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两座叶盛黄河公路大桥遥相呼应。记者 韩胜利 摄
1970年12月26日,老叶盛黄河公路大桥正式通车。
建设中的新叶盛黄河公路大桥。
红崖子黄河公路大桥蜿蜒前行。
建设中的红崖子黄河公路大桥 。
“渡口受各种因素影响,夜间不能渡,流凌、封河皆断渡,行洪、大风要停渡……隔岸声问相闻,但却难通往来。”宁夏交通史专家鲁人勇在其所著的《宁夏交通史话》一书中,记载着最早黄河两岸群众出行的不便与困难。
黄河自宁夏中卫市南长滩村奔流入境,由南向北蜿蜒397公里。起初,黄河两岸的群众靠渡船等工具摆渡往来,直至上世纪60年代末,黄河仁存渡口仍是往返银川、吴忠两地的唯一通道,每天在渡口等着过河的汽车、马车都会排成长龙。
1969年9月,宁夏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叶盛黄河大桥开工建设,结束了两岸交通被黄河阻隔、有渡无桥的历史,人们的出行方式由此改变。这是一座由宁夏人自主设计施工的大桥,建设者们“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终于“天堑变通途”,更为宝贵的是为日后宁夏深水造桥积累了丰富经验。自此后,一座座黄河大桥在滔滔黄河水上架设。54年来,宁夏境内已经先后建成中宁黄河大桥、青铜峡黄河公路特大桥、石嘴山红崖子黄河公路大桥等20座黄河公路大桥。
每天4000多人在工地上苦干
首座黄河大桥完全由宁夏人自建
1970年12月26日,宁夏黄河第一桥——叶盛黄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为宁夏史册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之前,在宁夏境内蜿蜒几百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黄河大桥,黄河两岸的宁夏人民皆因这贫瘠的交通而云树遥隔。
叶盛黄河大桥位于青铜峡市与灵武市之间,是我区自主设计施工的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大桥全长452米,上部结构为10孔跨径40米的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曲拱,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刚性双柱式墩。
桥面行车道宽8米,两侧各设1米宽的人行道,大桥引道全长6.5公里。
造型上完美融合了古代造桥工艺与现代建桥技术,以优美的双曲拱与现代刚性双柱式桥墩,完美展现了一代造桥人继承与创新的精神。工期一年两个月,叶盛黄河大桥的建设成功堪称当时桥梁界的一个奇迹。
叶盛黄河大桥从测量、选线、设计到施工,完全由宁夏人完成,标志着宁夏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黄河大桥,所以,这绝对是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桥梁,是宁夏交通从自足到自强的一个缩影,生动诠释了宁夏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
1969年冬天,正值叶盛黄河大桥建设时期,宁夏各机关、部队和各条战线上4000多人次每天在工地上苦干。没有足够的机械设备,他们就自力更生,不仅自制了若干工具,还在施工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比如架子工和潜水工。如果在施工中遇到技术难题,他们就会邀请来自山西、兰州等地技艺娴熟的工匠来指导。当时最为艰难的工程是水下打桩,在冰窖中搭建箱子、下笼、安装机器,施工过程中九成以上的工程需要依靠人力完成。
叶盛黄河大桥修通后,打通了宁夏南北通道。通往太原的307国道、通往北京和拉萨的109国道、通往西安的101国道和通往固原的101省道,都在这里交汇。
随着交通流量的日益增长,尤其是超载重型车辆的猛增,致使大桥出现桥面损坏、栏杆外倾、主拱拱座混凝土竖向开裂等病害。2006年以后,已经服役了45年的老叶盛黄河大桥,在时代的光影里日渐斑驳,再也无法承载日益繁重的交通负荷,通车功能大大下降。
2018年9月,宁夏首座、西北最大的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新叶盛黄河大桥落成。全长10.5公里,起点在青铜峡市叶盛西,终点在灵武农场附近,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是宁夏沿黄经济区的重要交通纽带和咽喉要道。
“建设新大桥时的设备、条件,远远好过老桥修建时的条件。当时打桩主要靠人力,一个1.6米直径、60米深的桩得一个月,后来从外国进口了吊车、打桩机,一个4.5米直径、80米深的桩仅用3天。修建老桥时,工人住的是茅草屋,禁不住雨雪这样的恶劣天气。修建新桥时,我们就住上了土坯房,房子里能生火炉,能烧炕。”先后参与区内外多座公路大桥建设的我区桥梁专家、宁夏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技术带头人林金彪感慨万千,“能从事桥梁建设,我感到特别自豪和荣幸。”
新桥建成通车,老桥退而不休,至今依然张开双臂“拥抱”着过往的小型车辆。
滔滔黄河水奔流不息,相隔1.1公里的新桥与老桥,就像一老一幼在讲述着传承的故事。
黄河决堤淹没居住区冲走工具
红崖子黄河公路大桥建设“惊心动魄”
红崖子黄河公路大桥项目,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和惠农区境内,2016年10月开工建设,2019年12月建成通车,路线全长26.423公里,其中黄河大桥长3.398公里,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是宁夏交通行业第一个PPP建设项目,也是宁夏主桥最长的连续箱梁桥。
该桥采用波形钢腹板PC组合连续箱梁结构,桥梁与路基同宽。全线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总投资为10.4亿元。
该桥未建成前,石嘴山市境内黄河两岸交通往来主要依靠红崖子黄河浮桥和绕行下游的惠农和陶乐黄河大桥。
