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狐
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野外调查。
六盘山由两条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体组成,南望秦岭,北接祁连,阻蒙古高原干旱风沙南侵,用巍峨身躯庇护关中平原。
相对西北其他地区,六盘山气候湿润,是大自然赋予西北地区的绿色瑰宝。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阻冷纳湿的特性,使六盘山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这里有常见的野兔、野鸭、野猪等本土动物,也有惊鸿一瞥的金雕、林麝、华北豹等珍稀动物。
六盘山到底有多少种野生动物?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如何了解动物生活特性?六盘山的神秘,吸引了渴望了解野生动物且热爱野生动物的人孜孜不倦探寻,吸引了诸多科学家前来挖掘生物之宝,寻找六盘山生态圈形成的轨迹。
探寻神秘家园
“由于六盘山过去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因而很少有科学家涉足山区进行科学考察。”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双贵介绍。
六盘山林区跨泾源、隆德、彭阳、原州等县区,保护区内山岭纵横、地形复杂。除了野猪等数量较多且活动范围大的野生动物外,绝大多数野生动物都生活在人类难以到达的区域,珍稀野生动物虽身在此山中,却云深不知处。
为了摸清六盘山野生动物家底,了解并掌握动植物及其特征,探寻隐藏在高山峻岭、原始密林里的奥秘,科研人员于1984年,第一次对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综合科学考察。
“这次考察,通过听音辨声,对毛发粪便、足迹取食、询问知情人等方法,从蛛丝马迹中追踪物种数量,共普查植物788种、无脊椎动物905种、陆生脊椎动物220种。”王双贵介绍,科考的数据一直沿用到2009年。
随着科技发展,科考从初始依靠人力追踪寻味,变为红外线摄像头触感主动抓拍,生活在六盘山的物种不断被发现,记录一再刷新,数据不断改写。
2009年,保护区确定有脊椎动物25目62科213种,其中兽类有金钱豹、林麝等38种,鸟类有金雕、红腹锦鸡等158种。昆虫资源17目123科905种,其中蝴蝶5科68属130种,有珍贵稀有的金蝠蛾、丝粉蝶、黑凤蝶、波纹水蜡蛾等。
此后,一项项调查接连展开,关于生物的数据不断改写。2009年至2012年期间,科考人员和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组队,先后对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等进行专项调查;2012年,科研人员首次开展无脊椎动物调查。
“2013年年初,科研人员结合传统打标本方法考察脊椎动物情况,在林区动物活动频繁的地方悬挂了红外监测仪,对两栖、爬行等脊椎动物进行科学考察。”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郭志宏介绍,这是第一次采用科技手段,对本地野生动物进行调查。
经过对六盘山野生动物调查分析,基本确定有林麝、金雕、红腹锦鸡等30多种国家珍稀动物,还有华北豹、金雕、林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及兀鹫、豺、八色鸫、红腹锦鸡、鬣羚、猞猁、兔狲、狍子、金腰燕等几十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17年,保护区动物数量又有新变化,有记载的脊椎动物226种、无脊椎动物3554种,动物总数已经超过1400种,六盘山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种质资源基因库。
对于六盘山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变化,科考人员给出这样的解释。
“森林恢复是中国自然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举措之一,以六盘山为代表的西北半湿润与半干旱交界处的森林恢复成绩显著,尤其在新长起来的森林中,我们看到了华北豹、林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大量其他的物种组成,证明这样的森林恢复是可以起到同等的生态作用,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护。”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放介绍。
金钱豹
狍子
高山峻岭寻迹
近年来,随着六盘山区生态环境逐年好转,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库坝水域成为候鸟迁徙的补给站,天鹅、白鹭、野鸭、大雁等禽鸟成群结队戏水觅食,鹰在天空飞翔,豹子在密林中漫步,保护区俨然成为宁夏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万物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该区域大中型兽类缺乏准确的种群密度、数量变化评估等工作,大中型兽类对于人类活动的适应机制等关键技术问题缺乏研究,因此难以制定长远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方案。”郭志宏介绍,摸清大型动物种群迫在眉睫。
为了把生活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尤其是华北豹(金钱豹)的确切数量和习性搞清楚,2019年底,保护区在联合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对华北豹进行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又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采用包括红外相机调查、环境DNA分析等关键技术,及空间标志重捕、布朗桥模型、占域模型等分析方法,构建六盘山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开展六盘山华北豹等野生动物监测调查。
