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巷 流淌着记忆的小巷
2021-12-27 11:47:44 来源:银川晚报

  小巷里的墙绘。

  永丰巷。

  前段时间,永丰巷作为一条老街巷展开了改造工程,街面上多了墙绘作品,沿街营业房的门头焕然一新,小区内的环境也进行了优化。永丰巷位于兴庆区中部,北接北京路,南端止于湖滨路,全长420米,是市区内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巷。而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巷子,昔日却是故事多多。

  “永丰”的来历

  永丰巷的“丰”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收”之意,那是否可以推测这条巷子和粮食丰收有关?行走于如今的永丰巷,除了周围的居民楼和营业房外,别无他物,这里如何和“丰收”扯上关系?还是这种推测本就是错的?

  答案在《银川市地名志》一书中。1988版的《银川市地名志》中提到:永丰巷内有银川碾米厂。这样一句话,体现了这种推测的合理性:有碾米厂,自然就和“丰收”有了联系。而且东边的一条小巷,取名“丰收巷”,也体现了和粮食的关联。

  宁夏地名专家郑济洧说,其实,这两条相邻的巷子取名确实和粮食有关。“如今的尚勇小区,就是过去尚勇粮库的所在地,在永丰巷的东边。”郑济洧说,资料显示,1953年,政府批准建设尚勇粮库,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容量为200万公斤。1954年,尚勇粮库旁边新建的银川市碾米厂投产,随后又新建了银川酱醋厂,这一带逐渐形成银川规模巨大的粮食储存和深加工区域。“丰收巷、永丰巷的取名,自然就是寓意粮食丰收,人民生活富足。”

  今年80岁的市民齐秀英1956年就在永丰巷附近的银川市拖配厂上班,她对这座粮库印象很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了交粮的时候,这里特别热闹。”据齐秀英回忆,周围农村的大马车天不亮就来这排队了,先去碾米厂碾米,之后再去粮库交粮,热闹非凡。

  记忆中的湖滨电影院

  永丰巷里还有一座湖滨电影院,如今也成为了许多老银川人的回忆。齐秀英说,那座电影院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建成的,旧址就在现在的湖滨花园小区,从巷子南头向北走几十米就到了。

  “这个电影院是我们厂建的,除了看电影之外,也作为厂里的礼堂,平时开会,举办文艺节目,都在这里。”齐秀英记得很清楚,那座电影院大概有30多排座位,每排能坐30人左右,估计能容纳1000多人看电影。

  以前文娱活动少,看电影成了最为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齐秀英还记得最初放的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影片,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了《难忘的1919》《哥俩好》《为了61个阶级弟兄》《南征北战》……电影院从早上10点开始放映,直到晚上11点关门。当时的票价是2毛5分钱,小学生看电影只收5分钱,这个影院不仅丰富了拖配厂职工的业余生活,也给银川市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1996年前后,录像厅开始盛行,去电影院的人逐渐就少了,湖滨电影院更多的作用是承接文工团、舞蹈团的各种大型演出。

  这里有支宁人的故事

  采访中,记者还遇到一位祖籍上海的老人。1958年6月,他和600多名同乡从上海出发,乘坐专列来到银川。当时包兰铁路还没正式通车,他们在兰州下车,几经周折到达银川拖配厂。600多人中,一起进拖配厂的共有10个人。

  “银川拖配厂感觉就是自己的家。”老人说,当时厂里考虑到工人来自五湖四海,因此特地做了许多外地菜。他最喜欢吃的鱼香肉丝、榨菜炒肉丝、糖醋排骨等,在拖配厂的食堂里都能吃到。

  上世纪60年代前后,和这位老人一样从全国各地前来支援宁夏的人太多太多,老人的印象中,有来自辽宁的技术员,还有杭州、南京等地的青年,许许多多说着各地方言的有志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银川拖配厂。

  老人说,他当时就决定在这里常住下来,不再回上海。1965年,他和一起来银的同乡结婚,一直在他喜欢的银川生活至今。

  沉淀的时光和情感

  永丰巷两边的老楼,很大一部分建于2000年之前。齐秀英住的65号楼,就建于1995年。走进这里,并没有破败感,反而能看到一种岁月的沉淀。这份沉淀包括时光,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感。

  在巷子北段,有一排粗壮的大树,居民不知道这些树具体的栽种时间,但每到夏季,巨大的树冠罩着巷子,好像一下子就凉快下来了,人们总会在这些树下乘凉。天气好的时候,小区里的桌子上,经常会有聚在一起打牌的老人,他们的普通话里,带着乡音,也带着银川味,相互调侃,一下午时光就这样过去了。

  6年前,在社区的帮助下,齐秀英发起了“大妈服务队”,社区里鸡毛蒜皮的事,她们都管。“退休后我一直闲着,因为是党员嘛,就想着能不能为大家做些事。”齐秀英说,“大妈服务队”从最初的两三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十几个人了。社区里哪个邻居遇到困难了,她们都会去帮忙,“住了几十年的邻居,关系都不错,能帮就帮一下。”

  巷子西侧的一间间小店门口的墙上都挂着一个小牌子,写着“60岁以上老人就餐8折优惠”“60岁以上老人就餐素包子优惠”。这几行字,看得人心头暖暖的。(记者 刘旭卓 文/图)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王小梅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