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的一天
2024-01-23 08:56:17 来源:宁夏日报

  在乡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常背着药箱,步履匆匆,走村入户,把脉问诊,对症下药,默默守护千万人的健康。他们就是村医,一个普通而又不凡的群体。村医是乡村医生的简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自乡村医生队伍建立以来,有效解决了村民常见疾病的诊治和一些基本的预防保健,解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为健康乡村建设保驾护航。他们始终忠于责任、甘于奉献,守护着村民的身体健康,是村民们的“定心丸”,是村民健康的“守门人”。今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一位乡村医生平凡的一天。

  何健

  随叫随到的乡村“120”

  何健为村民量血压。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公布了2023年度“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征集活动评选结果,共评选出优秀个人案例90个、优秀团队案例60个。其中,永宁县闽宁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原隆村村医何健荣登(个人)榜单。1月16日,记者走近何健,见证他坚守一线,暖心守护村民健康的平凡而又忙碌的日子。

  原隆村卫生室坐落在村部大院,每天来看病的村民一进门,都会去找何健医生。何健身高不足1.6米,右侧脊背佝偻。“我先给你量一下血压。”“好的,何大夫。”“血压基本正常。平时注意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按时吃降压药。”当日15时,何健在为村民孙小珍看病。他20分钟内接诊3人,给患者逐一叮嘱用药和生活注意事项。

  随后,何健提上健康管理随访包,骑着电动三轮车入户服务重点人群。

  “张哥在家吗?”

  “在,在,兄弟快进来。”

  何健走进村民张来庄家。53岁的张来庄患重症肌无力、慢性胃炎,何健为他上门服务10年,彼此亲如家人。

  “他小我6岁,是个热心人,随叫随到。”张来庄对记者说。

  2023年4月的一天深夜,张来庄突然胃痉挛,疼痛难忍,家里只有80多岁的老母亲。情急之下,他想起了何健。“兄弟,快来,我胃疼得厉害。”他给何健打了电话。何健问清症状,立即备好药包,骑着电动三轮车从7公里外赶过来。

  “他就像我的家人,没有他,我寸步难行。”张来庄说,他网购电视,何健帮着搬运、安装;家里没米面了,何健帮着代购送上门;自己手头缺现金了,就把存折给何健让他帮忙取。10年相处中,他们之间的情谊日渐深厚。

  2023年9月的一天,72岁的村民李金贵冠心病发作,心跳加速,慌乱中他给何健打了电话。“小何,我冠心病发作了。”何健先是指导李金贵服药,然后迅速帮忙挂号,协助李金贵到永宁县人民医院住院救治。

  当天随访中,何健细心询问李金贵近况,还送来一份2024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联系卡”。“李叔,这上面有我的手机号、微信二维码,可打电话也可微信视频。”何健叮嘱道。他们两人同一天生日,何健说,他每年都会收到李叔的问候,开心无比。

  2014年,何健通过招聘考试来到原隆村,成为一名村医。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村医不仅肩负着为村民诊治常见病的职责,而且要配合当地卫生院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扶贫、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等各项工作,人少事杂,加班是家常便饭。妻子张春叶说:“他一年就休息半天,春节也没停诊。”“不是我喜欢加班,我是怕乡亲们有个什么疾病,卫生室没人怎么办?”2018年11月底,何健感冒发烧,因每天加班延误治疗,发展成急性气管炎,需住院治疗。家人想,这下他终于可以歇几天了,没想到住院期间,他也没放下工作。

  10年中,何健累计服务人群超过3万人次。如今,他是原隆村1409位村民的家庭医生,村民中,高血压患者110人、糖尿病患者17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4人。入户随访成为工作日常,他清楚地记得每一位村民的健康状况和家庭住址,“现在村民都愿意听我‘叨叨’,健康意识大大提高了,抽烟的少了,锻炼的多了。”

