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早已脱下军装,但依然初心不忘、本色不改;他们丹心向党、真心为民,用一生践行着从军誓言。他们是农民、是个体户、是企业负责人、是干部、是党员,始终保持和发扬着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们像钉子,钉在哪里都有力;像基石,铺在哪里都坚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退役军人。
曹辉:昔日军营建功业 今朝乡村战贫困
曹辉在温棚内查看蔬菜长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盛夏时节,走进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笔直宽敞的村道旁,绿树掩映,一排排两层高的营业楼,灰顶白墙,鳞次栉比,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20多年前咱村是‘烂摊子’,收入少,心不齐。”“现在,全村有14家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企业,有冷凉蔬菜种植基地,有黄牛养殖场……是固原市首个亿元村。”在村民金继明的眼中,转变始于退役军人、村党总支书记曹辉的“临危受命”。
今年59岁的曹辉是土生土长的杨郎人。村子的贫穷是他从小刻骨铭心的记忆:“十年九旱,地里的庄稼,解决不了温饱。”1980年,曹辉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历经磨砺成尖兵。1983年退役返乡的他,决定自主创业。凭着在部队锻炼出来的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韧劲儿,曹辉与大哥共同办起酒厂、火炉铸造厂、粮油加工厂,历经10多年的奋斗,事业有成。
自己富了,曹辉却高兴不起来。当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
“一人致富不算富,带领乡亲们都致富才算本事。”1997年,为了带动贫困的乡亲共同脱贫,曹辉接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上任后,他下定决心,豁出命,也要让村子变个模样。为了一门心思干好工作,曹辉退出家族企业。
集资打井,让旱地变水田,改善村民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完成了上任第一件事后,为了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曹辉自费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1998年,结合当地生态农业项目,曹辉主动争取在村里建起100栋“四位一体”日光温棚,联系供电部门架设了300米低压线路,联系信用社给缺资金的群众贷款,带领群众修通道路……当年春节前,蔬菜顺利上市,每栋棚的收入都超过1万元。
“村子要脱贫,党组织一定要发挥作用!”2007年,杨郎村成立了党总支,在产业链上建立了4个党支部,为全村种植和养殖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38名党员成为产业带头人。其中,有10多人创办企业,从事铸造、酿酒、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解决了10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人均纯收入3452元,成为固原市首个亿元村。
“村里要发展,不能低头盲目干,要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创新。”近年来,为调整产业结构,多渠道增加收入,曹辉积极争取项目,挨家挨户做工作,将6000余亩土地开发整理。与此同时,成立了合作社,将村里有经济头脑、勤劳肯干的36名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大学生组织起来,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设施农业和冷凉蔬菜种植,推动全村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曹辉多次主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按照村企互动的思路,将200万元启动资金分别注入金糜子酒业和天亮劳务公司,与村里的合作社共同种植果蔬。2018年至2019年,通过土地回收项目,将农户二轮承包剩余7年的1700亩土地回收到村集体,利用回收的土地,村委会试验种植新品种、示范引进优良品种与企业合作经营。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4500元。
面对如此成绩,曹辉并不满足,引进浙江温岭的一名客商,在村里种植600亩西甜瓜,经济效益显著,亩均纯收入近1万元。目前,双方达成共识,将扩大种植面积。
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在脱贫攻坚一线,曹辉以信念为旗,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点点滴滴见真情,彰显了老兵的新作为。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2019年曹辉被评为全区优秀退役军人。(记者 高菲)
王玉堂:百姓眼里的贴心人
每天早上6时,年过六旬的王玉堂会沿着包兰铁路,在他所负责的5公里责任区内巡线。“铁路沿线有没有堆放杂物,沿线附近是否有施工,是不是有行人、车辆靠近铁路,这些都是我巡查的重点。”在王玉堂看来,从2013年当起了义务护路工人,坚持每天早晚在铁路沿线巡线,全凭一份责任心,“巡线事关铁路和沿线群众安全,一刻也马虎不得”。
王玉堂现任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一名退役39年的老兵。这么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成为百姓的贴心人。
