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春冬正月交
2020-01-06 09:58:35 来源:新消息报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每年公历的1月5-7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俗话说:“冷在三九”,由于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该节气之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

  小寒其实更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古人认为到了小寒这一天,天气虽然已经很冷,但还不到最冷的时候,所以这一天就叫做“小寒”。但实际上呢,不论是民间的俗语,还是现代的气候数据统计都证明,多数情况下小寒才是一年最冷的时候。从1951年以来的温度统计显示,有42%的年份小寒比大寒更冷,有34%的年份两者不分上下,大寒更冷的年份只有24%。这可能就给很多人带来疑惑:既然小寒更冷,那么为甚叫做“小”寒呢?这是因为,虽然冬至过后,太阳光的直射点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直射点仍然位于南半球,我国大部地区白天的热量收入还是顶不住夜间向外放热的散失,所以温度就会继续降低,直到收入和放出的热量趋于相等为止。这类似于一天中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中午,而是在下午2点左右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音同够,为鸣叫的意思)”,有意思的是,这三候全部都是描述鸟类活动的,这在二十四节气中比较少见,除了小寒之外,只有白露是这种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禽鸟得气之先”,也就是说,鸟类对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变化是最为敏感的。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喜鹊在这个节气也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了;到了三候,野鸡也感到阳气的滋长而鸣叫。上述三候都体现出了阳气的渐显,都是一种回暖的象征。虽然小寒节气是一年中最冷时期,但也是气温回升的过渡期。小寒之后,回暖迹象会越来越明显,春天就要来了。

  小寒过后,春不远

  小寒时节,旧年近暮,新岁将至。此时傲梅迎寒而开,为银装素裹的世界增添一抹红,也给予诗人以灵感。与小寒节气有关的古诗很多,其中,唐朝诗人元稹所著《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最为有名: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诗的最后一句,除了说明小寒的寒冷,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共有二十四首诗,均采用格律谨严的五言律诗格式,每首诗对应一个节气,其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并与物候、农事活动相结合,辅以生活与民俗等内容。由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别样的构思手法和质朴清新的语言,加之画面交替、情景交融、音韵转换,读其诗有如观有声之画,使《咏廿四气诗》成为此后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在民间,关于小寒的谚语也有很多。有根据小寒的冷暖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等。也有根据小寒节气阴雨(雪)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比如:“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等。群众在多年的生产劳动中,还总结了小寒大寒与小暑大暑的天气对应关系的谚语,如湖南省的“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山东省的“小寒无雨,小暑必旱”等。

  置办年货忙起来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古时南京对小寒节气颇为重视,到这一天会煮“菜饭”吃。菜饭的食材丰富多样,其中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而讲究食疗的广东人,会在小寒时节的早上吃糯米饭——将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小寒时节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适当锻炼外,也可以从饮食上进行调整。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来补益身体以防御寒气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李晓睿)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李金香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