成为她职业生涯中难忘的3天。 

  2月3日是医院启用首日,首批19名护士到岗,她早晨一来就去领物资,下午又到各个病房铺床、检查通水通电等情况。这天,她本打算回趟家,没想到医院接紧急通知接收了4位病人,其中3人是密切接触者、1人是发烧人员。17时,她和同事开始穿防护服,18时进入隔离病区。进入病区后,除了对病人进行护理,还要负责病房、走廊、卫生间等处的清洁、消毒工作。穿着严实的防护服,往往一条走廊拖完,衣服已被汗水湿透。 

  不知不觉到了2月4日凌晨1时多,开始交接班。出病房要脱防护服,米娜自认为在手术室呆了18年,脱防护服没有问题,没想到脱手套时,怎么都脱不掉,好不容易脱掉,洗手时才发现双手通红。回到宿舍已是凌晨4时。早晨7时,她又爬起来与护士长、医生梳理流程,制定规范,一忙又是一天。 

  因为5日凌晨2时要进病房,米娜早早就开始穿防护服,做准备工作。等从病区出来,已是5日早晨。这天,又一批医护人员到岗,米娜又协助他们领取物资。 

  3个白天,两个黑夜,睡了三四个小时。“缺觉,头一动就疼。”米娜说。不过,这反而激起她的斗志,她主动申请从一般病区换到重症病区。 

  米娜今年43岁,有两个孩子,老大上高二,小女儿才7岁,天天吵着让爸爸带她来看妈妈。一天,小姑娘由爸爸带来医院大门口,米娜隔着栅栏,站在2米外与女儿相见,仅仅几分钟,她的双眼已模糊。

  刘佳丽:物品消毒一丝不苟

  抗疫一线,厚厚的防护服是医护人员的铠甲。为节省防护物资,胶靴常会重复利用。现年29岁的护士刘佳丽之前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所以医院决定让她带一人组建消毒供应科,负责胶靴、护目镜、床单、被罩等用品的清洗消毒以及医疗垃圾的收运处置工作。 

  没有丝毫怨言,每天刘佳丽都会进入各个病区,拖着沉重的板车收集胶靴。转入污染物清洗间,配制消毒水,将胶靴浸泡40分钟,再用流动水漂洗。清洗完后,晾一会儿,用烘干机烘干,再送到各个病区。 

  每天上百双胶靴、上百副护目镜,在刘佳丽的手下重获新生。晚上回到宿舍,她会抹上厚厚的护手霜,一种成就感在心中油然而生。(记者 陈永峰 樊卓妮 武晓瑜 文/图)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孙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