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革命文物会“说话”
2022-05-16 12:47:47 来源:银川晚报

  课题组调研。

  《宁夏地区革命文物的保存管理和保护利用调查研究》。

  宁夏博物馆里陈列的革命文物。  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日前,由宁夏博物馆编撰、陈永耘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宁夏地区革命文物的保存管理和保护利用调查研究》正式发行。该书系统梳理了宁夏地区革命文物资源分布概况和保存管理现状,细翻其中章节,可以感受到党的革命事业给宁夏留下的红色记忆和历史遗存,弥足珍贵。

  二十四万字三百余幅调研照片

  近年来,社会各界掀起了学党史的热潮,无论是观看电影、论坛讲座,还是参观革命历史纪念场馆,当人们看到真实的遗物、遗址时,更觉得震撼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物保护事业得到了大发展,2020年国家文物局成立了革命文物司,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宁夏博物馆副馆长陈永耘说,2018年,她主持申报的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宁夏地区革命文物的保存管理和保护利用调查研究》获批立项后,宁夏博物馆成立课题小组,赴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等市县,对全区国有收藏单位收藏的革命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两部分)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

  “基于此前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文物普查工作,和宁夏博物馆自身馆藏优势,可以率先理清思路,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为接下来的调研打下基础,项目能更顺利进行。”陈永耘介绍,2019年年底完成了实地调研工作,紧接着课题组分章编写,集中审校,组织撰稿人沟通,逐行逐段完善修改。最终全书形成24万字,300余幅调研照片,近百幅革命遗址区域位置图。

  梳理、界定和甄别

  很多人都见过革命文物,但你知道什么样的文物才是“革命文物”吗?

  “革命文物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陈永耘说,革命文物的概念最早从1931年提出,伴随着革命历史的发展、文物事业的进步,它的内涵和价值不断扩展。书中对此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对宁夏地区革命历史史料和遗留下的文物情况的研究,对革命文物的内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基于革命文物的概念,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还需要对一些遗存进行甄别。“革命文物和我们平时认知的历史文物不同。革命文物有很多和同一时期普通百姓用的东西一样,物品本身不算贵重,但有历史意义。”宁夏博物馆保管部研究人员张瑞芳说,此次对背景信息模糊,不能断定是否为革命文物的遗存进行了甄别,未统计在内。此外,针对目前全区革命文物没有一个统一分类标准的现状,课题组结合革命文物的特点和各家馆藏,将革命文物分为12大类。同时对革命文物的历史分期给出了自己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调研过程中,确定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抗战之声》拍摄的具体位置——位于同心县豫旺镇古城北城墙东段。后来,经过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宁夏摄影家协会、宁夏博物馆4家单位的专家确认,一致认定了这一地点。

  深挖宁夏革命文化内涵

  宁夏地区有着丰厚的革命文物资源。通过课题组成员为期几个月的实地调研工作,做出了详细的统计,从中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宁夏独特的革命文化。

  “宁夏地区的革命文化有孕育时间长、发展范围广、民族交融深、内涵价值高等特点。”陈永耘介绍,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新思想开始在宁夏地区传播,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宁夏的革命文化孕育形成由此而始。调研中发现,从宁北到宁南,宁夏的五个市都留下了先烈的红色足迹,革命斗争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红军长征、西征时期,在宁夏地区建立了诸多红色政权,由点成线,集中连片。

  其中的革命事件也很典型,例如红一、二方面军在今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的胜利会师;西征红军在宁夏盐池建立第一个县级政权等。而且很多中共中央核心领导人、红军高级将领都曾在宁夏这片红色热土上英勇抗战,多家博物馆、纪念馆的老照片都有体现。此外,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广为传播,使得革命作品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系统地梳理革命文物资源,是要让它们都“活”起来。陈永耘说,此次调研,发现全区革命文物在发掘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高质量展览少,深挖历史内涵研究少,文创产品研发弱等。她认为,在做好文物建档的基础工作上,要真正实现文物资源和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并且加强科技运用,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唤醒“沉睡”的革命文物。

  链接

  据课题组统计,截至2019年,全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计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尚未核定保护单位的有65处。全区可移动革命文物收藏单位共19家,收藏文物共计2295件(套)。时间跨度自民国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

  (记者李尚文/图)

 
编辑:任爱中
责任编辑:任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