时任红崖子黄河公路大桥项目经理,现任宁夏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主任姚爱军讲,2018年夏天,由于外地雨水增多,为了泄洪,上游刘家峡水库、龙阳峡水库的水全部流到了青铜峡水库,平时黄河水的正常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当时宁夏境内的黄河水已经到达3000立方米/秒,他们不仅要抗洪、抢险,还要赶进度完工。
“当时特别危险,得到通知,黄河水要上涨,我们连夜将工人临时安置在上游地势较高的地方,结果刚撤离不久,黄河水便决堤,直接将近200名工人的居住区淹了,一些小型工具都被水冲走。”想到当时的情景姚爱军还有些后怕。
夏天防洪水,冬天防凌汛,每当凌汛期到来,他们都会安排专人在河边值守,因为冰凌积成的冰坝,直接影响着水上施工设施和河道水下基础设施安全。
下河沿黄河公路大桥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 。
下河沿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下河沿黄河公路大桥下塔柱建设施工中。
养护工人乘坐桥检车对桥梁病害进行检查、维修。
吴忠分局执法人员对桥梁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地质环境带来诸多问题
最年轻大桥建设频频挑战“不可能”
2023年11月28日上午,经过3年施工建设,宁夏“十四五”交通重点工程——中卫下河沿黄河公路大桥正式建成通车。
下河沿黄河公路大桥工程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大桥主桥全长1228米,主桥双向6车道,桥面宽33米,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设南、北两座主塔,是宁夏已建成的第20座黄河公路大桥,也是宁夏目前主塔最高、跨径最大的斜拉桥。该大桥建成通车后,与乌玛高速、定武高速等联络线共同构成全区“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布局中的中卫环线。
大桥2020年10月开工,中国铁建大桥局承担着大桥施工任务。
中国铁建大桥局中卫下河沿黄河公路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刘胜斌说,在施工筹建过程中,他们突破了众多重难点施工技艺,其实多数问题是地质环境带来的。
首先是打桩柱。因为所处的黄河流域为大流速卵石地质。流速大,意味着对桩基的稳定性要求高。而卵石地质、砂岩地层导致钻孔难度大、塌孔风险高。另外,春夏两季会出现汛期,水位变化大,这又为施工增添了难度。
对此,施工方运用深水围堰施工方法,并设立了“大流速强冲刷卵石地质条件双主梁式组合梁斜拉桥建造技术研究”研发专利。
本以为有专利技术加持,问题会迎刃而解,没想到在灌注桩上浇筑承台,又出现了新问题。
宁夏昼夜温差极大,导致混凝土浇筑后状态不稳定,需要通过外力为其降温,才能保持其坚固性。为此,他们与高校合作研发了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在承台相应位置埋设了传感器,以此保障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在塔桥建设过程中,采用异步施工工法,塔柱与横梁同时建设,高效又科学;引进分离式液压爬模技术,解决宁夏地区大风天气塔身施工的安全问题。
桥面水上跨度296米,全长1228米,属于大跨度组合梁施工,对主梁线性控制要求极高。因此针对不同部位,工程师采用了不同工法。边跨,也就是陆上桥梁运用龙门吊进行边跨支架法施工,将其先架设完成便可作为中跨梁运输通道,主塔处和边墩处先用吊机安装,将此处建成后,再安装全回转吊机,向中间推进。期间对称安装斜拉索,两边同时进行,直至合龙,全过程科学利用资源、高效利用时间。
施工方积极推广施工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数字桥梁BIM模型全过程仿真分析,保障了主塔及最大跨径钢主梁的线型,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更是创造了宁夏桥梁承台砼含量最高承台施工无裂缝的新纪录,形成了绿色低碳设计、绿色施工技术、智慧建管养一体化平台等经验。
为保安全分级养护
专业人员定期为大中小桥“治病”
据宁夏交通运输厅执法监督局吴忠分局局长李海斌介绍,吴忠分局对应宁夏公路管理中心吴忠分中心及宁夏交投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管养桥梁共计348座,跨黄河桥梁5座。其中宁夏公路管理中心吴忠分中心管养特大桥1座、大桥39座、中桥129座、小桥95座。按桥梁养护等级分为I级养护的桥梁4座、Ⅱ级养护的桥梁239座、Ⅲ级养护的桥梁21座。
为确保桥梁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吴忠分局按照等级对桥梁定期巡查、开展隐患排查。重点检查沿线桥梁桥面、涵洞及排水设施等,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建立台账,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抄告相关部门加强整改。
加强桥下空间动态监管。及时清理整治桥下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和桥梁两侧违章建筑,保障桥下空间不被侵占,消除桥下空间安全隐患。
邀请有关专家或第三方,开展专项定向检查。对重点公路枢纽、特大桥、上下坡路段等进行排查,确保及时发现隐患和快速消除隐患。
加强重点桥梁公路安全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杜绝上下游出现架设浮桥及采砂等危害桥梁的违法行为。
加强超限超载车辆打击力度,对检测发现的违法超限运输行为“零容忍”。
“桥梁是路网的咽喉,是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公路桥梁结构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我们公路养护部门常态化开展桥梁日常养护工作,通过定期巡查、清洁养护、涂料保护、支护系统维护等一系列措施,全力保障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平时,我们要做好桥梁的各项检查、强化桥梁日常保养、定期开展桥梁病害维修。”吴忠分中心养护站养护人员张举说。(记者 陈健)(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