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9日,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远程视频和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对被告人郑二虎等30人涉黑案依法进行公开宣判。
石嘴山市两级法院认真落实最高法关于智慧法院建设工作要求,结合“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要求,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堵点痛点问题,着眼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调解、立案、审判、执行等环节创新举措,强化智慧法院建设一体推进,切实把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现代化技术运用落到实处,将“智审、智执、智服、智管”的智慧法院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好转化为司法为民举措,做到民有所呼必有应、民有所想必有思、民有所难必有解、民有所需必有为,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审判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为全面推进审判能力现代化赋能。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
2020年以来,石嘴山市两级法院在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期盼,围绕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分调裁审、立案服务、审判辅助、涉诉信访五大业务,不断巩固提升一站式建设、智慧法院建设和诉源治理工作建设成果,扎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公平正义的需要。
为方便群众诉讼,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全部升级改造,设置了自助服务区,配备诉状自助终端、自助阅卷终端机等智能化诉讼辅助设备,建设集咨询、立案、调解、送达、保全、执行事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诉讼服务中心,实现“一站通办”“一网通办”。2020年以来,全市法院共为群众办理网上立案近3000件、跨域立案近500件。建立“导诉+值班律师”机制,为群众及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律师开通“一码通”,设立律师服务平台,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全市法院建成的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调解平台、道交一体化平台、送达平台、网上保全系统、委托鉴定平台、12368诉讼服务平台等十大平台应用率达100%。
智慧法院成果让群众受益
男子李某和女子张某婚后未生育子女。结婚时,李某给付张某彩礼15.68万元。婚后一年,双方常因琐事发生争执。不久,张某外出打工长期不归,李某起诉离婚,要求张某返还彩礼。一审法院经审理准予离婚,但驳回李某要求返还彩礼的诉求。李某上诉后,石嘴山中院法官考虑到张某在外务工,进行了远程开庭审理。审理中,法官向双方释法说理,最终双方同意离婚,张某返还6万元彩礼了结该案。
目前,石嘴山市智慧法院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走出了一条法院信息化的高效便民诉讼服务道路,为老百姓提供了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诉讼服务,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尤其是在最高法的推动下,全市两级法院全面升级智慧服务,当事人可以线上完成立案、缴费退费、申请保全、信息查询、联系法官、申诉信访、诉讼咨询等事项,让群众在掌心里、指尖上就能办成事、办好事,体验到“触手可及”的公平正义。全市法院结合实际问题,积极实践各具特色的智慧探索,以村社“微法庭”将法院工作与基层组织紧紧联系在一起,把移动微法院等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下沉到最基层,将矛盾纠纷解决在源头。
建立“收转发E中心”,实现诉讼材料“收、转、发”事务的全流程集约化、智能化网上管理。全市两级法院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将庭审时间平均缩短30%至50%。同时,实现足不出户就立案、相隔千里打官司、微信刷脸线上退款、司法评估线上直播、诉讼事项掌上办理。中国法律应用数字网络服务平台“法信”平台,充分满足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精准化需求;全国法院司法统计与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数据并轨,司法统计报表全自动生成,审判质效不断提高,司法服务越来越高效。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四大公开平台相继开通上线,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总量越来越高,审判流程信息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让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无论是智慧司法服务的便捷、审判质效的优化,还是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最终受益的都是广大人民群众。
推行现代化审判实现互利共赢
全市两级法院均组建速裁团队,实行“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速裁模式,案件审限缩短三分之一以上。截至今年5月底,惠农区法院立案庭速裁团队与特邀调解员利用网上调解等多种方式,化解物业服务合同纠纷80余件,切实为群众减轻了诉累。
2020年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等调解方式,诉前为群众免费调解案件过万件,速裁快审案件过万件有余,平均审理时长14.3天,实现了少数法官快速办结多数简单案件的目标。现代化审判效率提升后,既提高了诉讼审判效率,更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树立了公正高效的司法权威,避免了诉讼程序空转,优化了诉讼格局,破解了司法困境,提高了矛盾纠纷解决效率,利于当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平安建设,增加了现代化法治认可度。同时,减轻了当事人诉累,降低了“案-件比”,极大缓解了法院的审判压力,有效降低司法成本,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司法满意度。
目前,全市法院普遍建立起“1+N”诉前联动纠纷解决机制,设立诉前人民调解中心,将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律师纳入人民法院调解网络平台。通过精准分流、专业调处、司法确认、速裁快审、源头防范等五大环节,建立递进式纠纷多元化解模式。
石嘴山中院在大武口区工人街社区设立手机微信群“微法庭”,利用语音、视频帮助社区化解房屋置换、采光权等纠纷,深受群众欢迎。大武口法院在星海镇设立“诉源治理中心”,通过线上就近就地为群众诉前调解案件100余件。同时,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持续提升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智慧司法便民、利民措施,有效提升司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精准的现代化便民诉讼服务。陶乐法庭、红果子法庭、河滨法庭先后被自治区高院评为“塞上枫桥人民法庭”。
大武口法院启动“一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在辖区65个社区(村居)设立“法官工作室”,37名法官定期坐班,开展法律咨询、纠纷调处、法治宣传、调解业务指导等工作,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该院被评为“全国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
惠农区法院与相关部门签署《家事纠纷综合协调解决机制的合作备忘录》,与有关部门签订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文件,诉前调解案件占一审立案数量的44.16%,调解成功率32.34%,平均办理时长5.82天。惠农区法院红果子法庭在辖区设立4个审务工作站,使用人工智能等方式参与诉前化解群体性纠纷98起,涉诉案件调撤率64.68%,“家门口的手机法院”受到群众广泛认可。河滨法庭与经开区联合成立“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中心”,通过网络合力依法调解、审判,案件调撤率高达73.31%。
平罗县法院与县政府联合出台《关于构建府院良性互动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七大工作机制和十九项工作举措,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成立平罗县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物业纠纷诉前调解;成立审务工作站,把“一站式”智慧法院建设工作延伸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5个派出法庭积极与23个辖区基层治理单位对接,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建设诉讼服务中心和执行事务中心,为群众办理电子送达、邮政送达、窗口立案、跨域立案、诉前保全、程序分流、司法确认、司法鉴定、调解、速裁、执行、信访等司法事务,通过对两个中心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布局,完善服务功能,着力提供集约化、智能化诉讼服务,进一步优化了“一站式”智慧诉讼服务模式。平罗县法院被最高法授予“全国法院多元解纷现代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
目前,全市法院建成61个高清“数字法庭”、40套互联网数字直播系统、3套远程视频法庭,依托政法网,实现全市法庭接入率达到100%,在石嘴山监狱建成的狱内法庭,每年为区内外各级政法单位提供网络视频提讯300余次。石嘴山中院建设拘留所远程视频提问室,方便司法机关远程网上办案。目前,全市法院如期完成了“基本建成一站式”的工作目标。在自治区高院最新一期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质效评估情况通报中,全市法院综合得分84.93分,位居全区五市法院第二位。(记者 张建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