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湖北襄阳的宁夏医疗队,到鄂不久后惊喜地发现,“隔壁食堂”送来的不是盒饭,而是热腾腾的“蒸饺”!更令他们兴奋的是,这熟悉的“耳朵形状”和独特的面皮褶子,无不显示出这是一份饱含“家乡味道”的饺子。
此次抗疫,宁夏第三批医疗队员中有22人支援襄阳市传染病医院。为了感谢从 900多公里外驰援而来的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疗队,一尽“地主之谊”,航天四院42所的周红辉和张定宏师傅从书籍、网络上,学习北方面点的包法,还要在馅里调出宁夏“家乡的味道”,就连面皮褶都力求“家乡感”。“这馅料,面皮硬度,捏的花纹都和宁夏一样!” 宁夏驰援襄阳的医疗队队长刘学文,忍不住吃了一口便欣喜地说道:“这是师傅们用爱心包出来的加油饺子!” 。
为了让医护人员和病患者增强免疫力,42所航鹏餐厅的师傅们不仅精心准备一日三餐,还针对宁夏人的口味准备了肉丝炒面、手擀面等。
“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用我们的‘武器’,为守护大家的健康尽一份力!”42所航鹏餐厅经理张定宏坚定地说。1月22日下午,张定宏突然接到所行政党支部书记翟连昆的一个电话:“老张,从今天开始备好各种原材料,时刻听从安排和调遣,最近可能有一场硬仗要打”。电话让张师傅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二天,随着武汉封城的消息发布,与传染病医院一街之隔的42所,正式承担起了襄阳市疫情防治医院的饮食服务保障工作。
从接到任务那一天起,他和同伴们就再也没有休息过一天。他们严格遵守“医患吃好饭,物资不浪费,餐具不回收,人员不接触”的工作原则。每天深夜,张定宏会从微信中接到第二天早餐的订餐数量。师傅们凌晨4点开始准备,然后调整菜品、烹饪、打包,在七点半准时送至医院前来接餐的车辆上。送走早餐,中餐和晚餐的订单便接踵而至,中间只有一个半小时的烹饪和打包时间,直到下午五点半送走最后一车套餐,食堂一天的工作才告结束。
2月24日是食堂师傅顾改霞的生日。没有鲜花、没有蛋糕,甚至没有亲人在身边……取而代之的是几位餐厅“战友”的陪伴及一碗“长寿面”。晚上8点多忙碌完,餐饮部部长周红辉专门安排了这顿特别的“生日餐”。“这是我45年来度过的最难忘的一个生日,感谢大家,感谢我们一起坚守的日子……”一碗清汤挂面洋溢着满满的温暖和坚毅。
顾改霞是“白案”师傅,负责疫情期间的馒头供应,这也意味着从凌晨4点熬制两大锅稀饭时,她就要为一天300份馒头而忙碌。有压力就要疏导。在疫情最为吃紧的时刻,除了体力,餐厅全体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备受考验。当大家遇到身体有些不适、睡眠不好时,餐厅经理周红辉及时为大家普及疫情知识,谈心交流减压,并买来水果等慰问品,这场简单而特殊的“战场”生日会,既是向疫情宣战,也是为“战士”鼓劲。
“如果说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除了在疫情一线作战的医护人员,后勤补给也是赢得胜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支部书记翟连昆说。
为避免员工上下班期间接触外界时造成交叉传染。从2月初开始,42所食堂的所有工作人员吃在餐厅,住在单身楼,既让大家安心工作也能保护好他们的家人。餐厅厨师刘华明、服务员姚中美,是一对“后勤侠侣”。为严格落实防疫要求,夫妻俩各自住进单身楼,正在初三备考的女儿只能留在家中,然而夫妻俩没有任何怨言。最忙的时候,早上三点多起床,中午不休,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多,“高峰期,大家一天要准备各种食材2000斤,光盒饭打包就得一个多小时。”
截至目前,42所12位食堂的师傅们已送出家乡味的盒饭2.3万份。(工人日报记者 邹明强 通讯员 席玲 杨羽南 朱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