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救”在身边
2024-01-29 11:32:27 来源:新消息报

  2023年12月28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表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10名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我区红十字志愿者孟祥宁、闫静、李瑞、陈治伟、马建云、官聪、李世莲、刘鹏赫然在列。平凡的他们以一己之力,积极传播和生动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仅帮助和挽救了许多素未谋面者,而且引领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红十字志愿服务中来。

心理咨询师孟祥宁:赴地震灾区帮当地人消除恐惧

孟祥宁在积石山地震灾区为一家三口做心理疏导。本人供图

孟祥宁给年幼的孩子做心理减压。本人供图

孟祥宁为积石山县韩陕家村村干部及驻村干部做团体心理辅导。本人供图

  “心有力而助人。”孟祥宁是宁夏红十字会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副队长,也是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孤独症患儿,打那以后,她坚持每周五下午为有需要的患儿及其亲属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时间久了,孟祥宁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给他人带来希望,带来生命之光,为更好地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主动找到宁夏红十字会,自发参与到红十字会的心理培训、社区心理讲座等志愿服务中来。

  在方舱医院,她做了近一个月的志愿服务,这次经历让孟祥宁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生: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次自我的升华。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孟祥宁和其他11名志愿者作为宁夏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队员奔赴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开展心理救援服务。

  一次,孟祥宁进入一顶救灾帐篷里,发现一位72岁的老阿姨呆坐着,没受任何外伤,却一站起来腿发软走不了路,陷在深深的恐惧中。经过40分钟的干预,老阿姨拄着拐杖,面带笑容地在帐篷里走动。

  “你们还忙着呢?”

  “嗯,能走了?”

  “能走了。”老人主动跟孟祥宁打招呼并回应。

  “阿姨你帮帮我。”救灾帐篷里一名10岁的留守小女孩主动求助。震后3天了,女孩总是晚上睡觉做噩梦,孟祥宁运用专业的技能和方法,慢慢减少孩子的恐惧记忆。

  “阿姨,我觉得轻松多了。”50分钟的干预后,女孩露出会心的笑容。

  走访另外一顶帐篷时,孟祥宁发现一个上初一的男孩,蜷缩在帐篷角落里,表情僵硬,眼神呆滞。

  “孩子在地震中被倒塌的门窗给吓着了。”男孩的妈妈请求给孩子做心理疏导。“谢谢阿姨。”经过干预后,孩子的眼神亮了,面部表情柔和了,与人对视并能自如交流。

  ……

  每天冒着低温严寒,往返于大河家镇韩陕家村、康吊村、四堡子村、周家村、克新民村等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天不亮出门天黑了才回到营地休整。孟祥宁和同行的志愿者在积石山地震灾区参与救援14天,共服务1000余人。

  “能够入选全国优秀红十字志愿者,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孟祥宁表示,做志愿服务是心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希望能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希望社会变得更温暖更阳光。 

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闫静:哪怕能帮到一个人都值

闫静演示双臂如何用力按压。记者 张艳丽 摄

闫静在应急救护培训中教学员包扎伤口。本人供图

闫静现场演示如何找准心肺复苏的按压点。记者 张艳丽 摄  

  “新年伊始,什么样的礼物最贵重呢?”

  “健康!”

  2024年1月23日,在宁夏总工会会议中心,一场“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的应急救护培训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举办。其中一位主讲老师就是宁夏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队员、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闫静。

  马不停蹄地奔忙在各个应急救护培训课堂,教大家应急救护技能和知识,是闫静的生活日常。

  2013年开始,随着孩子渐渐长大,闫静常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慢慢对红十字事业有了深入了解。她发现应急救护是每一个人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应急救护培训是保障“你我他”生命健康的工作,是一份“有爱有使命”的事业。

  2020年初,她通过宁夏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和考核,如愿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希望能通过一己之力带动更多人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2020年9月,闫静第一次以讲师的身份,受邀到银川市金凤区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那是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心情紧张而激动。”看着台下近百双眼睛,闫静内心涌现出强烈的使命感——“能给这么多人讲课,哪怕能帮助到一个人,都值。”没想到,讲课反响很好。“老师是哪个医院的?”一位医护人员听完课后询问。第一次讲课获得了极大的肯定和认可,让闫静信心满满能量满满。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闫静最忙碌的一年,身为红十字志愿者的她全年开展应急救护培训100多场。不仅走进银川九中、宁夏治沙学校、西夏区各高校,宣传、普及救护知识,还深入定边、延安、靖边、西安等地长庆油田一线作业区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1000多小时。

