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时代楷模”称号,郎志存作为代表之一获此殊荣。
2023年12月29日,郎志存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
郎志存与银川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郎志存在研讨病情。
郎志存与被救治的双胞胎患儿合影。
宁夏援贝医疗队队员与当地人合影。
郎志存正在问诊。
郎志存为患儿做检查。
郎志存怀抱三胞胎。
2023年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京举行,第23批援贝宁医疗队总队长、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儿科主任郎志存,作为“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宁夏从1978年开始向贝宁派出医疗队,截至2023年累计向贝宁派出医疗队26批、队员616名。对于宁夏的医护人员们来说,参加援外医疗队,是很多人的梦想。
从事儿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32年的郎志存,有长达4年的两次援外经历。援贝期间,他诊治门急诊患儿9380人次、住院患者8413人次,抢救危重患儿2017人次。他还将中国传统医疗技术——针灸教给非洲同事,小小一根银针,不仅帮当地人祛除病痛,也架起了中贝两国人民的友谊桥梁。
震惊 医疗条件恶劣,血管钳竟夹不住血管
2010年,生于1967年的郎志存报名参加援贝宁医疗队,在此之前,他从未出过国。入选援贝宁医疗队后,一道难题摆在了面前——贝宁的官方语言是法语,比英语难学多了。为克服这道难题,郎志存和同事们接受了半年的语言训练后,便告别家人,操着一口“塑料法语”踏上了遥远的异国他乡。
虽然早听说过当地医疗条件差,可当真正到了贝宁洛克萨中心医院后,郎志存还是被这里的状况惊呆了:医疗技术水平落后、缺医少药、患者多、危重病人多,尤其是儿科,大量的危重症患儿挤在一间被称为监护室的病房里。其实,所谓的监护室除了有一台法国人捐助的制氧机和吸引器外,没有任何抢救设备,就连最基本的儿童用血压计都没有。
“诊断靠经验、监护靠眼耳(看、听诊器)、救命靠手口(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复苏)。”这是郎志存们在当地的真实写照。
“连台像样的CT机都没有,做手术的血管钳甚至夹不住血管。”郎志存回忆。当地不仅医疗条件落后,生活条件也很差。在当地,绿叶菜基本见不着,最常见的是洋葱。更让人头疼的是,贝宁的天说变就变,火辣辣的太阳正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转眼间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郎志存说,他本来挺喜欢雨天,但是来到贝宁后就不喜欢了,因为一遇雷雨天就会停电,一停电就会断网络断电视,也断了队员们与祖国和家人唯一的联系渠道。
难忘 救活三胞胎,父亲要把老三送给他做儿子
在贝宁期间,郎志存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而最让他难忘的是2013年3月17日。
当天,当他为最后一个患儿看完病,准备洗手回驻地时,突然听到敲门声,打开一看,一对黑人夫妇抱着3个孩子站在门口。仔细一瞧,这不是1个月前抢救过的3胞胎吗?
看着孩子们不像是生病的样子,郎志存连忙问怎么了,需不需要帮忙?只听孩子的父亲叽里咕噜说了一堆当地土语,郎志存一头雾水,只好叫来黑人护士帮忙翻译。原来,这位父亲是来感谢他的,而感谢的方式很特别——要把3胞胎里的老三送给郎志存让带回中国做儿子。
这位患者为何要如此感谢郎志存?
