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暖锅:从“独行快”到“众行远”
2023-12-08 08:54:59 来源:新消息报

活动现场人山人海。

厨师们为大家盛暖锅。

魔性的社火表演。

荤素搭配,香而不腻。

打小就好这一口。

潘娟娟坚持用砂锅做暖锅。

陈素芳严把每个环节。

大快朵颐。

一人一碗,暖心暖胃。

  “《隆德暖锅》《新式隆德暖锅》《隆德暖锅质量管理规范》三项标准的编制和发布,进一步加快隆德暖锅由产品向产业化、区域品牌化方向迈进,实现从‘独行快’到‘众行远’的发展目标,共同推动隆德暖锅的全国化,为隆德县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2月7日10时,隆德县以“千年古县·文化隆德·康养福地”为主题,举办隆德暖锅团体标准发布暨2023年冬季旅游启动仪式,宁夏标准化协会会长韩作兵宣布《隆德暖锅》三项团体标准。

  巨型暖锅,千人共尝赚足流量

  扭腰、摆胯、摇花手、半崴不崴的足内翻……伴随着烧脑的音乐,40多名志愿者装扮成社火里的媒公媒婆,在直径2米的巨型暖锅旁,跳起魔性欢快的隆德社火版“科目三”舞蹈。这种新颖的隆德社火表演形式,让在场群众大开眼界,也让传统文化更加时尚。

  而巨型暖锅前,厨师们个个神情专注,严格按照“五面一盖”的暖锅盛装方式,将食材一层一层码垛,认真把控每一个细节,只为现场群众能吃上符合团体标准的隆德暖锅。

  他们先将炒制的萝卜片和大白菜进行铺底,俗称“菜底子”;第二层放入炸好的肉丸子;煮熟的土豆块、炒制的大豆芽菜、豆腐则作为第三层,上面再铺上炒制入味的粉条;到了第四层,是把煮熟的排骨放在粉条上面。然后再码摆好的暖锅中,加入汤汁。

  接着,厨师们又在食材与锅体处贴上萝卜片,目的是将食材和锅体隔离开,防止菜品烧煳。待汤汁煮沸后,将肉片码入暖锅最上层,再撒上蒜苗丝、红辣椒丝、葱丝,俗称“盖面子”。一切准备就绪,盖上锅盖,在锅底架火开烧。

  味从煮中来,香自锅中生,诱人的暖锅,暖胃又暖心。

  美味还在锅里蒸腾,2000多人已寻味而来,准备大快朵颐一番。

  揭盖瞬间,香气扑面而来,男女老少一个紧挨着一个,排着长队,盛上一碗暖锅,美美地吃上几口肉菜,再吸几口汤汁,孩子们好吃到根本顾不上说话。

  “我还是第一次和这么多的隆德‘家人’,一起品尝2米巨型暖锅,人多,吃暖锅就是香。”隆德县温堡乡夏坡村村民田芳玲吃着暖锅,不自觉地跟着现场音乐摇摆。

  “隆德冬季旅游除了暖锅品鉴会之外,我们还将陆续举办同‘粥’共济 悦启新章腊八民俗节、‘赏六盘晴雪 品冬韵隆德’冬季摄影大赛、‘过大年 唱大戏’秦腔演出、‘闹元宵 晒名片’社火巡演等10余项活动。”隆德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刘江龙说,欲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型冬季文旅推介活动,进一步擦靓“千年古县·文化隆德·康养福地”的特色名片。

  制定标准,让传统美食走得更远

  “喂,您好,是要预定暖锅吗?你们几个人,要大锅,还是中锅?几点过来?”

  “我们7个人,下午6点到店,预订一个大锅。”下午3时,还未到饭点,龙源暖锅老板娘陈素芳就接听了几十位食客预订暖锅的电话,她叮嘱厨师提前准备好食材。

  下午6时,食客陆续进店,一进店,各种荣誉跃然眼前:黄河流域非遗美食大赛最具人气美食、隆德县首届中医药养生大赛(品评类)一等奖、首届地方小吃品评活动中被评为特色小吃……食客们一边品尝着暖锅,一边赞叹龙源暖锅对食材的尊重,以及对烹饪艺术的热爱。

  龙源暖锅之所以受到广大食客们的喜爱和追捧,是因为该店严格执行卫生标准、菜品标准、检测检验标准,烹饪的暖锅既传统又正宗。

  “最近几天,我们每天卖40多个暖锅,收入1万多元。五一、十一期间,生意更好,每天能卖100多个暖锅。预计今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元,带动30多人就业,光支付员工工资就达100多万元。”陈素芳说。

  2011年,陈素芳开始经营龙源暖锅。店铺规模已从当时的200多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700多平方米,店内大大小小的餐桌30多张,一次能接待200多位食客,已然成为隆德县最大的暖锅店。

  隆德暖锅主要食材分为“四柱”和“四稀”,“四柱”指隆德本地人把4种以上的荤菜作为暖锅的主要食材,“四稀”指隆德本地人把4种以上的素菜作为暖锅的配菜。暖锅食材种类多达十种以上,素菜与荤菜混合,即解腻,又能满足各种口味需求。

  为让暖锅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隆德暖锅》三项标准中对制作、工艺、烹饪方式等都进行了明确:制作要求采用烤炙、炸、炖、卤、炒烹饪工艺;烹饪器具宜选用砂锅和铜锅两种材质;盛装方式宜采用混装式、隔档装、盖面子等3种方式。

