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今天都应做回孩子。纵然有了皱纹,也别忘了童心、童真、童趣。”在六一儿童节这天,不只小朋友要过,许多陪孩子的成人也想过六一,纵然身体回不到童年,记忆、心愿让许多人想穿越回过去,给自己补过一个节日。在这里,通过剪纸、漫画、插画、手绘、墙绘、沙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听听宁夏一些60后到80后的六一儿童节往事与心声……
“小学六一第一次上台唱歌,当时紧张得唱不出来,最后很小声地唱完了。”80后宁夏沙画手艺人刘飞,回忆起自己六一第一次唱歌,完全不记得唱了什么,但这影响他现在也不怎么唱歌了。他说,小时候会玩泥巴、玩沙子,现在通过沙画来描绘美好的世界。刘飞用宁夏沙漠的沙粒与颜料融合,结合贺兰山、黄河、沙漠、骆驼等元素,就是想让孩子在童年多亲近自然,体验手工艺的快乐。
“除了过年,一年最高兴的就是六一那天了,穷且快乐着!记忆最深的是穿着白衬衣蓝裤子,戴着红领巾成为腰鼓队的一员……徜徉在幸福的海洋里。”宁夏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中国美协会员何富成,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的六一,满满都是幸福。他创作的“童年档案”系列作品,有他的家乡西海固里的风土人情。
“爸爸带我去街上买东西,我就说我肚子疼,吃个雪人头冰棍就不疼了。”在宗睦巷怀旧风格画里,有一幅画是一个冰柜前画着雪人头冰棍,这是80后插画师粒粒橙的童年美好记忆。她说那个年代,为了吃到一根冰棍自己撒过很拙劣的一个谎。
“记得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里只是放半天假。约上几个小伙伴,撇几根柳条编个帽子戴在头上,找根烧火棍儿到生产队里掏鸟窝,学着戏里的人物扮个孙悟空什么的,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日子就过去了。”宁夏书画院70后画家李东星回忆自己的童年是在农村学校,他的绘画作品有现在孩子羡慕的童年。
“过六一,老师让穿白色衬衣,我的白色衬衣小了,和班级一个瘦弱的男孩换着穿,还清晰记得他当时的笑脸,印象特别深刻。”第四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剑也是80后,当年的六一服装成了个“梗”。受母亲伏兆娥影响,她也剪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这幅《少年强则国强》,有红星、火炬、和平鸽、石榴、向日葵等多种元素,希望少先队员向上进取。
“小学四年级过六一手里拿着扇子和小碟子走队形,就要出发时,同学把我手里的小碟子碰到地上摔烂了,我当时着急得要哭了。幸好老师赶紧又拿了个家里的小碟子给我。”兴庆区第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马景姝看到学生想到自己的六一,亲自摆放沙具,体验沙盘游戏的魅力,希望学生放飞心灵,与健康同行。
“童年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年都要顶着大太阳,去参加演出排练,一直练到太阳落西山,快乐同时也比较辛苦。”80后宁夏日报手绘编辑李雪认为,对于成年人来说,童心是比野心更难得的梦想。她的“小雪手绘·儿童节特辑|愿你以后的日子都是甜的”就是希望“生活如童年般无忧,事事如童年般简单”。
“最有趣的就是争着抢着,能不能被选拔参加学校六一的广播体操比赛。”宁夏摄影家协会会员钟子杰,回忆20世纪60年代的六一愿望很简单。他抓拍到老柳树上几个小孩爬树玩耍的镜头,让人自然联系到《童年》这首歌,“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是他们,也是童年的自己。”这些艺术作品表达了创作者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也表达了他们自己及每个成年人的心声。 (记者 何玉玲 )
钟子杰拍摄的《童年》。
李东星插画《童年》。
李剑剪纸《少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