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12日是第21个世界急救日。今年“世界急救日”的主题是“疫情下的急救”。今天,我们随同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的调度员、医护人员前往120救援第一现场,探访宁夏“互联网+120”如何从原始接警到120智能指挥;如何从裸奔救护车到智慧救护车;指挥中心调度员如何成为急救专家;医生如何从失联出诊到信息化救援;如何用不断线电话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如何最大程度挽救生命……
点击视频,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9月11日13:03分,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银川市120)接到电话,称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银光村有人心痛急发,需要紧急救治。银川市120指挥调度中心调度员在询问事发“地点、事件、电话”三个标准化信息后,在90秒内通过120指挥调度系统将出诊信息发送至离事发点最近的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站。派车后,调度员和报警人的电话并未中断,调度员按照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预案持续给与对方现场急救指导和帮助。同时,13:05分中心直属站接到出诊信息后,急救医生韩自华与护士、驾驶员火速奔赴事发现场。
120指挥中心调度员受理互救电话。
120医护人员出诊。
到达现场后,韩大夫经过询问病史、查体及心电图检查,确定67岁的患者为急性心梗,在患者服用药物进行早期急救后,通过互联网,将患者信息传至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打通就医绿色通道,绕行急诊科,直接将患者送至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进行进一步救治。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院前与院内救治无缝衔接,为患者救治争取了最佳时机,在手术室门口等待的家属对韩大夫不停地说着感谢……
120医生和病人家属在手术室门口。
这只是120院前急救工作的日常,类似这样的成功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而这一切依托的是14年来,宁夏不断建立完善的“互联网+120“模式。
作为宁夏120指挥调度枢纽的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成立于2006年,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打破利益分割、统筹优势资源、合理规划布局,依托各级医疗机构,设立了14家急救分站,一个以银川120为主要救援力量、120指挥调度平台为枢纽、14家急救分站为基础、各网络医院为保障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日趋完善。
2016年,以银川120急救网络为基础,依托智慧宁夏卫生云,自治区卫健委投资706万元建设宁夏120网络一体化项目,分别在吴忠、固原、中卫、石嘴山四个地级市建立了独立运行的120调度中心,并以县级综合医院为平台建立34个急救分站,实现了全区院前急救大数据在云端互联互通,在全国率先成为“以省为单位120网络一体化管理”的省区。此项目使全区120调度实现了从原始接警到120智能指挥的跨越,使基层急救实现了从“裸奔”救护车到智慧救护车的跨越,使出诊医生实现了从失联出诊到信息化救援的跨越。
在此基础上,宁夏全面引进使用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MPDS),调度员利用33个常见急症预案,隔空为患者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电话生命指导。完善的知识体系让调度员成为急救专家,不断线的电话指导实现了急救关口前移,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两年来电话隔空指导患者12.6万例,成功指导家中分娩27例、心肺复苏成功14例,MPDS让老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017年7月银川120获得“国际绩优认证”,成为全球第248家、全国第14家、西北第1家“国际绩优急救中心”。
医护人员在医院门口接到患者,绿色通道实现紧急救援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2018年在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新建项目落成的基础上,银川120借“互联网+120”建设东风,创新性地建成全国首家“宁夏120质量控制监测预警平台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对全区120数据实时动态监测与预警管控,为突发事件紧急应对提供科学地决策依据。同时,利用网络传输,将急救现场采集的心电图传输给医院电生理诊断中心,并与各大医院胸痛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可用于救援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负压隔离舱。
未来,宁夏将继续深入推进“互联网+120”建设,全面打通与各医疗机构的信息端口,“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等待”,使人民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为健康宁夏战略发展贡献120力量。(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 苏莱曼穆海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