  作为行家里手,陈素芳积极参加《隆德暖锅》三项标准发布会。从发布会中,她了解到,《隆德暖锅》标准凸显隆德暖锅传统性和正宗性的属性;《新式隆德暖锅》则着眼于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在延续传统制作烹饪方式的基础上,创新食材选择与品质风味,满足了现代人的多元化美食消费需求;《隆德暖锅质量管理规范》建立了从原材料采购、运输、储存,到加工、制作过程及成品质量等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为未来隆德暖锅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隆德暖锅》三项标准制定前,不同的餐厅对暖锅的食材、烹饪方法和口味,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导致消费者难以选择合适的暖锅店。而《隆德暖锅》三项标准的制定,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规范、透明和可靠的餐饮服务。”陈素芳说,得益于《隆德暖锅》三项标准的制定,食客对暖锅食材质量、卫生和安全等方面更加放心。她也将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口味的新菜品和特色服务,同时增加食客就餐体验。她坚信,今后,来吃暖锅的食客还会大幅增加。

  旅游赋能,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攀升

  走进老巷子景区,香味扑鼻而来。

  客满堂农家乐老板潘娟娟正在为暖锅团体标准发布活动做准备,铁锅里的香气在微风中弥漫开来,独特的味道让路过的游客不禁放慢了脚步。

  那是一种让人感到安慰和期待的味道。锅里的食材被炖得咕嘟咕嘟作响,释放出令人垂涎的因子。潘娟娟熟练地调节着火候,专注地盯着锅里翻滚的汤汁,仿佛正在与美食进行一场神秘的对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娟娟开始将准备好的食材依次放入锅中。她一边忙碌,一边与身边的伙计交流,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标准。在她的指挥下,各个环节有条不紊。

  当所有食材准备就绪,她站在厨房出口,热情地迎接每一位进入餐厅的客人。

  6年前,在政府的支持下,她决定开农家乐创业。但是要做什么,起初,她很迷茫。

  “我奶奶和我妈都会做暖锅,每年过年就做暖锅,从小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于是决定开一家暖锅店,取名为客满堂。第一年,店里客人非但没有坐满,生意还越来越不好。”潘娟娟说,每次到店食客点的暖锅,只吃掉一少半。

  后来,她与食客攀谈,才知道她烹饪的暖锅味道不稳定,有时淡,有时咸。于是,她严格按行业标准烹饪暖锅,自此,暖锅味道越来越好,经过食客口口相传,进店堂食的食客越来越多。目前,老巷子里30多家暖锅店,客满堂农家乐的生意最为火爆。

  给游客一个慢生活,在他乡吃到妈妈的味道。潘娟娟选用砂锅做暖锅。

  “砂锅做的暖锅,比铜锅时间久,至少得半个小时。而且用砂锅做容易炸裂,损耗也大,一年要炸几十个砂锅。”潘娟娟说,但“不惜成本,也要保住味道。”不仅如此,她非常注重食材的品质,均选用当地优质的绿色食材,确保为顾客提供最新鲜的食物。

  不吃暖锅等于没来过隆德,暖锅已成为隆德的一张名片。通过品尝隆德暖锅,游客不仅能够了解到当地的饮食文化,更能够感受到隆德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旅游赋予暖锅更多的活力和品牌效应。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隆德品尝这一特色美食,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美食体验,使得隆德暖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隆德暖锅由此逐渐走出当地,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隆德暖锅,当地人的顶流美食

  12月7日,好水乡水磨村钱海莲喊来几位好姊妹,帮着她家做手工粉条。傍晚,活计忙完后,她和姊妹们装了一个暖锅,犒劳辛苦的姊妹们。锅里有她们刚刚做的粉条,还有自家做的旱萝卜片、大白菜片、豆腐、豆芽、瘦肉大葱丸子、五花薄肉片等。“现在只要想吃暖锅,随时能装。家里来客、逢年过节、雨雪天空闲、姊妹聚会等,都是装暖锅的理由。”钱海莲笑意盈盈。

  千百年来,“吃暖锅”是隆德人永远的“光阴故事”,也是最温暖的记忆。

  过年吃暖锅,吃出阖家团圆,吃出温暖红火。听着热闹喜庆的鞭炮声,围着咕嘟咕嘟熬煮着的暖锅,大口吃肉,热汗涔涔,笑语不断。家的亲情,家的温暖,家的味道,在热气中蒸腾。

  至于红白喜事、学子出榜、盖房起梁、游子归乡这样的重要时刻,待客吃暖锅,早已成为传统习惯。

  “门前雪花白,屋内锅子红”“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隆德暖锅,不仅传承了地方饮食习惯,更寄托着隆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隆德暖锅,不仅仅是农家饭桌上的一道佳肴,更成为隆德县的美食文化象征、地方美誉名片、餐饮业特有竞争力。在县城里、在农家乐,暖锅已成为招牌菜。“龙源暖锅”“小张暖锅”“笼竿城暖锅”“六盘香暖锅”“渝河暖锅”等百余家暖锅店,诱惑着八方来客的味蕾,满足着外地游客的口欲。

  隆德人不遗余力地呵护和推动“隆德暖锅”经营拓展,取得众人皆知的品牌效应。如“兰州牛肉面”“沙县小吃”等知名品牌一样,隆德人期盼“隆德暖锅”香飘四海,成为美食界又一顶流。(记者 李霞霞 贺静/文 牛宝林/图)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张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