  何健说,医生这个职业让他的人生充满了阳光,他希望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我想一直留在这里为大家做事,我的心始终如一。”他在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道。(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秀梅 张艳丽 文/图)

  马生俊

  坚守乡村二十八年 既是医生也是家人

  马生俊给村民看病。

  1月18日,走进平罗县宝丰镇陆渠村卫生室,来自不同乡镇的患者已坐满了诊室。

  “孩子好像发烧了!”“我最近总是半夜睡不好觉。”“医生,我感觉心脏不太舒服,您给看看。”面对络绎不绝的患者,听诊、问诊、切脉、开方,这是村医马生俊的工作日常。

  “我们有头疼脑热的都来这,马医生医术好,也为大家着想,所以时间久了,都愿意来这里看病!”提起马生俊,村民们总是感慨良多。

  “以前,附近村里都没有医生,而且交通不便,群众就医难问题尤为突出。”马生俊的父亲马炳义早年间就是村里的“赤脚医生”,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医生这个职业怀有崇敬之情,所以,在1996年从卫校毕业后,踏上了村医之路,一干就是28年。

  “我就在陆渠村长大,我想用我所学的知识把服务老百姓健康这件事做好。”马生俊说。

  “2018年来过一位患者,长期售卖百货以及搬运重物的工作让她患上了肩周炎,来看病的时候胳膊疼得都抬不起来。”提起这位患者,马生俊有些动容。像这样家庭经济不好的患者不在少数,他们为了省钱不舍得去大医院看病,持续的病痛让她来到这里就诊。

  “我给这位患者扎针,并配合艾灸治疗,没想到才两周的时间,她的胳膊就好得差不多了。”马生俊在村上治好了不少村民,村民为了表达感激会送来锦旗,但是他却不舍得让大家伙破费。“只要病好了,那对我来说比一切荣誉都重要。”马生俊说。

  从医多年,马生俊也会遇见一些紧急状况。去年1月,有个患者来到村卫生室说他感觉岔气不舒服,马生俊在为患者听诊和测量血压后,凭借多年的经验,怀疑是心梗,马生俊立刻联系镇卫生院并拨打了平罗县医院120急救电话。“当时这个患者还说自己能到县医院,被我阻止了,要是路上出问题那就坏事了!”经过一番治疗后,该患者痊愈,马生俊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近期感冒患者增多,不坐诊的时间,马生俊会到不方便出行的村民家里量血压、测血糖、普及相关预防知识。扎根基层医疗的这些年,马生俊见证了基层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诊室器材不断齐备,慢性病常见病报销政策不断惠及,村民看病不再艰难……

  “现在,我儿子也从中医学校毕业了,跟着我在村里为大家看病。”马生俊说,自己选择这份职业,从来没有后悔过,“心系患者、情系民生”从不是一句大话和空话。从医,这是一辈子的事,也希望儿子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把这条路好好走下去。(见习记者 徐 琳 文/图)

  范俊杰

  当好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范俊杰为村民诊疗。

  1月17日,天刚蒙蒙亮,隆德县沙塘镇锦华村村医范俊杰起床洗漱后,整理好出诊设备和药品,开始了一天忙碌而又充实的走村串户就诊服务。

  上午7时30分,行路半个多小时,范俊杰到达村民张宗义家,为他量血压,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仪器显示各项指征均正常。“我心脏不好又患有冠心病,不论白天黑夜或酷暑严寒,只要给范医生打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为我看病。”张宗义说,全村人都习惯称范俊杰为大家健康的“守门人”。

  一袭白衣,一腔赤诚,一份医者情怀。不知不觉,范俊杰已经在锦华村的小路上奔走了44年,从村头到村尾,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村民和乡亲,都感受过他贴心的照顾。“风风雨雨干了半辈子,虽然辛苦劳累,受过委屈,但群众把咱叫作健康的‘守门人’,咱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范俊杰说。