“豹子居于食物链顶端,是一个地方物种变化风向标,是维持一个地方生物平衡的‘守护者’。”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周海明认为,“监测华北豹活动足迹、数量的多少,这些要素都直接影响到食草动物数量增减,同时起到预防其他物种泛滥成灾问题的发生。”
这次调查以红外线相机抓拍为主,相机一般安装在野生动物出没比较频繁的林地、水源地、沟河道等地方。并根据兽体形,相机高度控制在50厘米左右。郭志宏介绍,当时在保护区所辖的8个林场共安装相机40台,重点抓拍豹身花纹。
“华北豹身上的花纹就像人的指纹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用红外相机拍摄豹子,然后进行个体识别,再对比花纹,就可分辨出是否同一只,进而推断出豹子数量及控制范围。”郭志宏解释。2017年,在二龙河林安装的12台红外感应照相机,第一次拍摄到完整清晰的华北豹,这次近距离拍摄,为研究豹子生活习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选择在六盘山研究华北豹,是因为豹子是顶级食肉兽,它们种群的健康会直接影响食草动物的数量,进而影响森林的更新和演替,这样完整的野生动物群落弥足珍贵,而今天还尚存顶级食肉动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也相对较少,华北豹的存在让六盘山区域更显珍贵和独特。”王放从科研的角度进一步解答调查豹子的重要性。
黄喉貂
毛冠鹿(图片由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镜头里的身影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5.7万亩,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管理部门采取网格化管理方法,按照25平方公里的面积大小,将保护区划分为15个大样方,接着又以1平方公里为标准,将每个大样方划分成25个小样方。
“按照公里网格,先在卫星地形图上打点,然后按15个大样方和375个小样方,将红外线相机安装到合适位置。”郭志宏介绍,他们还根据野生动物的蹄印,以及雨后泥路上蹄印种类和密度,综合评判相机安装点位。
“由于经验不足,调查初期安装相机时,根据图纸确定点位安装,效果不是很理想。”郭志宏介绍,部分相机装在华北豹活动范围之外,加之相机设置灵敏度过高,稍有风吹草木动,触动抓拍功能,结果拍到的画面全是空镜头。
为此,保护区对相机进行升级,换用大容量电池,按照运行3个月换一次卡和电池的标准,一个点安装两台相机,并锁定直接拍摄角度,当动物进入摄像头20米范围之内时,即可触发自动拍摄功能。截至目前,在保护区共安装红外相机480台次,收取有效照片1.4万多张、4000多段视频。
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北豹已成为常客。2015年1月,华北豹身影被首次拍摄到;2017年华北豹被再次成功拍摄到;2020年2月华北豹又一次现身。在大湾乡绿塬林场,通过摄像头,可以看到一只母豹带着两只豹崽活动的身影,两只豹崽在半年内成长迅速。
“红外线相机抓拍调查项目首次对宁夏猫科动物进行了专项研究,填补了宁夏范围内大型食肉动物研究历史的空白。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调查基础上,开发出标准化的大中型兽类监测方案,对保护区内华北豹种群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依此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措施。”王双贵介绍。
豹猫
林麝
构架北迁通道
王放表示,选择在六盘山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是因为六盘山在地理和生态系统方面具有的独特性和生物多样性。除了华北豹外,保护区于2016年抓拍到南方物种毛冠鹿。毛冠鹿原来生活在秦岭以南,这次发现把毛冠鹿的活动范围由南向北推进500公里。
六盘山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处在秦岭和祁连山两个山脉的结合部,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长约110公里,既是陕北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也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南北重要的分水岭,更是野生动物南北拓展的通道。
在保护区,多种技术手段和调查方法结合,让科研人员摸清了生活在保护区内华北豹种群数,还发现了小麂、毛冠鹿、黄臀鹎等新动物。
据初步统计,在六盘山保护区生存的陆生脊椎动物数量达到273种,新增加的53种脊椎动物中哺乳动物数量翻了近一倍。进一步佐证了生态环境改善,野生动物纷纷回归,及野生动物迁移现象,意味着六盘山这条野生动物北迁的通道完全形成。
“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组成出现快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景之一,很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的迁移,从全球视角来看,这样的信息都是空缺的。”王放介绍,六盘山可以作为科学试验场,将有助于科考人员搞清物种如何响应气候变化,未来又如何在气候变化这个大的背景下,对于中国的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
“六盘山区域的森林恢复和生态改善,为其他区域的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珍贵的经验。特别是在广阔的西北地区,森林恢复面临挑战,一些区域仍然存在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情况,推广六盘山生态保护经验和做法,让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看到希望。”王放说。
六盘山的野生动物是如何扩展和壮大的?种群间是否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都将随着研究课题的深入逐渐得到科学解答。(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