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宁夏,候鸟流连、湿地水韵,森林氧吧,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
12月9日,央视报道:宁夏石嘴山市黄河沿岸的湿地,迎来了数千只越冬的灰鹤。成群结队的灰鹤或在水中嬉戏打闹,或在滩涂悠闲觅食,为冬日的黄河湿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属大型涉禽,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农田或多苇草的沼泽、湖岸,尤为喜欢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
每一次候鸟的休憩,都是一次由衷的选择,是对适宜生境的归属感,也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认可。
对宁夏生态环境认可的,不止远方来的候鸟,更多的是安家落户的珍稀动物和形形色色的鸟儿。
12月18日宁夏新闻网消息: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年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名单”,“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保护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全国4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和生存地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正是由这些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命活动,才构成了自然界这个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
据估计,地球上现存800万~1000万个物种。我国是生物物种特别丰富的国家,占世界第八位,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举足轻重。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但可使生态环境保持平衡,保证生物种群的持续发展,而且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研究,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可以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要。
成功入选“2022年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名单”的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经过科考记录到鸟类15目36科158种。近5年,六盘山林区鸟类记录实现翻倍增长,由158种增长至291种,其中国家一级8种,国家二级44种,宁夏首次记录14种,六盘山首次记录91种。
鸟类对生态环境条件的选择十分敏感也十分“苛刻”,六盘山林区鸟类种群的不断丰富,是六盘山生态建设发展成效的最好见证。
鸟儿安家落户,兽也以山林为家。
去年10月,一只放归的雪豹到访宁夏贺兰山,成功引起宁夏朋友圈的“地震”。这只雪豹是放归多年后,回到宁夏贺兰山“观光”。
雪豹属于世界级濒危物种,也是食物链中的“顶级捕食者”,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雪豹的回归验证了宁夏贺兰山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态系统食物链日趋渐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富有成效。
这和宁夏持续推进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密切相关,宁夏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食物保障和天然庇护,岩羊、马鹿、石鸡等数量逐渐增多,其中以岩羊为最,贺兰山已经成为世界岩羊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5万多只岩羊与贺兰山如影随形,天然合一,游客只要走进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随时都能看到身形矫健的岩羊。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重点,在于保护和恢复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宁夏不断完善就地保护体系,设立迁地保护场所,稳步提升保护能力和水平。
宁夏近日12个部门联合发布《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农业农村环境治理行动、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五大攻坚行动。
攻坚行动就是生态保护的守护利剑。大工程、大项目就是支撑生态保护的人为保障。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源,更是中华民族生命之根。
宁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生生不息。(宁夏新闻网 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