  春节临近,锦华村人员流动比较大,有感冒、发烧、头痛等症状的病人增加,每天来村医务室买药的村民也比以往多。83岁老人许桂花患有高血压,每个月要吃1盒吲达帕胺片、2盒硝苯地平缓释片。“不识字,也不知道吃啥药,范医生给我拿了两盒药后,还为我测了血压,叮嘱我坚持按时吃药。”许桂花说,“范医生的服务很暖心,也很贴心。”

  夜幕降临,范俊杰填写好随访记录后开始学习。“守护村民们的健康是一辈子的事。多年的军旅生活以及父母、妻子和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的支持,是我不断走下去的动力。”范俊杰说,只要对待职业心怀热爱,做事精益求精,遇到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及时向镇卫生院、县医院医生虚心请教,就一定能做好村民健康守护工作。

  范俊杰和许许多多扎根农村的乡村医生一样,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克服困难,担当起了“乡村医生”的光荣使命职责,续写着一个又一个村医故事。自他从事村医工作以来,为本村和邻村接生480余例、护送孕妇116例,村上没有孕产妇死亡,连续19年没有婴儿死亡,连续8年该村住院分娩率为100%;免疫规划接种儿童200余名;慢性病管理360余人。(见习记者 姬禹 文/图)

  朱光辉

  父子四十八年接力守护村民健康

  朱光辉给村民看病。

  每天早上8时不到,中宁县新堡镇创业村卫生室就开门了。随着近日天气降温, 朱光辉和朱彦平父子俩比往常更忙碌,一个问诊、取药,一个开处方、输液、整理药品……

  朱光辉是创业村老一代村医,行医48年。这份坚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子朱彦平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学医这条路,并回到创业村做起了村医。“原来村里的卫生室相当简陋,看病就是‘老三样’。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新的卫生室‘四室’分开,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一应俱全,药品达到120种,基本可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朱光辉说。

  在父子俩眼中,改变的不仅仅是药物器械的丰富完善,更多的还有村民就医观念上的改变。“过去条件不好,医疗上又没有什么政策,小病拖、大病磨,现在相关医疗政策覆盖得越来越全面,村民身体不适都会来看,村民对村医也越来越信任和依赖。”朱光辉欣慰地说。

  春节临近,人口流动比较大,有感冒、发烧、头痛等症状的病人非常多。这段时间,在做好日常诊疗工作的基础上,父子俩常常入户巡诊,为村民监测身体状况、送药,提供用药、居家康复指导。“我们由原来的等病人上门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真正成为村民健康的‘守门人’。”朱彦平说。

  父子俩不仅要承担起该村儿童接种疫苗、孕产妇管理、老年人健康体检、上门巡诊、居家康复指导等12类52项公共医疗服务,并且要对该村80%签订家庭医生服务的群众,定期上门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尤其对于急危病人的突发状况,只要一个电话,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家中。

  去年11月,80岁的村民白玉珍咳嗽不止,晚上无法入睡,父子俩连夜上门问诊。初步诊断为急性气管炎,立即打120入院治疗,第二天就转危为安。前不久,肺心病患者龙治业突发呼吸不畅、意识模糊。父子俩到达现场后立即为老人输氧,并进行药物治疗,并送往医院治疗……在朱光辉48年行医当中,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但在他眼中已经稀松平常,因为这是责任所在。

  “过年期间要注意保暖、休息,按时服药。有什么问题,就给我打电话,随叫随到。”朱光辉耐心地反复叮嘱村民马玉贵。除了2016年朱光辉做了胆囊炎手术休息三四天,去年因做心脏支架手术休息10天外,全年无休已经成为他和村民之间不变的约定。“不能辜负村民们对我的信任和依靠,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朱光辉说。

  虽然收入不高,但在5年多的共事中,父子俩相伴相随,配合逐渐默契。在不知不觉间,一个日渐老去,一个稳稳接棒,默默地完成了这个乡村诊所的“主场交接”,两人悉心守护村民健康的故事还在创业村里续写……(记者 蒲利宏 文/图)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张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