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月牙湖乡:麻绳编出好“钱”景
2020-06-18 22:23:07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480元!”在银川市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扶贫车间的非遗产品展示厅里,看到一个体长35厘米、身高30厘米的麻编小毛驴的标价,一位游客张大了嘴巴,“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老家彭阳买一头活驴才200元,这一个小工艺品比那时的一头活驴还贵呢。”

微信图片_20200618105749.jpg

  滨河家园四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仁笑着说:“村里扶贫车间加工的麻编手工艺品主要出口,外国人喜欢这些原生态的玩意。”

  2014年,彭阳县9个乡镇17个自然村的825户生态移民搬迁落户滨河家园四村,当时贫困人口有402户207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0户,贫困发生率高达48%。如何让离开大山的乡亲们过上富裕的生活?男人们大多外出打工,得给留守妇女和老人们找个能来钱的营生,村“两委”班子绞尽脑汁。

微信图片_20200618105757.jpg

微信图片_20200618105801.jpg

微信图片_20200618105805.jpg

微信图片_20200618105816.jpg

  农村妇女大多都会做针线活,2015年,村里成立手工合作社,但加工出的布鞋、刺绣产品销路不畅。2017年,对口帮扶的银川市文旅局驻村第一书记柳普军帮助联系引入非遗传承人张璟,在村里办了麻编培训班,2018年又举办中级培训班,共培训村民120人,让他们掌握了一门增收的实用技能。

  为了扶持壮大“一村一品”村头产业非遗麻编,村“两委”千方百计落实资金15万元,持续推动扶贫车间手工坊非遗麻编产业,联系巴鸟工作室增加订单,加大对中高端工艺的培训力度,累计带动就业超80人,发放计件工资近20万元。

  “守着家、看着娃、编着麻,这是村民自己编的顺口溜。”杨志仁说,麻编为村民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目前稳定就业50多人,人均月收入过千元,收入高的每月有1700元左右。

微信图片_20200618105812.jpg

微信图片_20200618105833.jpg

  40岁的胡栓琴是村里有名的巧媳妇,只见她钩针上下翻飞,一片麻编背包的单片就慢慢成型。“以前在彭阳老家就是种地、照顾老人孩子,一家5口人的生活就靠丈夫打工维持,日子过得紧张。没想到移民搬迁后我有机会在家门口打工挣工资,我编一个包包手工费62元,每年能挣近万元,买个衣服啥的再也不用跟丈夫伸手要钱了。”

  75岁的李世雄编麻绳的手艺在村里可是数一数二的,“早年在老家就会编呢,羊鞭子、牛笼头都编过。”说话间老人的手也不停,18根绳6股编出的麻条是加工其他工艺品的基础材料。李世雄家以前是建档立卡户,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加上老两口编麻绳每月500多元的收入,去年全家收入4.5万元,实现脱贫出列。

微信图片_20200618105836.jpg

微信图片_20200618105850.jpg

  滨河家园四村针对未脱贫的100户建档立卡户“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确保不错不漏、政策精准到户到人。有种植养殖意愿的,村里帮助申请小额贷款;村民家里有大学生、中高职学生、幼儿园学生的,落实教育帮扶政策;确保基本医疗报销、大病保险财政补助、政府兜底补助等政策落到实处,不让一人因病致贫返贫;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在四村设立村头剥蒜厂,带动留守妇女和无劳力人员120人就业,累计发放工资10万元;将村集体的收益性资金分红,帮扶建档立卡户,已累计为86户建档户分红13.48万元。

  2019年9月,滨河家园四村95户贫困户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57%,村民年收入由刚搬来时的3400元,提高到去年底的9200元;剩余5户22人未脱贫户将于2020年实现脱贫。(宁夏日报记者 贾莉 乔素华 文/图/视频)

 
编辑:闫文丽
责任编辑:闫文丽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