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菇事
2021-09-07 14:23:46 来源:宁夏日报

  初秋,六盘山上郁郁葱葱,在半山腰的河谷旁排列着一座座现代化蘑菇菌棚。

  走进菌棚,一片漆黑中闪烁着一排排白色亮光,宛如夜空的点点繁星。仔细望去,三三两两点缀在黑色泥土中的,是一朵朵白净的蘑菇。

  小小菌菇,蕴含怎样的能量呢?

  结缘蘑菇,不负韶华

  亲手建起这座菌菇种植基地的柳志清,因蘑菇开启了不同的人生旅程。

  柳志清出生于隆德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他排行最小,生活艰苦,不幸的是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里顶梁柱没了。父亲去世时,家里根本没有存粮,是哥哥们向村里的邻居借了粮食。寒门孩子早当家,他和哥哥们早早就独立起来,撑起了这个家。

  贫困的生活持续了4年,再也无法支撑柳志清求学的梦想。高中读了一年,面对家中窘境,柳志清毅然选择了退学。为分担家里的压力,他离开学校,直奔银川的劳务市场。

  1991年,在银川的劳务市场,一个个小小的蘑菇开始承载他不平凡的梦想。

  那年,他17岁。

  一对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的兄弟在当时的宁夏供销学校种植平菇,年轻的柳志清很感兴趣,于是就跟着学习种菇。柳志清做事踏实厚道,赢得了兄弟俩的肯定,他们给柳志清配了一把资料室的钥匙,那里有大量关于食用菌种植的资料与书籍。从此,柳志清跟着他们,在资料室学理论知识,在菌棚里实践种植技术。

  这段珍贵的学习经历,为柳志清打下了坚实的食用菌种植技术经验。同时,也锻炼出他严谨的操作习惯。

  一次因上班实在太累,柳志清不小心睡着,导致灭菌实验因菌棒灭菌不彻底而失败。后来通过反思,他明白了高温灭菌环节对菌棒的影响,也让他认识到操作过程中严谨的重要性。

  “虽然那次实验失败了,但为我从事食用菌产业奠定了基础。”柳志清总结出生产菌菇拌料、装袋、灭菌、选种、养菌、出菇管理等八大环节,并将其应用到食用菌种植的全过程。

  “我在基地学习两年后,萌生出回家建菌菇基地的念头。”柳志清说,但当时农民对菌类认知有限,对市场前景不看好,他只能等待时机。其间,柳志清跑过运输、从事过建筑行业,从中积累经验、积蓄力量,但种植菌菇的理想从未磨灭。

  种蘑菇就要敢为人先

  多年的磨砺,让柳志清做事颇有魄力。

  2008年,金针菇在固原市场出现时,柳志清觉得时机成熟了,大胆出售了县城的住宅和门面房,将所有的积蓄投入到食用菌产业。同时他打零工挣钱,为产业积累资金,于是就有了隆德县三合村最早的菌菇基地。

  那时候,市面上大多销售本地种植的平菇。一向喜欢“与众不同”的柳志清不喜欢走大家常走的路。“基地建成后,先尝试种植金针菇。不料因种植面积过大,产量与消费市场销量不对等,导致蘑菇滞销、亏本。”

  痛定思痛,柳志清决定重新规划基地生产计划。

  经过市场调研,柳志清发现茶树菇口感好、营养丰富,既能出售鲜菇,又能风干成干菇,市场前景广阔。

  “要做,就做没有的。”柳志清决定种植茶树菇,2014年,他又开车前往茶树菇发源地江西省广昌县。

  茶树菇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2℃至25℃,湿度要求是90%,而北方冬春气温偏低,又太干燥。柳志清找到当地知名种植户,先后6次上门求教,对方被他的诚意打动,从配料、菌种制作到生产、出菇的管理技术,手把手传授给了他。

  有了早年灭菌实验失败的教训,柳志清对于操作步骤的严谨性大大提高。“茶树菇看起来虽小,却还是需要经过8个严密环节,缺一不可。且必须谨慎操作,一个环节操作出错,就得全部重来。”柳志清说,种菌菇虽需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但是只要认准目标,他就有了干劲和奔头。

  把蘑菇棚建在六盘山上

  六盘山是一座食用菌的天然宝库。

  “六盘山历来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说,气候凉爽,非常适合菌菇生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专家林戎斌介绍,近几年通过对六盘山区食用菌种植资源展开调查,发现六盘山食用菌品种多、数量大。既有之前只在热带地区发现的品种,也有在寒带才有的品种,这说明六盘山是一座非常神奇的山脉。

  作为福建省援助宁夏的科技特派员和食用菌专家团队负责人,林戎斌教授来宁夏已经15年了。他见证了菌菇基地从一片荒地中拔地而起,建成为集菌菇生产、加工、品鉴、展示、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示范实践基地。

