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近日,站在彭阳县法院立案庭门口的李某一筹莫展,看着手里的强制执行申请书,他想不通为何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会为了几千元东躲西藏。彭阳县法院立案庭干警小王见状,热情询问他是不是要申请执行立案。
“你们的执行程序需要多久,快不快?怎样才能把他拉进黑名单?”“只要能把他拘留了,这4000块钱我不要都行!”接过材料后,小王一边安抚情绪激动的李某,一边询问案件基本情况。原来,李某与杨某系朋友关系。2022年,杨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李某借款15600元,李某没多想就答应了,但杨某却未按约还款。2023年,李某一纸诉状将杨某起诉到法院,要求杨某返还剩余借款10000元。经法院主持调解,杨某同意2个月内返还,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但临近履行期限,在承办法官和李某的催促下,杨某仅返还了6000元,之后便玩起了消失。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小王决定尝试与杨某沟通。每次执行案件立案前,她都会督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在尽快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的同时,从源头上减少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
小王用办公室的座机连续打了3次电话,对方始终无人接听。看到这,李某表示正是因为对方拒接电话,自己才申请强制执行。
“别着急,我再试试。”小王用手机继续拨打。终于,杨某接了电话。小王向杨某表明身份、说明情况,告知其如果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他将面临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及限制高消费等法律风险,希望杨某能够考虑朋友关系尽快偿还欠款,珍惜自己的法律信誉。挂断电话后,小王又向杨某发送了一条含有彭阳县法院失信被执行人通报链接的短信,以起到警示督促作用。
“终于给我转账了,同志,你真有办法,解决了我的一块心病,谢谢你!”几分钟后,李某收到了4000元欠款,连连向小王表示感谢。(记者 刘炳宇 通讯员 陈兆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