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贫困》。
日前,位于自治区图书馆的宁夏西部美术馆内,一场名为《宁夏为什么没有麦当劳》的当代艺术展拉开帷幕。这场为期近一个月的展览,是宁夏七位90后艺术工作者及爱好者发起并组织的,他们立足本土,发出声音:宁夏有自己的当代艺术。
宁夏当代艺术年轻力量的一次实践
1994年出生的银川人闫立一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学硕士,2019年,他在宁夏开展了一系列艺术实践项目,并起名为“平山祈福”。“‘平’是指宁夏中部平原地区,‘山’是指南部山区地区,‘祈福’除了带有一种对这些地区的美好祝愿,也饱含着一种坚定的生命力。”闫立一解释,作为生活在宁夏的青年,他希望带着这样的力量,面对社会、文化以及自身的问题时,以艺术为未来祈以美愿,以实践圆其美愿。
这次的展览就是圆了一个美愿,更确切地说,是宁夏部分本土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圆了这个美愿——让人们看到,宁夏有当代艺术,也有当代艺术的原创力量。为此,展览以《宁夏为什么没有麦当劳》为标题。闫立一说,麦当劳是消费领域的概念,被人们熟知,这里借用过来指代当代艺术。而对“没有”的疑问,其实是想表达“有”这一答案。
此次展览共有十多组作品,包括装置、摄影、行为、影像等,它们出自7位宁夏本土90后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之手,他们是不甘寂寞的青年,以第一视角来观察自身与世界,在这个互动关系中生成创作,用当代艺术语汇阐释故乡的文化基因,呈现出宁夏青年一代的思考和追逐。
走进展览,在入口处便看到了装置作品《宁夏有当代艺术》,这是一摞以宁夏图书馆馆藏艺术类书籍为主要元素的作品。“这就是我在图书馆搜索‘当代艺术’,找到的全部书籍。”这组作品的创作者小隐说,此前老师给他列了一个当代艺术相关的书单,其中有几本书找不到,他便从图书馆检索得到这些。他认为,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便借用过来体现当代艺术在本土的体量,“这里的书籍不算多,但资源由少到多,本来就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展厅中,作品《逻辑自洽》颇为抢眼,它以交叉错落的板材叠加而成,自下向上,形状由方到圆,上面用毛笔写满了字。这是创作者辛中孜在开幕现场完成的作品,也是借由作品展现内在思考。“主要是呈现内心构建的过程,从下端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思考,到了最顶上以黑色的圆形结束,最终找到了逻辑自洽,形成自我的信仰。”辛中孜解释说。
艺术作品中的本土情感
此次展览的所有创作者都是宁夏人,他们对生长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从展出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这种语言。事实上,这也是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情感体验。
展览总策划闫立一的装置作品《常识离地火箭》《是被点燃还是喂它》《爱与挖掘机》,都是基于本土生活经验创作的,他的作品营造了一种宏大辽阔的氛围,从中呈现出最原始的力量,其中运用了贺兰山上的石头、牛骨、玉米秆、煤炭等材料,也都是作品与地域的连接。
与闫立一宏大感的作品相比,赵元璞的作品则更加细腻,他的影像作品《阿尼玛》在石嘴山拍摄,视频中一群移动中的羊停了下来,其中一只母羊跪卧分娩,产下羊羔,其它羊则围在四周。“‘阿尼玛’是意大利语‘灵魂’的意思,后被分析心理学家用来指代为一种性别意识上的集体无意识,即有时性别意识会表现出男性灵魂中的女性,抑或女性灵魂的男性成分。你看这群动物,在母羊生产时表现出了有组织化的社会行为,而且母羊的目光安详温柔,这一切都能让人感受到生命深处的灵魂。”赵元璞说。在他另一组摄影作品《造山》则完全是家乡的写照,里面三个人物都是他的亲戚,而且都是女性。他说,女性可以孕育生命,就像家乡孕育了包括他在内的无数人。
宁夏有当代艺术且有发展土壤
此次展览从3月上旬开始,到月底就接近尾声了。参展的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不仅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表达,也在探索当代艺术在宁夏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不是只掌握在艺术家手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语言自我表达。”闫立一说,展览中的作品《贫困》的创作者武嘉蓓就是非科班出身,她是一名物理老师,她的作品也是从宇宙时空层面,关注人的生活和困顿。她把自己的思考和对作品的阐释生成文本,打印在一张张纸条上,而纸条散落在地上,构成作品的一部分,每张纸条背面写着“捡起我”。“不是每张纸条上都写着一样的东西,很多人看到后,不光捡了,还收集写着其他内容的纸条,拼凑出完整的信息。这个互动就说明,人们在观展时已经产生了好奇和思考。”闫立一解释。
闫立一说,这次参与创作的,除了武嘉蓓,还有其他非科班创作者,说明本土的艺术爱好者,是能够理解甚至运用当代艺术语言的。而且对于更广泛的大众来说,他们不仅感兴趣,更有能力读懂当代艺术,在宁夏,当代艺术,以及适合艺术生长的土壤是有的。(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