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影视好“食材”挂满枝头
2024-05-16 08:38:48 来源:新消息报

5月11日,电影《六谷儿》在银川举行首映礼。记者 韩胜利 摄

  进入5月,《六谷儿》《星星的故乡》等与宁夏相关的影视作品成为热议话题。

  提起宁夏相关的影视剧,名单上会出现一串熟悉的名字:《大话西游》《红高粱》《冯志远》《美丽的大脚》《山海情》……如果可以化风行万里,俯瞰宁夏每个角落,都是一部影视剧。

  “中国旅游景观的微缩盆景”为影视剧提供了多元的拍摄场景,粗粝气质下暖意的精神内核为影视剧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原型。宁夏独特的影视资源已被更多人看见。

  正如镇北堡西部影城的那句标语:“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新时代的宁夏,又将见证中国电影产业怎样的发展呢?

  影视剧为何“偏爱”宁夏?

  因大漠黄河“出圈”

  粗粝之下也有温润情感

  1895年12月28日,当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卖出第一张电影票起,人们再也没有停止过对影视表达的探索。它就像释放人类灵魂的巨大容器,不论光明抑或晦暗,都令人着迷。

  近日,与宁夏相关的影视作品频频进入人们视线:

  5月11日,电影《六谷儿》在银川举行首映礼。这部电影取材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合唱团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从西海固地区搬迁来的村民,因精神生活空虚,在中宁县文化馆干部李震宏的带领下,组建农民合唱团的故事。

  5月14日,电视剧《星星的故乡》登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这是国内首部以葡萄酒产业为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在贺兰山岩画、葡萄酒庄、沙漠星空酒店等宁夏代表性文化IP、旅游景点取景、拍摄。

  5月25日,电影《带彩球的帐篷》将在全国公映。这部电影改编自石舒清的短篇小说《花开时节》,作为电影《红花绿叶》的姊妹篇,延续了西海固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现了细腻干净的爱情,同时诠释了生命的内在性。

  同时,还有多个剧组在宁夏不同地区取景,如讲述中国英雄拯救中东儿童故事的《欢迎来龙餐馆》正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制景,预计6月开拍;竖屏网剧《龙门客栈之西部传奇》已在镇北堡西部影城开机。

  细数与宁夏相关的影视剧,可圈可点的不在少数。如上世纪80年代的《龙种》(宁夏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90年代的《家丑》《这女人这辈子》《滑板梦之队》《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洮水奔流》《绿色的希望》《春到陇西》,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英雄无语》《聪明小鬼斗笨贼》《姐姐词典》《你好,大腕》《姐姐的情人》《金黄血红》《唐布拉之恋》《塔克拉玛干》《撑起生命的蓝天》《冯志远》《画皮》《爱在苍茫大地》《山海情》等佳作。

  而在宁夏取景走向世界的电影更是不计其数,《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红高粱》等将西北小城镇的苍凉底蕴推至审美高峰。

  这些与宁夏有关的影视作品就像一个万花筒,“宁夏是什么”成为影像表达的一个追问。

  在电影《美丽的大脚》中,干旱少雨的农村突降大雨,孩子们兴奋地把空盆、空罐搬到场院里接雨水;在电影《冯志远》中,冯志远老师在沙丘边缘的一所学校支教42年,最终因双目失明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讲台……旱海沙山似乎是宁夏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似乎唯此才能描述出宁夏的粗粝气质。而这粗粝之下,多体现的是温润情感,所以宁夏题材的影视剧多追求一种永不言败的希冀与暖意的精神内核,《山海情》《星星的故乡》《六谷儿》无不默默流淌着这种精神血脉,令人对这片土地心生敬意。

  “现在,我们更想让观众看到美丽新宁夏,这里除了黄河、大漠等景观,还有满眼的绿色和欣欣向荣。有《六谷儿》里追求精神生活走向大舞台的农民合唱团,有《星星的故乡》里贺兰山东麓与国际接轨的葡萄酒庄,还有黄河两岸稻花飘香……这都是新时代宁夏文艺作品需要展示和传递的信息,让更多人了解认识一个崭新的宁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处负责人张斌说。

  宁夏影视资源有多“硬核”?

  “有那种透亮的光”

  还有独特的故事和题材

  “现在宁夏每年备案的电影剧本有四五十部,来宁夏取景拍摄的剧组达100多个。我们推荐宁夏时总是说,这里是‘中国的微缩盆景’,很多剧组来宁夏拍摄时,都得益于其丰富的景观资源,普遍反映拍摄成本降下来了、工作效率提上去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传媒监管与电影处负责人周懿介绍。

  这些优势也是国内影视圈公认的。

  一个名叫东方欲晓的摇滚青年,在新世纪来临之初,骑着一辆哈雷摩托车,离开北京,驰骋于中国西部,他来到陕甘宁革命老区,在途中先后遇到并了解了七位当地人物。最后,在六盘山高峰,与20世纪30年代长征胜利时期的毛主席产生了精神共鸣。

