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的面孔最美
2020-12-23 14:02:35 来源:银川日报

  在银川,有这么一群朴实又坚定的面孔。最初,他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生活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下;如今,他们走出困境,实现脱贫致富,甚至还带动身边人增产增收。

  一句句叮咛,是党员干部的鼓励与扶持,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一个个脚印,是贫困户自身不等不靠,在奔往幸福的道路上,踏实坚定的脚步。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他们相信: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光明。

  禹振学在自家房前接受采访(12月18日摄)。

  残疾人禹振学:靠公益性岗位实现脱贫

  56岁的移民禹振学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小洋房”,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禹振学1984年第一批从泾源县移民到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那时候的这里就是一片荒滩。到处都是沙子,一刮风都不敢开门,早上起来沙子堆了一堆,门堵住都打不开了,大伙儿住的都是土房子。园子村是上世纪80年代芦草洼吊庄移民开发时期建设起来的村子。搬迁至此的移民通过奋斗,如今,一栋栋红顶楼房鳞次栉比,一条条宽敞街巷贯通村头村尾。身患残疾的禹振学,园子村村委会给他安排了一个扶贫公益性岗位,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一个月能拿到1090元的工资,妻子也有一份收入,两人一年收入2万多元,还住上了漂亮的小楼房。禹振学说:“真是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住上做梦也没想到的好房子,还能吃上‘公家饭’!” 记者 苏勇 文/图

  马继宏(左)和妻子在温棚照管西红柿苗(12月18日摄)。

  温棚种植户马继宏:打工种田两不误

  马继宏跟随父辈从泾源县搬迁到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一家人种地为生。家里的土地流转后,他四处打临工挣钱,收入并不稳定。2017年,园子村建起第三代现代化温棚园区,看到有村民承包瓜菜基地的设施温棚过上好日子后,马继宏盘算起了“致富经”。承包了一栋温棚种起了西红柿,一茬就卖了2万多元。一年两茬西红柿,年收入5万多元,温棚种顺当了,交给了妻子管理。马继宏又在附近的铁合金厂找了一份固定工作。他说:“我现在才39岁,国家的移民政策这么好,未来生活一定会过得红红火火。”记者 苏勇 文/图

  马小平在他的羊圈抱起一只羊(12月16日摄)。

  养殖户马小平:引羊入圈发“羊”财

  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二村马小平,家有4口人,妻子患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而他没有技术,只能通过打零工维持生计。2014年,他被纳入建档立卡户。在帮扶单位和村干部的帮助下,马小平做起了水果生意,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可是好景不长,2018年,在外出进货的途中马小平发生了车祸,一家人的生活又一次陷入困境。2019年,在村“两委”的牵头下,村里成立了养羊专业合作社,听到这个消息,马小平动了心,承包了两个羊棚,起早贪黑喂养、拉草料、清扫羊舍、销售出栏羊只,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从引羊入圈30只,到如今已有100多只羊。“日子虽然累,但是我很开心,我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上进,幸福富裕的好日子一定不会离我太远。”马小平说。 记者 苏勇 文/图

  海燕(左)在进行网络带货直播(10月20日摄)。

  带货主播海燕:从家庭主妇到网络达人

  海燕,2012年与家人从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搬迁到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除了打临工,还要侍奉公婆、照顾孩子生活。去年,村里建起了电商扶贫车间,她成为车间里的一名女工,在家门口上班,有份稳定的收入还能照看上孩子,家庭事业两不误,生活有了盼头。受疫情影响,今年扶贫车间转变销售思路成立了“闽宁巧媳妇带货直播团队”海燕和几个姐妹们摇身一变又成为了,。网络“带货主播”。在直播中,她们不仅销售枸杞、蜂蜜、中药材等当地特色农产品,还与天南海北的网友分享自己与身边人的成长故事。直播带货团队已拥有百万粉丝。在镜头前青春洋溢、侃侃而谈,越来越自信的她觉得未来的生活更有奔头了。

  虎海霞展示她的麻编工艺品(12月16日摄)。

  麻编艺人虎海霞:巧手编织美好生活

  虎海霞2014年从彭阳县搬迁至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没有一技之长的她,只能依靠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2017年,村里开办了手工作坊,非遗传承人免费传授麻编技艺,小至杯垫、脚垫,大至挂画、地垫,都能用麻绳编就。虎海霞第一个报了名。培训后虎海霞很快成为编织各类麻编工艺品的熟练工,还当起了培训老师。有一技之长傍身的她,每个月都能获得1000多元收入。麻编技艺成为增收致富的“铁饭碗”。“当时就是为学个手艺来的,没想到手艺学会了,一个月还有收入,而且早晚能接送孩子,在家里也能照顾老人。有一技之长,心里踏实。” 记者 苏勇 文/图

  马国繁在广荣村日间照料中心介绍自己的工作(12月18日摄)。

  致富带头人马国繁:尝试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移民马国繁和妻子黄华是来自西吉县的移民,多年来,两人用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从一名建档立卡户转变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移民新村打拼出了一番事业。如今夫妻俩承接了欣荣村和广荣村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发展“白天入托接受照料,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广荣村的日间照料中心设有食堂、棋牌室、影音娱乐室、活动室和休息床位,马国繁负责运营管理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他感慨地说:“以前一家人靠打工生活,如今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日子越过越好,也越来越有奔头。”记者 梁小雨/文 苏勇/图

  薛谦在他的醋坊展示产品(5月18日摄)。

  醋老板薛谦:纵横商海勤劳致富

  薛谦是西夏区镇北堡镇(原华西村)的第一批移民,也是去江苏华西村培训的第一批学员。1995年,18岁的薛谦从江苏华西村一回来,便开了小店卖起小商品和磁带,渐渐地小商店变成了卖电器的小店。从卖磁带到卖录音机,最后卖起大家电。自己的小店从60平方米到150平方米,然后又扩大到2000平方米大商场。受电商的冲击,薛谦转型升级开起了手工粮食醋坊。薛谦建起了醋坊让建档立卡户、低保户来他这里上班。从最早下海捞金的小老板,到如今的致富带头人。薛谦说,“再过两年要把这个地方再打造一下,扩大一下,带动更多的建档立卡户、低保户、残疾户致富。” 记者 苏勇 文/图

  丁招琴在种植基地采香菇(12月18日摄)。

  香菇女丁招琴:家庭妇女变身产业工人

  50岁的丁招琴是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的建档立卡户,由于丈夫瘫痪在床,家里失去了收入来源。4年前在扶贫政策和扶贫企业的帮扶下,她在村上的香菇种植基地找到了一份工作,不仅每月收入3000多元,还学会了种香菇的技术。从一名农村家庭妇女变身为一名产业工人,丁招琴感触颇多:“移民搬迁这么多年,眼界变宽了,思想也不再局限在家里的那些事,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对未来生活也更加有期待!”记者 梁小雨/文 苏勇/图

 
编辑:任爱中
责任编辑:任爱中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