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角地”变身居民“小确幸”
2023-04-27 13:29:43 来源:宁夏日报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近年来,我区聚焦群众需求,对一些闲置空地、边角地带、破旧场所等进行“微改造”,相继建成小微公园、居民活动室、聊天交流厅等,改善环境品质,完善服务功能,打造群众生活的“微幸福”。

见缝插绿“绣”出好生活

  “家门口的户外休闲空间越来越多,早晨起来到社区小公园锻炼,晚饭后再到滨河边唐条路遛弯,甭提多舒坦了。”4月24日,青铜峡市陈袁滩镇袁滩村滨河新村社区72岁居民马正德告诉记者,2008年他刚搬来的时候,小区闲置空地多,一刮风就沙尘弥漫。现如今,闲置空地变身小公园,出门脚都不沾土。

  近些年,我区积极利用闲置空地、边角地带,通过见缝插绿、留白增绿等方式,建设小微绿地、美丽庭院、景观绿廊,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小花园”。

  在陈袁滩镇唐滩村记者看到,从村民家门口到村口,从道路两边到背街小巷,小花园随处可见。“家门口的花又多又好看,环境好、空气好,就像生活在公园里一样。”唐滩村村民买吉芳表示,每天吃完饭她都会去村里的湖边景观亭里坐一会儿。

  近年来,陈袁滩镇组织动员群众抢抓春季绿化造林“黄金期”,拿出绣花功夫,围绕唐条路、万上路、东大沟等重点道路和区域实施春季植树造林绿化工程,以“三季赏花、四季常绿、景观优美、生态良好”为原则,种植金叶榆、海棠、卫矛、丁香、月季等优质植被2万余株,用绿色纽带串联起群众幸福生活。

  “我们拓展多元‘增绿路径’,或腾退还绿,或疏解建绿,或见缝插绿,为居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陈袁滩镇铺就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陈袁滩镇党委书记武智杰介绍,陈袁滩镇还将结合镇域5条主路、2条大河、17个湖塘水面,沿万光路实施“亮丽景观路”工程,硬化亮化道路6公里,沿线庭院整治率达到100%;沿101国道改造唐滩商业街,将房屋风貌融入“渔村”整体景观;沿京藏高速公路、唐条路、滨河道植绿护绿,全镇计划新栽及补植造林3.8万株,截至目前已完成植树2.1万株。

  “‘微改造’改善了小区的整体环境,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中宁县宁安镇宁新社区居民雷平说。近年来,宁新社区聚焦居民需求,对一些闲置场所进行了“微改造”,改善了小区环境品质,完善了服务功能。

  中宁县宁新社区管辖12个小区,其中红宝花园建于2018年,基础设施不完善。随着入住率不断提升,居民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此,宁新社区积极对接社会资源,联合物业公司,发动党员和志愿者在小区空地进行植绿增绿。“通过改造,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也提高了居民维护美好家园的意识。”中宁县宁新社区党总支书记朱楠表示,宁新社区将利用好空闲场地,因地制宜进行“微改造”,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小幸福”。(记者 张 涛)

惠民“微实事”托起百姓“微幸福”

  “我每天都会到渠边的慢跑道散步,从退休到现在已经坚持了8年。”4月21日,在银川市兴庆区宝湖路与南塘巷间的红花渠西侧,68岁的兴庆区丽苑小区居民赵利珍说。

  “以前这里是一段土路加上碎石路,坑坑洼洼还没有路灯。”赵利珍说。提起曾经的红花渠,居住在这周边的居民都会摇头叹息。经过多年努力,红花渠两侧环境大为改观,但红花渠新华路沿线1.3公里渠堤及沿壁破损、护坡外露,一直没有彻底解决,成了居民们的一块心病。

  “以前,这里一下雨就变成了泥塘,深一脚浅一脚的,进出很不方便。现在,这段红花渠我们每天都要来两三次,遛弯、赏花、约朋友聊天。”居民许云真说。

  2022年,兴庆区新华街街道13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红花渠改造的议案。随后,新华街街道办事处对红花渠进行了砌护改造。据新华街街道宝庆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以红花渠古渠文化风貌展现为主要元素,在渠边布设红花渠文化长廊,并硬化了两侧路面,铺设了运动步道和路边道牙,补植绿化、增加休闲健身路径等。改造后的这一段红花渠面貌一新、景色宜人,成了居民散步遛弯、拍照留念的“打卡地”。

  “在家门口的活动广场学习健身理疗,志愿者手把手教授‘八段锦’,特别方便。”4月22日,兴庆区鸿运新村居民李兰回想起“邻聚广场”健身操比赛,依然很激动。

  “我们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小区及辖区企业闲置的库房、空地进行改造,铺设具有缓冲、防滑功能的软底塑胶,还安装了健身器材,并且补种了绿植。”兴庆区中山南街办事处富强社区党委书记吴卫双说,同时社区还邀请专业健身理疗志愿者,定期给居民教授健身操,为群众科普科学健身、安全运动知识,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健身广场是市民休闲的重要去处,下一步,我们将推进科学规划、精细管理,以民生微实事托起百姓的‘微幸福’。”中山南街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周 昕)

“小家”好家风 “大家”好风气

  “真诚坦荡做人,诚实守信做事。”这是李俊忠的家训。

  4月23日,吃过晚饭,李俊忠和往常一样来到小区的家风长廊,与街坊邻居聊天。今年70岁的李俊忠是银川市兴庆区玉皇阁北街北关社区的居民,通过社区评选,他的家训被张贴在小区的家风长廊里。

