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应的葫芦烙画作品。
陈湘军的葫芦烙画作品。
陈湘军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民间烙刻画(葫芦烙刻画)传承人,他小学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木板和葫芦烙画技艺,从艺40多年,他对葫芦烙画的理解已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吉祥的物件,而是希望这项技艺能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
葫芦的别样意趣
陈湘军家里的小物件很多,但摆放并不杂乱。一盆盆多肉植物铺满阳台,屋子的转角或通道摆着鱼缸,几条小鱼在里面游得欢腾,而他最钟爱的葫芦,大的在角落摆着,小的占满了柜子,还有些被挂在墙上,总之一切看起来意趣盎然。
“就是玩呗。”陈湘军说着,拿出一堆小玩意一一介绍,“这个是苹果葫芦,有些老人喜欢拿两个在手里转着盘;这个是‘时来运转’,我在里面安了个轴承,可以拿在手里转着玩;这五只小猪是‘五福临门’,可以当摆件······”
陈湘军的老家在东北,父亲就喜欢玩葫芦,自己家还种葫芦。长成的葫芦经过晾晒等一系列处理,变成了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小的做个手把件,大的可以用来烙画。“葫芦优美的身形,金黄的色泽和吉祥的寓意,让人忍不住赏玩。而且葫芦不是死东西,它和其他文玩一样,经多年把玩摩挲,日久天长,通体挂磁包浆,紫润光洁,价值会更高。”陈湘军觉得,这个从土地里长出的东西,经过人的改造和把玩,承载着人的体温和审美情趣,就像一个陪伴者一样,亲切又讨喜。
受父亲影响,陈湘军也喜欢葫芦。因工作调动来到银川后,他找了块地自己种葫芦,用自己种的葫芦做各种工艺品,并在上面烙画,让一个个葫芦呈现出别样的雅致。
精进画技,用心传承
陈湘军的父亲会在木板和葫芦上烙画,他也一直在学习这个技艺,如今从艺有40多年了。此外,陈湘军学过很长时间的油画,看他的作品,就能发现其中运用了油画技法。
在家里一大堆葫芦中,陈湘军找出一幅烙着牡丹的葫芦烙画,乍一看没什么稀奇,但仔细看,能感受到花朵在光影中的效果,深浅不一的颜色体现了花瓣和叶片的颜色差异,高光和暗影让花朵更鲜活。“油画的传统理论技法讲究勾、皴、擦、点、染、白描,我又结合了素描画的黑、白、灰、高光、反光等技法,这样的烙画就有些立体感了。”陈湘军说,很多人喜欢自己的作品,就是因为这个特点。
此前,陈湘军挑选出24个形状相近的葫芦,设计了一套二十四节气主题的葫芦烙画。作品中烙出24朵花卉,它们在不同节气盛开,也代表了这个节气。画面依旧延续了陈湘军一贯的风格,看上去精致大气,展出时很快被人看中,全买走了。“作品的好坏,我自己说了不算,还是得看市场。”陈湘军认为,销售是最好的传承,用心探索技艺,才能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让葫芦烙画更长久地留存
说到探索技艺,陈湘军一直很注重烙画颜料的研制。“烙画烙上去的颜色是褐色,想要彩色就得用丙烯等颜料,但丙烯颜料的感觉比较厚重,不透亮,别的颜料又容易掉色,时间一长就不行了。”陈湘军说,自己调制过一些油性颜料,比丙烯好用,上色晕染后,颜色相对牢固一点。说着,他又取出几件彩色的葫芦烙画作品,摩挲着上面的色彩,“你看,这个颜色就相对轻薄,而且你怎么摸都不掉色。”
不过,陈湘军认为现在用的颜料也不是完全理想,他还在不停尝试。他希望研制成功后,能够将色彩效果、固色效果都很好的颜料推广出去,让更多喜欢葫芦烙画的人将自己的作品更长久地留在葫芦上。
“葫芦烙画很难有一件传世的作品,就是因为时间久了会褪色。”陈湘军说,他打算建一个葫芦烙画的展示馆,把所有能够体现葫芦烙画发展脉络的物件呈现出来。老物件虽然难找,但工具一类的东西可以自己做,年代久远的作品就没法找了。因此,完成一件能够长久保存的葫芦烙画作品,也成为陈湘军的一个心愿。
希望烙画有更好的传承
其实,陈湘军的心愿不止一个。他拿出自己烙在宣纸上的一幅画,慢慢展开,一样的画技从葫芦的曲面转移到平面上,又呈现出新奇的感觉。“烙画不止在葫芦上能做,在木板上、宣纸上都能做。”陈湘军说,自己早年学习油画,但画油画的人太多,市场前景一般,又开始学习烙画。这么多年,他喜欢烙画,更希望烙画发展得更好。但烙画多被当作工艺品,甚至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画种。因此,陈湘军希望烙画能作为一个独立画种被推广、传承。
然而,能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因此,陈湘军也开始研究烙画理论。“你无论怎么研究,都得从它的历史入手。”他曾去内蒙古的草原牧区了解各种烙马用印的来源,“战国时期,历代官方会在战马上烙印,谁家的马就烙上谁的名字,我认为这和烙画存在原始关系。”陈湘军想把自己的理解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即将建成的展示馆中,希望能拓展人们对葫芦烙画的认识和思考。
此外,2019年,陈湘军建了一个宁夏烙画交流群,里面有百十多名烙画爱好者。宁夏居然有这么多喜欢葫芦烙画的人,这令陈湘军喜出望外,他希望能成立烙画协会。“省区级的烙画协会,这在全国还没有呢。”当然,他的目的也并不是要争第一,他更希望通过一个群,或者一个协会,能促进烙画爱好者彼此交流,让烙画有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