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只知道牛是用来犁地的,从来没想到牛还能帮我们赚钱、增收、致富。”一位地地道道的海原人说,观念一变天地宽,如今,肉牛产业已经成为海原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6月1日,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康园牛场,“哞哞”牛声此起彼伏,打扫、消毒、投喂……20多个工人在10个牛舍间忙碌不已。
“前不久刚刚出栏103头牛,收入310多万元。”牛场主康飞将介绍,他养牛至今才1年两个月,但发展效果令他满意。
46岁的康飞将是麻春村村民,从小家庭贫困,他打过工、做过小生意,干过建筑行业。近年来在海原县持续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下,康飞将于2020年3月开始养牛。建成大型牛舍10座,肉牛存栏量达到700多头。乡亲们看到康飞将把牛养得又肥又壮,感受到了他后劲十足的发展潜力,纷纷赶着自己家的牛来到他的牛场,请他代养。
海原曹洼肉牛育肥基地。
与此同时,康飞将还流转土地1844亩种植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和用于肉牛防疫的金银花,使饲料供应、养殖、防疫等肉牛养殖各环节趋于完善,自给自足。
康飞将成立了宁夏康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托管代养、牛场务工等方式,带动近百位乡亲年总收入达到40万元以上。在牛场负责清理牛舍、消毒的村民王军喜月收入达到5000余元。而59岁的郭占寿在牛场的月薪也有3600元,他的工作就是在各个牛圈来回转悠,看哪个牛生犊了,做好接生。“我这年龄以前就是靠着墙根晒太阳,没想到现在在村里就能挣这么多工资。”郭占寿感叹这差事好。
在344国道李旺镇杨堡村段的街道边上,有座高大气派的别墅,这是肉牛养殖户王彦杰的家。曾经吃水都是大难题的他,如今饲养着39头牛。“最初就是靠华润的推广和县上的补贴政策,从2头牛开始养,慢慢发展起来的。”脱贫致富的王彦杰投入65万元建起了别墅,“条件好了,房盖大点,子女回来也宽敞,过年过节一家人乐乐呵呵多好。”除了养牛,王彦杰还有挖掘机等工程机械,每年收入稳定,他说,这就是小康生活。
李旺镇杨堡村肉牛养殖户王彦杰的家。
自2014年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海原县以来,其独创和推广的“华润基础母牛银行”模式,带动海原县肉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意识的觉醒带来肉牛产业爆发式增长,海原县抓住机遇深入挖掘肉牛养殖的传统产业优势,把以高端肉牛为主的草畜产业确定为全县产业发展的首位,推动千牛农耕牛向高端商品牛“进化”。通过打造“华润基础母牛银行”模式、推行托管代养模式以及母牛扩繁、品种改良、饲草料加工配送等体系的建设,目前,海原县已培育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家庭牛场227家、养殖示范村57个,全县肉牛饲养量由2016年的15万头增长到30万头。
康飞将在打扫牛舍。
同时挂牌成立肉牛产业集团,设立肉牛产业担保基金,成立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建成肉牛全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形成“6+1”产业体系,推动肉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和市场化发展。
5月下旬,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海原县活牛交易市场等肉牛产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将于今年和明年相继完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向县域及周边地区冷配改良成活犊牛120万头以上,年产值达480亿元;年活牛交易量30万头,产值60亿元,将带动以海原县为中心的六盘山地区活牛生产流通、屠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
海原县,一头老黄牛的“进化”,实现了无数人的小康梦、致富梦。(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