1977年,王玉堂应征入伍。服役期间,因表现优秀,他被部队树为学习雷锋标兵,先后6次受到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那几年的艰苦锻炼,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吃苦耐劳、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作为一名退役老兵,我要做到退役不褪色,续写退役军人风采。”王玉堂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2005年,返乡务农的他因为政治思想过硬、处事公平公正,被村民选举为闽宁镇园艺村党支部委员,哪家有矛盾,他都会第一时间去调解,时间一长,王玉堂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他先后协调救助残疾和困难户326户,化解群众土地纠纷及家庭矛盾69次。村民高占兵,妻子是名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仅靠高占兵打零工的收入,生活困难。王玉堂跑前跑后,帮助高占兵为其爱人办理了低保。
“热心助人,也是我对老班长陈炯轩的另一种回报。”王玉堂家庭一度困难,远在广东的老班长得知这一情况后,连续5年给他寄钱,予以资助。王玉堂感激不尽,以老班长为模范,助人为乐,乐此不疲。
2013年,在做好村务工作的同时,王玉堂当起了义务护路工人。几年的巡线,他风雨无阻。每年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是他最忙的时候,加大巡查力度,扎实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确保承护段铁路安全。雨季来临,他总是提早组织护路队员清理铁路桥涵杂草淤泥。每次下大雨的时候,他都要守在武河小学几十名学生上学必经的涵洞旁,把娃娃们逐一护送过涵洞。有一年,由于发现及时,他拯救了1名因家庭琐事准备卧轨自杀的妇女。由于王玉堂护路表现突出,其事迹被银川市护路办全程拍摄微电影,在全国铁路部门演出宣传。
在王玉堂的家中,最为显眼的是一面墙,上面挂满了锦旗,墙边的桌子上摆满荣誉证书,全区优秀退役军人、优秀共产党员、银牌人民调解员、先进工作者、优秀菌草技术员……这些荣誉,见证了社会各界对这名退役老兵的褒奖。(记者 高菲)
黄立斌:创业路上 老兵当先
时至今日,每当听到《驼铃》这首歌曲,退役20多年的老兵黄立斌,仍会热泪盈眶。
从退役军人到自主创业者,黄立斌表示,在部队养成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他不断成长。
1993年,家住中宁县新堡镇刘庄村的黄立斌参军入伍,被编入邱少云生前所在的部队。对此,他倍感骄傲和自豪。无论是行动上、还是思想上,他都时时处处向英模看齐。1996年,黄立斌因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班长,并在部队的培养下学会了驾驶汽车。
1997年,部队奉命承建兰州至西藏的通信光缆工程。身为突击队队长的黄立斌,带着战友在号称“一天见四季”的高原地区战酷暑、斗严寒,克服高原反应、地质复杂等重重艰难险阻,确保工程有序推进。“当工程实施到唐古拉山口附近时,有一段300米左右的路段地质非常复杂。”黄立斌回忆道,“有一天,突降雨雪,为了不耽误工期,我率先脱掉棉衣、棉裤,穿着单衣跳进了泥泞冰冷的水沟里作业。”战友们在他的带动下,也纷纷跳入水沟,持续奋战3个多小时,将地沟挖到了标准深度。事后,施工部队荣立集体一等功,作为突击先锋的黄立斌也被部队授予个人三等功。
1998年,黄立斌心怀对部队的万般不舍,退役回到家乡。“几年的军旅生涯,在部队这座大熔炉,不仅拥有了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强壮的体魄,还收获了兄弟般亲密无间的情谊,这都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刚退役回来,黄立斌在中宁商城摆过地摊,当过邮政快递车司机,在广东打过工。最终,他选择再次返乡创业,从开出租车干起,有了一定积蓄后,创办了肉牛养殖场、劳务公司以及宾馆等产业。
“回首创业历程,我的事业发展,与战友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密不可分。”2006年,太中银铁路中宁段修建时需要大量砂石等基建材料,黄立斌敏锐地发现了商机,决定开办一处砂场专为该工程提供砂石。当时他手里资金不足。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几位战友不仅纷纷慷慨解囊,而且还帮他在银行担保,最终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事业有成,生活富裕了,黄立斌没有忘记回馈社会。他经常主动帮助一些生活困难或没有固定工作的战友。退役军人王斌曾一度家庭生活困难,黄立斌不但让其妻子到自己的企业上班,而且帮助王斌创业,家里的经济收入大幅提高,生活也发生了明显改善。目前,他常年聘请的退役军人有5人,在用人高峰期能达到30多人。
除了帮助退役军人就业,他还组织30多名南部山区务工人员从事建筑业,人均年收入5万元。2019年黄立斌被评为全区优秀退役军人。
黄立斌说,创业路上,帮助更多的人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好日子是他今生不变的追求。接下来,他打算通过入股的方式,吸纳更多的退役老兵加盟自己所创办的肉牛养殖场,一起奋斗,共同致富,积极践行一名退役老兵的社会责任。(记者 高菲)
王富国:自强不息 永葆军人本色
