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特困人员实现“幸福供养”
2023-12-19 14:17:50 来源:新消息报

张旭军老人喜爱读书。

皮文军老人爱养花,大大小小养了70多盆。

供养人员集中用餐。

张旭军老人积极乐观向上,倍儿精神。

董习军每天坚持做康复训练。

  在社会中有这样一个小群体,他们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没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义务人也非常困难、没有能力履行义务,这个群体被民政部门称为“特困人员”,他们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脆弱、最困难的一个群体。

  来自银川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银川共有城乡特困人员1094人,其中集中供养489人,分散供养605人,有意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民政部门多措并举“兜牢”特困人员保障底线,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建立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与当地低保标准的联动机制,今年累计发放特困供养经费1609.13万元。

  A 吃住全免还有零花钱,这种养老模式让人慕了

  12月12日,在银川市兴庆区中心敬老院,78岁的张旭军老人在房间里阅读《兴庆史话》。这是他众多书籍中的一本,张旭军涉猎甚广,一本十几厘米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已经被他翻得卷边。

  住进敬老院前,张旭军老人是兴庆区掌政镇孔雀村的村民,他没有结过婚也没有子女。12年前,作为特困人员,张旭军老人免费入住敬老院。如今已经78岁的他腰杆板直,穿着干净利落,整洁的白衬衣搭配着高领毛衣,外套是一件纯毛的开襟毛衣。毛衣是护理部主任王娟送的,她说家人和张旭军老人的身材差不多,老人穿着正合适。

  在张旭军老人的床头,挂着几件手工作品,都是他在手工课上的作业。粉色的花篮是他夏季的留念,丰收图是向秋天的问候,嫦娥奔月的挂饰则是中秋节送给自己的礼物。床头还摆放着一张照片,是敬老院组织老人去西夏风情园时的留影。

  在床脚处放着一个小马扎,到了春天,张旭军老人会带着它到院子里的自留地种菜。兴庆区中心敬老院院长宋佳雪说,张旭军老人种了一辈子地,在这里,他带着几位老人一起干,他种的西红柿、黄瓜口感独特、即采即食。如果说书籍滋养了老人的心灵,那么自留地则滋养了他的身体,让他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西夏区幸福颐养院,74岁的集中供养人员皮文全老人也有一块“自留地”。在3人间里,住在靠窗位置的他养了70多盆花,许多花盆都是废弃的瓶瓶罐罐,这些花不名贵,土栽的大多是易活的仙人掌、多肉,占据了窗台下的一方空间。水培的是绿萝、吊兰,摆在衣柜顶部,自由地垂坠着。

  皮文全老人最喜欢的事情是画画,他最近一个月画的都是些线条简单的彩铅画。照护主管任凤兄指着其中一张说:“这张画得很像,一看衣服就是之前院里来的实习生。”皮文全老人的画作算不上惟妙惟肖,但着色时皆是明艳的暖色调,每张画右下角都标注着日期。这些画是他的日常生活写照,有时候喜欢画护理人员,有时候喜欢画看到的花草、飞鸟、猫狗。

  皮文全老人说,自己在颐养院吃的喝的用的全部免费,每个月还能领到牙膏、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每个季度可以领取衣物,“院里每月还会给集中供养人员发放几十块零花钱,我有时候就用来买纸和笔了。”

  B 两位残疾朋友自发成“搭子” 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12月12日下午,在西夏区幸福颐养院,董习军在做上肢康复训练。他今年58岁,没有结过婚,2010年中风后,无法行走。2017年,他的母亲去世,正好当年幸福颐养院开业,董习军便成为首批免费入住者。

  董习军虽然坐着轮椅,但是他非常乐观,喜欢唱歌,“我唱歌不是为了给别人听,也没想着有一天能登台表演。有句话说‘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要我说,即使蝴蝶不来,我也会一直盛开。”

  董习军行动不方便,同龄的残疾人军军(化名)经常推着他到处转转。军军是智力残疾人,和董习军搭档多年,配合默契。

  军军把董习军推到康复室双杠的一端,董习军抓紧把杆借助胳膊的力量站起来,军军把轮椅往后拉一步,董习军就扶着把杆后退一步。几个来回后,董习军力不可支,有些疲累,需要坐到轮椅上休息。轮椅往后退出双杠时有一个缓坡,军军先用力压轮椅扶手靠近自己的一端,让前轮离地,在缓慢拉出轮椅后,前轮再轻轻着地。院长康桂琴说:“这是专业护理员才会的动作,军军早已驾轻就熟。”

  妹妹会时不时来看董习军,他会把家人带的好吃的分享给军军。没事的时候,董习军会给军军唱歌。军军不爱说话,但是很喜欢和董习军待在一起。最近,董习军的后背不舒服,军军就把他推到另一幢楼的连廊处,那里有被他们称为“八抓鱼”的健身器,专门针对背部康复。院里也为他准备了一个烤灯,就放在床边,方便随时使用。

  董习军说,他和军军“结对帮扶”后,自己能走得更远了,军军的生活也丰富了起来,“我们有时候会吵闹,但是我觉得他比亲兄弟还亲。”