  通过转型,2018年柳志清的六盘山菌菇生产基地正式开业。

  产业发展要走向规模化,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

  走进六盘山菌菇生产基地,处处可以感受到科技助力产业腾飞。在基地西区建有1620平方米的标准化控温、控光、控湿的智能化大拱棚6座,分别培育驯化大球盖菇、双孢蘑菇、茶树菇、羊肚菌、香菇和灵芝等食用菌。

  看到这些,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在热播剧《山海情》中,剧中用土墙夯出来半地下室式的菇棚,2000元的蘑菇大棚难住了不少农户,马得宝皱着眉头在气味刺鼻的老式蘑菇棚里堆肥铺料的场景,是当年许许多多依靠蘑菇致富的村民日常写照。

  今昔对比,蘑菇的“家”变化翻天覆地。

  蘑菇生长在温度湿度可控、气流通畅的空调菌菇棚里,“马得宝们”再也不用被呛得皱眉头了。

  来到东区基地,这里建有总面积3368平方米的研发中心;走进一层,这里是集食用菌观光、休闲、药膳品鉴与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多元化的实训体验区。

  上楼后有食用菌菌棒自动化生产车间、无菌净化接种车间和养菌车间,因为都是无菌车间,一行人只能隔着玻璃窗望望充满科技感的智能车间。

  作为闽宁协作的结晶,六盘山菌菇生产基地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区内外科研院所技术指导下,已打造出食用菌全产业链。

  小蘑菇如何玩转大产业

  “大球盖菇,又称姬松茸,它的根有点深,先要把周围的土刨深,边活动边采摘,采完之后,又将采过的位置埋住。”齐小娟向记者传授采松茸独家技巧,以前在外地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返乡后,在柳志清的食用菌基地做采菇工人,每月都有4000元工资收入。

  “基地在成立之初,就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今年长期工23人,临时工有40多人。下一步生产车间开通后,将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六盘山菌菇生产基地经理高永财说。

  助力乡村振兴,柳志清不仅仅只满足于为当地村民增加就业岗位。

  “老百姓不仅能来基地打工挣钱,还能自己种植食用菌,自己卖菌菇、自己做老板。”柳志清诉说着自己的心愿。让小蘑菇玩出“大产业”,不能只靠自己,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干!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依靠菌菇增收致富。

  2013年至今,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柳志清牵头创立的宁夏圣缘菌类专业合作社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指导农户种植的菌菇350亩;

  与农户签订菌菇订单100多亩;

  培育菌种10万余瓶;

  每年外销各类菌菇100余吨;

  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路子在发力。以订单农业为导向,为本社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打通社员的菌菇种植与销售路子。

  下一步,菌菇产业如何向纵深发展,柳志清团队有谋划有实践。

  “基地所在的杨家店村位于六盘山西麓,是天然的植物库,气候冷凉,水资源优质,环境优美,特别适合蘑菇种植。”隆德县城关镇党委书记罗永长说,目前当地政府正在引导企业借助六盘山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住宿和餐饮业,增加游客采摘蘑菇项目。

  在旅游高峰期,每天都有100多人来菌菇基地吃饭,基地和周边民宿合作,开设采摘蘑菇观光项目吸引游客。

  “依托红色资源,菌菇产业发生了重大转变。下一步要用红色文化引导周边居民,让更多老百姓就业,让产业发展进入到老百姓家里。”柳志清说。

  在柳志清的心里,思路逐渐清晰。

  不能只停留在菌菇的种植与销售,与六盘山红色旅游文化有效衔接,挖掘蘑菇产业的旅游潜在价值。为游客提供具有菌菇特色旅游观光服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菌菇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记者 何耐江 文/图)

<p>  柳志清在查看菌菇生长情况。</p>

  柳志清在查看菌菇生长情况。

<p>  一个个白净的蘑菇。</p>

  一个个白净的蘑菇。

<p>  林戎斌教授在菌菇基地指导种植技术。</p>

  林戎斌教授在菌菇基地指导种植技术。

<p>  无菌智能车间。</p>

  无菌智能车间。

<p>  多元化菌菇产品。</p>

  多元化菌菇产品。

<p>  游客在采摘蘑菇。</p>

  游客在采摘蘑菇。

<p>  六盘山菌菇生产基地培育的灵芝盆景。</p>

  六盘山菌菇生产基地培育的灵芝盆景。

<p>  基地生产的菌棒。</p>

  基地生产的菌棒。

<p>  建在六盘山上的蘑菇菌棚。</p>

  建在六盘山上的蘑菇菌棚。

 
编辑:闫文丽
责任编辑:石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