  为进一步丰富小微空间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社区文化建设、文明实践的新阵地,在北关社区的努力下,新水小区原本陈旧的休憩长廊经过改造,成了“家风长廊”,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风传家”“家庭助廉”等走进居民生活,引导干部群众修身律己、廉洁齐家。

  “家风长廊就在家门口,居民们在广场上活动累了,就会到这里歇歇脚。通过打造家风长廊,推动社区形成爱国爱家、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北关社区党委书记柴青丽说。

  李俊忠说:“‘家风长廊’将家风家训家教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好家风走近百姓身边、走进群众心中,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好家风带来的正能量。”

  “孝字当头,礼字在后,净字压轴”“做人讲良心,诚信走天下”……在新水小区内,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七八岁孩童,闲暇时都会到家风家训亭里,分享各自的家训家规。“家风融入当下生活,才能焕发出蓬勃生命力,持续释放更强大正能量。”北关社区居民张志明告诉记者,自己平时也是这样教育家里的孩子,鼓励他们多读书,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我们精心打造家风长廊,以家风引领时代新风尚。”柴青丽说,目前北关社区收集整理并在家风长廊展示多个居民家庭的家规家训,同时还不定期开展“家风故事会”,配置了“家风储蓄驿站”工作室和院落故事员,让好家风、红色家风、社区最美家庭故事等可看、可听、可学,使干部群众在休憩娱乐中感受家风文化的浸润。

  “家风长廊是我们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有千万个家庭的好家风,才有全社会的好风气。”柴青丽说。(记者 马 忠)

于细微处用心暖民心

  小广场、小停车场、小凉亭……走进同心县豫海镇永春社区孵化园小区,一连串的“精致小景”映入眼帘。

  今年以来,永春社区下足“绣花功夫”,通过系列“小手术”和“微改造”,刷新小区“颜值”,让孵化园小区焕发新活力。“这些改造,虽然不算什么大事,却是让我们满意的贴心事。”说起最近小区新建的凉亭,孵化园小区居民杨海波点了大大的“赞”。

  永春社区孵化园小区是一个廉租及移民安置小区,建成后一直没有凉亭,小区很多老年人平日里喜欢聚在一起唠唠嗑、聊聊天,但因为没有“阵地”,老人们只能各自搬来家里的桌椅板凳,聚集在小区道路边、墙角边聊天晒太阳。久而久之,小区里路面变窄,路边垃圾变多,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小区环境,修建娱乐活动场所刻不容缓。

  “通过实地查看,社区征求了小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后,决定利用小区广场边的闲置空地,给小区居民开辟一个畅聊休憩的休闲场所。”永春社区党总支书记罗永梅说,经过“微改造”,社区利用闲置角落增设了两处凉亭,并安上座椅,让老人们能惬意地聊天、下棋等。

  随着基础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孵化园小区环境得到显著提升,给小区设施补漆、修补景观、修建凉亭……环境“微改造”“微更新”不断增多,小细节处处见温度、小空间展示大文明。

  “晚饭我准备拌个凉菜、熬稀饭,简简单单就是一顿。”“我们家那口子晚饭喜欢吃面,我打算做个臊子面。”4月22日,居民马梅和虎学兰坐在凉亭里聊天。“自从有了凉亭,周围邻居都喜欢下楼坐坐,拉拉家常、说说话,邻里间的关系更和谐了,有啥矛盾见面聊聊,也就解决了。”虎学兰说,“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住在这里,心里也舒坦。”

  “‘微服务’,就是把群众身边的小事情办好,‘微整改’就是把群众身边不满意的小问题解决好,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罗永梅说。

  “这块空地在小区广场上,是公共场地,绿化效果不理想,所以一直被闲置。”孵化园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周志辉说,永春社区从细处入手,将之改造成停车位,“现在居民停车有序了,停车引发的纠纷也明显少了。”

  下一步,永春社区将继续下足“绣花功夫”,以“微改造”“微更新”为切入点,用耐心、细心推进科学规划、精心管理,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和谐宜居小区,进一步增强居民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记者 马 忠)

  让更多边角空地变身“金角银边”

  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小长廊、小景观……在我区,一些“边角地”经过“微改造”后,成为家门口的“小美好”。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群众导向,加快实施城乡面貌提升行动,让人居环境更美、生活品质更高。

  目前,城市建设已从增量建设向存量更新转变,低效闲置空间作为“边角料”,分布散、数量多、环境差,造成有限的空间资源浪费,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和影响环境的“烂疮疤”。

  作为城市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边角空地的合理利用,关乎城市形象,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将其用好了,可以补齐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短板,从细微处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对城市集约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城乡面貌提升行动中,我区应进一步加大对城市边角空地的提升改造。改造要以人民为中心、群众需求为导向,注重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确保空间利用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痛点和难点。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分析地块的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先、集约利用”的原则,结合城市规划条件采取分类处置的方式予以推进,确保每一块闲置的“边角地”都能得到充分、高效利用。要见缝插绿、见空造景,让更多的“烂疮疤”变身城市的“金角银边”,以“微改造”焕发城市“新生机”,以“微实事”提升人民群众“微幸福”, 以“小美”促“大美”,让城市之美与百姓生活之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张晓芳)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