  这是宁夏导演马方波于2014年上线的电影《红色之旅》,该片是第十八届大学生电影节“华语电影高校巡展”入选片,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放映”入选片。

  “我尤其记得拍《红色之旅》时,从陕西回宁夏,经过盐池那一带,原始旷野闯入我视线的那一刻,我想到了黑泽明的名片《乱》,这里多适合拍古战争的场面啊!”马方波回忆起10多年前的那“惊鸿一瞥”。 

  马方波常年在北京拍电影,近几年他回银川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个感受愈加明显:宁夏地域虽小但景观丰富——沙漠、森林、高山、长城、河湖、都市、小镇、古战场……简直就是一个大型外景地!“我沿着上海路、贺兰山路去银川市民大厅办事,途中的阅海商务区、览山公园内外,都令我感动。”他打算将计划中的几部电影全部放在宁夏拍,其中还有科幻片,“宁夏有这么丰富的自然景观,再加上AI技术,真是如虎添翼!”

  别的不说,就说说光线吧。“美国科幻电影《星球大战》里的外星球场景,需要那种原始透亮的光,导演卢卡斯去了很多国家,最终在突尼斯找到了。我看电影里,所有外星球沙漠场景,还有那种透亮的光,其实在宁夏就可以拍到。这也是国内很多剧组来宁夏拍片的原因——这种透亮而强烈的光召唤了他们。”马方波感叹道。

  宁夏的光也照进了观众的心里。

  影视爱好者伶俐是通过2021年热播电视剧《山海情》关注到宁夏的,被剧中宁夏之美俘虏的她,在该剧播完当天,抑制不住喜爱之情,在个人公号上发了一篇推文,虽然当时她的粉丝只有100多个,但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很快破万。

  “我想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被一种稀缺的美震撼到了。《山海情》的很多镜头都是外景,借助自然的风、自然的光,那大面积的天空、大面积的阳光,让镜头生动、明净。我记得水花长途跋涉来到移民村,站在村头,看着远处的德福,阳光倾泻在她的脸上,她的目光、笑容被一层毛茸茸的光泽覆盖……这个镜头差点让我落泪。在太多的影视作品里,我们拥有的是滤镜、特效,而不是真实的大自然。”

  作家季栋梁是电影《六谷儿》的编剧之一,谈到宁夏影视资源的丰富性,神情也是非常骄傲的:“三线建设、宁东基地、贺兰山深处、红色六盘山、西海固扶贫攻坚、全域黄河故事、生态移民、治沙防沙、古丝绸之路、灵州会盟、长城博物馆、万亩葡萄园……这些故事、题材放眼全国都是独特的,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只要挖掘,绝对精彩。另外,宁夏作家的作品和写宁夏的作品,从小说到报告文学,是非常丰厚的一块资源,只是目前转化成为影视作品的还少。”

  如何让“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付出“真金白银”

  让“食材”变“大餐”

  一度落寞的上海市黄浦区黄河路,被电视剧《繁花》“点燃”,浓浓的海派风情,成了2024年文旅顶流。当下,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一部剧,赴一座城”,影视IP和文旅消费相映成趣。

  宁夏被影视剧“卷”红的地点当数镇北堡西部影城,每个姑娘都想来到这里化身“紫霞仙子”,遇到属于自己的“至尊宝”。而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完整的工业文化遗存在《万里归途》之后,也加入热门取景地。《星星的故乡》让观众记住了宁夏贺兰山下连绵的酒庄,为贺兰山下文旅热潮再添活力。

  把影视好“食材”变成“大餐”需要一个好“厨师”。近年来,宁夏出台多项激励政策和措施,吸引各种好剧本、好作品的产出,鼓励各个剧组来宁夏取景拍摄。

  “电影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一,宁夏电影产业要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好其四梁八柱。针对宁夏电影产业的发展,我们有一个大胆的构想,就是把发展电影产业与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支持现代化影视基地建设,把‘月亮门’与母亲河、草方格、葡萄园、工业遗迹等有机地串联起来,依据每个地域不同特点打造别具一格的影视景观,吸引剧组取景拍摄,打造更多宁夏影视IP,助力影视和文旅融合发展。周懿说,“下一步,将按照全国电影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深入研究把握电影的艺术规律、产业规律、管理规律,在完善扶持政策,衍长产业链条,优化服务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电影管理水平,激发我区电影创新创造活力。”

  “自治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包括广播影视业项目和重点文学、舞台剧、图书出版等文化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项目就在扶持范围。另外,自治区还出台优秀文化文艺作品奖励扶持办法,对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作品,比如‘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飞天奖、金鹰奖等给予奖励,对初步创作、并具有提升空间的作品给予扶持,鼓励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以作品为核心搞创作。”张斌说。

  20世纪90年代,宁夏见证了华语电影的黄金20年,新时期的宁夏,又将见证中国电影产业怎样的发展,值得期待!(记者 倪会智\文)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张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