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力争到2022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50%以上,学生肥胖率和总体近视率明显下降,每名学生都能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
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幼儿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探索利用体育大课间、课外活动开展70-90分钟体育课教学。高中阶段学校保证216课时(12个学分)体育课时。中等职业学校保证不少于144学时(8个学分)体育课时。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鼓励高校将体育课程纳入三、四年级和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开设选修课并计入学分。
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1-2项专项技能。全面恢复早操制度,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统一组织学生早操和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推广校园啦啦操、花样跳绳和学校自编课间体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冬季越野赛、校园马拉松等面向全员、人人参与的普及性校园体育活动。完善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建立不同学段相互衔接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发体育课程,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课后服务。积极鼓励、引导各类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等社会力量以合适的形式参与和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建立健全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的政策措施。
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心理健康、日常体育锻炼、体能测试、兴趣性运动技能等维度进行学生身心健康评价。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2024年起将中考体育分值提升至70分,探索将初中学生平时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成绩纳入中考体育考试分值。落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科目考试要求,有条件的市、县(区)可以先行试点。
美育
力争到2022年,音乐、美术、书法课程全面开齐开足,“互联网+美育”运用更加成熟,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学前教育阶段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要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总课时9%,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要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相当于108课时),增加可选择性、多样化艺术课程。职业教育要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36学时,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
自治区每年开展1次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每3年分别组织1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通过开设专题美育讲座、举办演出活动、毕业生作品展览等,为中小学生学习美育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自治区每年支持建设50个优秀学生艺术社团。推进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场所免费向大中小学生开放,相关美育资源库向学校开放。
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将学生参加艺术课程修习、课内外艺术活动实践、艺术社团活动等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自2024年起,按30分计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总分,有条件的市、县(区)可以先行试点。(记者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