  “应急救护是院前急救,属于120到来前的紧急救护措施,需要更多非专业人员参与进来。”闫静希望更多人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术、AED(体外除颤仪)使用方法、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技能,让宝贵的生命得以及时挽救。

  “我觉得参与应急救护培训志愿服务是人生中特别正确的一个选择,非常有价值有意义。”近3年的志愿服务历程,闫静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听到的故事越来越多、接触的社会面越来越广,感触也越来越深。

  对于开展这份事业,老公和孩子十分支持她。闫静的老公丁杨也喜欢做公益,甘肃省积石山地震后,丁杨作为中国红十字(宁夏)赈济救援队队员奔赴灾区。

  “我做志愿服务做公益,对儿子影响很大。”闫静说,10岁的儿子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会拿出零花钱给福利机构的孩子买电脑、买文具,愿意为他人着想,为他人付出。 

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者李瑞:鼓励爱人为一个患者两次捐献

李瑞在做电话回访。记者 张艳丽 摄

李瑞第二次陪老公李斌(中)做捐献。本人供图

荣誉是更大的责任和使命。记者 张艳丽 摄  

  “马先生你好,还记得献血时的造血干细胞血样吗?”

  “您现在的身体状况怎么样?”

  ……

  1月23日,宁夏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队员李瑞正在做电话回访。

  从第一次献血、与爱人一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到鼓励爱人为同一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再到成为一名志愿服务队队员,李瑞的志愿服务之路走了十几年。

  2007年,李瑞尝试第一次献血,后来定期献血成为她的自觉行动。2017年,李瑞和爱人李斌逛街时,从未献过血的爱人在李瑞的说服下,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并留下了造血干细胞血样,没想到竟留下了生命的种子。

  “李先生,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6岁的白血病小男孩配型成功,您是否愿意捐献?”2020年6月,爱人李斌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打来的电话。当时正在备孕的李瑞和爱人共同商议后决定捐献。

  “捐献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婆婆。”李瑞说。由于公公是白血病去世,婆婆特别担心儿子的健康,一提捐献就泪流满面,害怕捐献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李瑞耐心地跟婆婆沟通,通过查资料、学科学、讲情理,花了近4个月时间,才做通婆婆的思想工作,同时,爱人把身体也调理到最佳状态,等待捐献通知。

  当年11月的一天,李瑞全程陪伴爱人到西安采集医院进行捐献。

  “捐献本身是个比较煎熬的过程。”李瑞回忆,爱人持续打了4天动员针,把造血干细胞从骨髓动员到血液中,期间身体会不舒服,走路腿发麻。第5天进行捐献时,爱人躺在医疗床上4个半小时,通过血液分离机为小男孩捐献了19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在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运送下,造血干细胞被争分夺秒地送到患者所在的医院。

  “受助的小男孩免疫力差,您是否愿意再次为孩子捐献淋巴细胞?”时隔7个月,即2021年6月,爱人李斌再次接到自治区红十字会电话。

  “如果不捐献淋巴细胞,孩子可能扛不过去,我们再捐一次,把孩子彻底救下来。”两口子考虑后,毫不犹豫赶赴西安采集医院进行二次捐献。

  李瑞提前给婆婆做解释,让老人放心。至此,李瑞的爱人李斌成为宁夏第4例为同一患者进行两次捐献的志愿者。两次捐献后,除了捐献当天和第二天,感觉身体虚弱外,回家调养后,身体再没其他不适。

  “我和爱人两人相互成就。”李瑞坦言。“要不是你拉着我去献血,哪有这样的‘髓缘’。”爱人认为他这辈子做得最有意义和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2023年12月,得知男孩受捐后已恢复健康,夫妇俩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

  由于爱人的两次捐献经历,让李瑞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全流程熟知,她主动承担起全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入库的电话回访工作。仅2023年,李瑞利用弹性时间累计拨打回访电话3000多个。

  “此次获得‘全国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的殊荣,更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李瑞表示,她和爱人将坚持把志愿者这份大爱事业延续下去。(记者 张艳丽)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