工作人员将饭菜盛好,端给大家。

只要天气好,老人们就会出来晒晒太阳。

老人享受无微不至的关怀。

工作人员为老人剪指甲。

  C 穿衣洗漱端饭洗澡,护工的照护无微不至

  吴喜满和张汝建是一对夫妻,今年都58岁,他们在西夏区幸福颐养院做护工已有6年时间。两人工作太忙,无暇照顾90岁的母亲,索性把老人以社会老人的身份接进颐养院,这样在工作之余,也能尽一份孝心。

  西夏区幸福颐养院有30位集中供养人员,其中24人为智力残疾或肢体残疾,15人完全失能。兴庆区中心敬老院里,28位集中供养人员中,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及其他残疾者有20人,完全失能者3人。

  12月12日,颐养院的晚餐是酸汤饺子,搭配的小菜是西芹胡萝卜炒香干。20多位集中供养人员坐在就餐区,吴喜满、张汝建推来餐车,盛好饭,端到每个人面前。

  23岁的淘淘(化名)是智力残疾者,吃了一碗饺子后,张汝建问他吃饱了吗,淘淘摇摇头。张汝建又为他加了几个饺子,添了一小份菜。

  60岁的丁华(化名)也是智力残疾者,上周家人来看她时,带了一份她喜欢吃的凉皮。大冬天吃完凉皮后,丁华的肠胃就出现了小问题。丁华见到康桂琴院长时,拉着她的手说,自己就爱吃凉皮,明天还想吃凉皮。康桂琴安慰她,天气太冷,可以安排她最爱吃的炒鸡肉。

  给大家端好饭后,吴喜满马上来到完全失能者马秀(化名)的身边,马秀长期卧床,且有吞咽障碍,只能进食打碎的食物。吴喜满笑着说:“别看马秀不说话,她可聪明呢,如果是实习生来喂她,她就不张嘴。”每次,听到吴喜满和她打招呼,她才会张嘴,而且得一边陪着说话一边喂饭,这样才会配合着好好吃。

  作为护工,吴喜满、张汝建要帮助集中供养人员穿衣、洗漱、端饭,每周洗两次澡。对于失能者,则会常态化地为其清理大小便。张汝建说:“年年我都喊着不想干了,可是这里有这么多老熟人,我还真舍不得他们。”

  D 集中供养+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可自行选择

  据银川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困人员可自行选择供养形式,完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优先为其提供集中供养服务。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每人每月可享受政府提供的1250元生活补贴,按照评估等级享受877元—1462元的护理补贴。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每月也可享受858元的生活补贴。

  特困供养包括提供基本生活条件,通过现金或实物的方式为特困人员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提供照料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在日常生活、住院期间提供必要照料等基本服务;提供疾病治疗,县(市、区)民政部门将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供养人员身份信息即时推送至全区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中,并实现医疗保险费用一站式结算;提供殡葬服务,特困人员死亡后的丧葬事宜,集中供养的,原则上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办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死亡后,由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亲属办理。

  目前,银川市集中供养的489人中,完全失能115人,部分失能187人,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一半。银川市共有12家机构在供养特困人员,其中兴庆区3家,分别是兴庆区中心敬老院、兴庆区宁红福利院、银川市鑫海康养中心;金凤区1家,即金凤区综合福利中心;西夏区2家,分别是西夏区幸福颐养院、西夏区新天地长者养护中心;永宁县1家,即永宁县第二敬老院;贺兰县2家,分别是贺兰县中心敬老院、贺兰县第二敬老院;灵武市3家,分别是灵武市中心敬老院、灵武市福灵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灵武市民族综合福利院。

  这些机构分布广泛,可以为各县(市、区)特困人员就近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照护服务,有效满足特困对象集中供养的需求。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原则上按照工作人员与失能失智特困人员的比例不低于1:3,工作人员与能够生活自理的特困供养人员以不低于1:10的标准配备。

  尽管如此,一些特困人员考虑到有家人陪伴、心理归属感等因素,还是愿意在家居住。

  对居家特困人员的管理,民政部门在发放补助的同时,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与特困人员签订分散供养服务协议。经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同意,可委托其亲友或村(居)民委员会、供养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提供日常看护、生活照料、住院陪护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提供社区日间照料服务。

  12月14日,银川市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寒潮,银川市民政局指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立即行动,挨家挨户探访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我们遍访了分散供养的605人,尤其是生活条件不好的农村特困人员。永宁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了解到一户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家,室内温度不达标,立即协调购置棉衣、棉被等物品。”银川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常态化的工作中,民政部门会协调居委会、村委会固定上门探访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看其亲属有没有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同时,为了让特困人员得到更专业的照护,民政部门经常组织特困人员及其家属参观护理机构,让他们直观了解集中供养标准化、专业化的照护条件。对有意愿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管理非常人性化,他们可以先到专业机构尝试集中供养,如果觉得不符合预期,可以随时回家。即使长期入住专业机构,在家人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接特困人员回家小住。

  相关链接

  特困人员如何申请救助供养?

  在申请时,应当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他人代为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劳动能力、生活来源、财产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的书面声明,承诺所提供信息真实、完整的承诺书,残疾人应当提供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申请人及其法定义务人应当履行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手续。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可能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应当告知其救助供养政策,对因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等原因无法提出申请的,应当主动帮助其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材料齐备的,予以受理;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补齐所有规定材料。(记者 裴艳/文 韩胜利/图)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石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