他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服役期间,他英勇无畏、与死神较量,在战场前线多次出色完成任务,荣立三等功两次,被部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退役后,他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叫王富国,一名不忘初心、本色不改的优秀退役军人,2019年,被授予“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和“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1983年,18岁的王富国光荣参军。当时,部队驻扎的地方是一片戈壁,干燥炎热、沙尘漫天。王富国不怕苦不怕累,每日刻苦训练,凡事冲在最前。因表现突出,入伍第一年他就被选为班长,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任务中,他身体受伤,此后常年多病缠身。1989年5月,王富国从部队退役到石嘴山市。
因身体原因,王富国选择从原单位辞职。在战友的帮助下,2002年,他进入石嘴山市浙宁出租车有限公司开出租车。他常年坚持微笑服务,恪守职业道德,多年来,公司从未接到过一起关于王富国的投诉。
2007年6月,王富国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拉到一名男乘客,这位乘客在路上一直不断打电话,到了目的地付钱后就匆匆下车。王富国离开后,直到等待一个红绿灯时,才发现后座上多了一个绿色袋子。打开一看,他吃了一惊——里面是满满一袋钱,很可能是刚才的乘客落下的。王富国来不及多想,赶紧原路返回寻找失主。就在他将车开回乘客下车点时,远远就看到这位乘客慌里慌张地往这边跑。将钱还给乘客后,对方拿出1万元表示感谢,王富国坚决谢绝了对方好意。看着失而复得的钱,刚才还不知所措的乘客一下大哭了起来,袋子里是13万元货款,如果丢失,他的生意可能就此终结。
2008年冬,一天凌晨3时许,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王富国。小区一位老太太的儿媳妇要生产了,儿子不在家,没了主意的老太太想到平时乐于助人的“王师傅”。得知原因后,王富国二话没说,将孕妇送往医院。深夜医院电梯停运,王富国抱着孕妇从一楼上到三楼,他的衣服几乎全被血水染红,但他一句怨言都没有,直到听到婴儿啼哭声才离开医院。
2010年11月,王富国载客路过星海湖时,听到湖边有人呼救。他立即停车跳湖救人,将落水男孩救出。上岸后,他才感觉到全身已被冻得瑟瑟发抖。因为这次见义勇为,本就身体不好的王富国病倒了,足足卧床休息两个月才见好转。
当“的哥”的这些年里,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每当遇到老弱乘客,他总是搀扶着乘客上下车,帮乘客拿行李;遇到紧急病患,他总能及时将乘客送到医院。他每年都积极参加“爱心送考”志愿服务,把考生安全、快捷地送到考场。他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公益活动。
2016年,王富国被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不懈努力,在驾驶室这块方寸天地里,保持奉献拼搏精神,彰显着军人本色。(记者 赵婷婷)
李喜军:奋斗者永远年轻
“21年的军旅生涯我一生难忘,在部队养成的作风和品质至今影响着我。不仅生活规律,我还闲不下来,越忙碌越快乐!”47岁的石嘴山市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李喜军说。
李喜军1992年入伍后在云南武警边防总队服役,11年间,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快速成长成一名辑枪缉毒的执勤能手。2002年调入甘肃武警边防总队任教导员,4年半中,在茫茫戈壁、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打造出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能坚守能战斗的边防站。
2013年自主择业后,李喜军依然保持着雷厉风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军人本色。身上褪去了橄榄绿,但心里依旧装着祖国和人民。他说,想想那些牺牲在前线的战友们,我还活着,我很知足。带着这份知足,李喜军创办了石嘴山市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开始从事文化公益事业。
通过“互联网+书画商城”,在网上营销石嘴山市100余名文艺骨干的创作成果,为公益事业筹集资金。2018年,李喜军创办了石嘴山市贺兰山工笔画创作基地,通过培训、孵化、销售,带动待业妇女、残疾人就业创业。2018年11月至今,创作基地培训人数超过800人次,经过培训和选拔,有近200人具备良好的创作能力,实现了灵活就业。培训期间,李喜军带领工笔画基地人员,创作了十二生肖系列等作品,并通过网络成功售卖,让很多残疾人、军属“家里画画、网上赚钱”。
韩金凤是个聋哑人,通过参加工笔画培训,掌握了一定绘画技巧,参与过自治区级的美术展览,目前在基地作画,每月收入2000多元。46岁的下岗女工李娟曾是一名军嫂,去年经朋友介绍来到李喜军的培训班,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已经能按要求完成作品,每月收入3000多元。“学习工笔画之前,我根本不懂绘画知识,是李会长请来名家耐心指导,给我们提供笔墨、纸张,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没想到半年后,我的临摹作品居然能卖钱了。”李娟高兴地说,学习工笔画之后,她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趣,感觉自己精神焕发。
与此同时,李喜军还为30名退役军人家属每人捐赠一套流动理发工具,培训理发技能,组织军属成立“军嫂理发队”为社区群众理发,理发费用每人每次不超过5元,让退役军人家属和社区群众双受益。
疫情防控期间,当石嘴山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倡议后,李喜军迅速成立了退役军人先锋队,组织68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若有战、召必回。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退役军人的最高要求。”李喜军说。女儿看见他整理行囊,问:“疫情这么严重,你还要出远门吗?”