当年2月17日,星期六,郎志存正在休息,突然接到值班护士的电话,说有危重患者。挂了电话,他立刻赶到病房,原来患者是3个4个月大的3胞胎婴儿,全都因为“高热、水样便、抽搐”入院,根据症状和体征,郎志存诊断为“恶性疟疾、伤寒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个孩子里最严重的是老三,已经处于休克状态,生命危在旦夕,需要立刻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但孩子的父母要求抢救病情较轻的老大老二,放弃病情最重的老三。一问才知道,原来夫妇俩没有钱再买药品和血浆了。
人命关天,郎志存二话没说,自掏腰包到药房买来所需补液和急救药品,迅速采取抗休克和输血治疗等抢救措施。经过一天的治疗,患儿转危为安,又经过几天的巩固治疗,3个孩子痊愈出院。出院时,患儿的父亲再三感谢中国医生给了他孩子第二次生命。
没想到一个月过去了,这位父亲再次前来以表谢意,还要将老三送给郎志存做儿子。“你这个礼物太贵重了,我可不敢收。我衷心祝愿你们家庭幸福、孩子健康成长。”郎志存一边笑着婉拒了孩子的父亲,一边为孩子们送上祝福。如今,这3个孩子已经长成了茁壮的少年。
心惊 为艾滋患儿穿刺,手被扎破有惊无险
非洲是疟疾、伤寒、霍乱、艾滋病的高发区,非洲西部的贝宁也不例外。这些致命的疾病对医生来讲就是无法避免的职业风险。
贝宁的艾滋病传播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因此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患儿的数量相当多,在洛克萨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艾滋病人或者病毒携带者。当地医生都不愿意接触这类患儿,但是作为中国医疗队的医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郎志存知道只要做好个人防护,是不会被传染的,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2011年5月7日早晨,一个10岁男孩因“高热、惊厥伴昏迷”入院,这个男孩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郎志存高度怀疑是“颅内感染”,急需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化验才能明确诊断,但因为没有腰穿专用的穿刺针,他只好用注射器针头代替。
由于生病的男孩烦躁不安,不配合检查,两次穿刺都未成功。在进行第三次穿刺的时候,男孩突发惊厥,郎志存的手不小心被穿刺过的针头刺破,在做了及时消毒处理后,他继续为男孩做检查。
但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他却一直处于忐忑不安中,直到数次抽血化验,HIV是阴性,才放下心来。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郎志存还是坚守在门诊一线。这件事也让他增长了一些经验,凡是患儿有发烧不退、腹泻不止、结核久治不愈、口腔黏膜经常有霉菌感染或是极度消瘦等症状时,他都会优先考虑艾滋病,查查血中的HIV抗体,多数都是阳性结果,很少有判断失误。黑人同事都笑称他是“SIDA DOCTEUR”(艾滋医生)。
自豪
银川专家远程指导,“互联网+医疗健康”落地贝宁
在2019年第二次援助贝宁期间,郎志存受命担任中国第23批援贝医疗队总队长。这一年,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干了一件大事。
2019年3月21日,宁夏援贝医疗队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5楼的远程会诊中心连线,由专家们远程指导他们为当地一名疑难病患者实施手术。这是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向国外延伸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宁夏援贝事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举动。
贝宁人ADOUKE是名家庭主妇,2004年,她发现颈部有一个肿块,约小拇指尖大小,不疼不痒,便没有治疗。不料这个肿块越长越大,2019年2月,她感觉呼吸困难,便向宁夏援贝医疗队寻求帮助。医疗队接诊后发现,患者颈部的肿块已有双拳大小,体积初步估计为12cm*10cm及10cm*10cm。经过会诊,诊断为巨大甲状腺肿瘤,需手术切除。
在贝宁,宁夏援贝医疗队代表着当地的最高医疗水平,但切除如此巨大的甲状腺肿瘤也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这样大的甲状腺肿瘤在国内也比较少见,医疗队成员是首次接触;其次,患者患病已15年,瘤体压迫到气管,且可能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术中难度和风险都不小;此外,贝宁当地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器械和设备的缺乏让手术难度进一步加剧。宁夏援贝医疗队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开通远程会诊系统,在视频连线的情况下,向国内肿瘤外科专家和麻醉专家寻求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为患者实施手术。
3月14日,宁夏援贝医疗队将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会诊平台传到银川,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共同商讨手术方案及麻醉细节。麻醉方式怎么选?术中气管切开的指征是什么?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专家团队进行了探讨。