他回答:“爸爸是一名退役军人,面对困难,必须冲在最前面。”
在抗疫一线,李喜军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义务宣传防疫知识、入户摸底排查、帮助居民测量体温,协助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各类工作。此时,商铺关门,针对社区居民理发不便的现状,“军嫂流动理发队”到各个执勤点为坚守“疫”线的同志义务理发。一张桌,一把椅,一套理发工具,“免费理发店”为社区群众送去了方便。
未来,李喜军还有许多设想。他说,下一步,他要组织退役军人参与到外卖、快递、搬家、养殖等服务行业中,打造“老班长”品牌,用实际行动诠释军人本色。(记者 张贺)
吕新荣:一日从军 一生当勇
吕新荣准备给务工农民发工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吕新荣,一名荣立过一等战功的退役军人。在他的肺部,至今存留着多块弹片无法取出,他的右肘曾关节粉碎,后永久性残疾。退役后,他勤勤恳恳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后因身体旧伤提前内退。之后,他坚持自主创业,承包土地,现耕种土地面积1300多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躬身践行着退役军人正能量,在舍与得之间点亮了无悔人生。
吕新荣1964年出生于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六队。1985年10月,吕新荣光荣参军。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他不幸被炮弹击中负伤。虽经过长时间治疗,但他的肘部仍永久性残疾,肺部无法取出的弹片也造成永久性伤害。
1987年10月,吕新荣退役被安排在惠农区城建系统工作。1988年,惠农县水暖公司成立,吕新荣被调配至该公司。在水暖公司,吕新荣从零学起,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积极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交出了亮眼的工作成绩单。因表现突出,2006年,他当选惠农县自来水厂厂长一职。
就在吕新荣撸起袖子、立志要为家乡建设再建新功之际,因旧伤困扰严重,他无奈只能选择内退。内退后,他没有向政府和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他组织过工程安装队,开过饭馆、经营过酒吧……创业路上的艰辛,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就在生意渐好时,他关注到农村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家里耕地无人耕种,很多都承包了出去。吕新荣有了新方向,他决定种地。
2017年,吕新荣在红果子镇五渠村二队承包土地600多亩,当年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建基地、购进各种农机具等,开始搞农作物种植。由于缺乏经验,第一年,600亩土地的纯利润只有8万多元。尽管效益并不理想,但吕新荣并没有灰心。从军的经历让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他坚信自己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2018年1月,他注册宁夏瀚鸿农业有限公司,扩大承包规模,又承包300多亩土地。经过第一年的摸索,吕新荣有了经验。他种植小麦700亩,并在麦茬地里种植脱水蔬菜等农作物。当年,千亩土地纯收入达30万余元。这一年,他不但实现了农田效益,还带动周边务工农民就业,发放务工费24万余元。2019年,他继续扩大承包规模,现承包土地1300余亩,所有土地都与农户签订了10年承包协议。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吕新荣都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农民的承包款他会第一时间付清,农民的务工费他也从不拖欠,有村民寻求帮助时,他也会及时帮忙。
一日从军,一生当勇;一朝入伍,军魂入骨。吕新荣常说:“没有军营的锤炼,就没有我的今天!只要生命不息,必须战斗不止!”(记者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