北京时间3月21日16时,贝宁当地时间21日9时,远程指导正式开始。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贝宁洛克萨中心医院接通网络,双方的图像同时出现在大屏幕上。经过约5小时的手术,患者颈部的巨大肿瘤被成功切除,生命体征平稳,状况良好。中国驻贝宁大使彭惊涛在现场宣布:“2019年3月21日,中国援外医疗队首例‘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指导手术圆满成功。”网络两端的主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随后,郎志存带领队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信息技术、场地、设备不足等困难,创造性地在贝宁洛克萨中心医院建立“贝宁(莫诺洛克萨)-中国(宁夏银川)远程会诊中心”和“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医疗模式,实现了中国援外医疗史上通过远程会诊实时在线视频方式指导下实施手术零的突破,成为我国援外医疗队“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指导手术应用与发展的里程碑。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将银川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带到了贝宁,与银川相连,更意味着银川市所有的专家资源都成为宁夏援贝医疗队的坚实后盾,也为后面的队员借助互联网,将远程诊断、远程教学、查房、远程术中指导等工作全面展开打好了基础。
开心
成立“基金”,每天攒钱资助贫困患儿
在援外的4年时间里,郎志存在坐诊之余,还同时开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蓝光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术、儿童心肺复苏术等新业务,除了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还将针灸这一中国传统医疗技术带到当地。
脑型疟疾引起的惊厥是导致疟疾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为贫穷,很多患者买不起镇静药,最终导致死亡。而中国传统医学针灸针刺人中、合谷穴位有很好的止惊作用,郎志存便利用回国探亲的机会,买来了很多一次性针灸针,返回贝宁后便用在了临床上,没想到疗效出奇的好。在回国前,他把这项技术教给了黑人同事,并赠送他们针灸针。小小的针灸针,不但能治疗疾病,更串起了中贝两国人民的友谊。
没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也要开展工作,这是中国医生一贯坚持的工作原则。可因为贫穷,买不起药,看不起病,才是最让人痛心的。工作伊始,看到很多患儿因家境贫困不治身亡,郎志存于心不忍,自己省吃俭用资助他们,每次几百西朗、几千西朗甚至上万西朗。2011年4月起,他每天积攒300西朗,成立“基金”用于救助那些没钱看病的孩子,几年时间共攒了15万西朗。
一天,郎志存看到同事MADAME HOUSOU满面愁容,一打听才知道她年迈的父亲中风要住院治疗,可家人交不起住院押金。郎志存一边安慰她,一边想办法。他先拿出“救助基金”帮MADAME HOUSOU的父亲交了住院押金,又把自己的医疗卡(受援医院发给每位中国医疗队员的免费医疗卡)送给她,上面还有近两万西朗的药费可用,这样就解决了她父亲住院的药费。经过治疗,MADAME HOUSOU的父亲痊愈出院。后来,这位父亲一定要亲自到医疗队驻地感谢郎志存,还要把MADAME HOUSOU的女儿嫁给他,让郎志存哭笑不得。
遗憾
远在他乡,舅舅去世未见最后一面
在贝宁期间,有惊喜有感动,也有遗憾。2011年9月24日,一场大雨过后,郎志存的住所停电了,等到供电恢复,他打开电脑才发现,儿子在QQ上留言:舅爷爷在前一天去世了。未见到舅舅最后一面,他非常难过。
“实际上,当年7月我回国探亲时,还专门和母亲回中宁老家去看舅舅,可在家门口等了半天也没见到他,听邻居说舅舅上山种硒砂瓜去了。母亲说,舅舅还能下地干活,说明身体不错,我们便返回银川了,没想到一次错过就再也见不到了。”郎志存悲伤地说,舅舅是个极其聪明、幽默的人,在当地算是个能人,会画画、做家具、盖房子,且都是自学成才。他家的大衣柜、写字台等家具都是舅舅精心设计制作的。小时候,舅舅就是他的偶像,他决心长大后要像舅舅一样,亲手盖一栋大大的房子,做一套漂漂亮亮的家具。母亲和舅舅的关系也极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会给舅舅留一份。
随着舅舅的几个孩子成家立业,舅舅也老了,身体饱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折磨,可他总是闲不住,70多岁的老人干起农活来还像年轻人一样,种水稻、种硒砂瓜,没想到突然就走了。郎志存对着电脑,回忆起和舅舅相处的点点滴滴,忍不住泪流满面。儿子在QQ上安慰他:“舅爷爷到天堂去种硒砂瓜了,那边肯定还没人种,他应该是天堂种硒砂瓜第一人。”这句话却让郎志存哭笑了。“舅舅在人间种了一辈子瓜,希望他在那里,不再种瓜,而是成为一个很棒的艺术家!”
“还有3年我就要退休了,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想再去一次贝宁。”采访到最后,郎志存说,他有个愿望还没实现,就是在当地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让更多当地百姓受益,同时,也让中医药文化在当地广泛传播。
其实,从2019年,中国(宁夏银川)-贝宁(莫诺洛克萨)远程会诊中心正式揭牌,为中贝建立了远程会诊、诊断、手术指导、学术交流等静态会诊和实时与延时相结合的远程会诊机制。2020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与贝宁洛克萨中心医院建立中非对口医院合作关系,帮助贝宁打造骨科区域医疗中心。2023年,贝宁纳迪丹古妇幼医院中医科正式挂牌成立,针灸推拿、拔罐、小针刀等中医治疗方法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有效传播中国中医药文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郎志存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记者 王若英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