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至13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宁夏集中采访活动,分南北两线在五市火热进行,全国150多位新闻媒体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田间,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下塞上江南新时代的美丽华章。
宁夏特色,深深刻在他们心里
“西吉土豆确实很好吃。”
记者将镜头对准西吉县马莲乡马莲村农产品。
记者采访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王雯璐。
记者在彭阳县茹河街社区采访。
给固原博物馆馆藏文物拍张照。
中宁县大战场红宝村农民合唱团受到记者关注。
8月8日—13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宁夏集中采访活动南线采访团走进吴忠、固原、中卫进行采访报道。
一路走来,宁夏的特色美食、红色基因、闽宁合作、治沙技术成为媒体记者竞相关注的热点,大家不断体验、挖掘,采摘带着“露水”冒着“热气”的新闻。
特色美食,一尝倾心
数不尽的特色美食,出现在餐桌上,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老百姓的手心里,它们带着宁夏人的朴实与热情奉于媒体人的面前。
不刻意亦不故意,像空气那样自然。
8月9日上午,在西吉县马莲乡巴都沟村露地蔬菜种植基地,雨后的蔬菜地与天际相接,闪着水灵的光,透着青翠的绿。
这边,蒸开花的土豆、刚出锅的糯玉米、沙甜皮薄的西红柿被端上地头,敞开怀抱,迎接尊贵的客人。
那边,黄金蘑菇、粉红萝卜、清甜辣椒被摆上展台,带着泥土的芬芳,诉说着“马铃薯之乡”的新貌。
媒体人现场试吃,抑制不住地发表感言:“细细品尝这个土豆,是带着肉香的!”“这个西红柿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外婆家吃的西红柿。”
当天下午,采访团来到隆德老巷子,体验这里的暖锅文化。直径两米的大暖锅,炖煮的不只是美味,还有待客的盛情。吃暖锅,搭配当地的新鲜玉米、爽口李子,还有无处不在的宁夏枸杞原浆,暖胃又暖心!
在中宁县大战场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歌声动情动人,说不尽的故事“挑逗”着媒体人的好奇心,而意外出现的桃子、李子、葡萄、油香让媒体人感到宁夏人的“亲戚”感。
宁夏本地媒体人更是当起了美食推荐官:羊肉、牛肉、葡萄酒,红枣、西瓜、供港菜,枸杞、葡萄、蒿子面……所到之处,皆为佳品,推荐之余,骄傲之情油然而生!
红色之旅,是采访也是洗礼
这几日,采访团走进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西吉县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彭阳县任山河革命烈士陵园,在一幅幅历史画卷、一处处革命文物、一件件英勇事迹中,触摸发生在宁夏大地上的血与火。
生动的感染!无形的传承!
在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老干部宣讲团成员马希伟老人很快被媒体人围住。老人着一身红军装,铿锵有力的讲解,把大家带回军民鱼水情深的峥嵘岁月。中国日报记者吴燕博在游客中发现了老人的弟弟马希章,她惊奇地了解到,这家有3位军人。
25岁的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宋涵,关注到这些场馆里都有“一老一小”讲解员,“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红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最好的传承是践行。
在固原二中,大家坐下来,静静倾听师生29年徒步任山河的坚守与坚韧,不觉间泪水模糊了双眼。
“这是一场采访活动,更是一次生动的体验、一次深刻的思考、一次心灵的洗礼。”吴燕博说。
闽宁“搭子”,遍地“生花”
此次采访活动,福建媒体集体出动14人。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记者陈尚望是其中一员,他扛着沉重的三脚架,一路跟随。
这是他第一次来宁夏,最期待到西吉采访,因为这里是马铃薯的重要产地,他曾多次采访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薯类作物研究中心,知道福建的一些薯类品种输出到了宁夏。
而8月9日在西吉县马莲乡采访时,陈尚望却把目光投注到了两种菌菇上,一种黄金菇,一种平菇。“《山海情》里的蘑菇现在变模样啦!”他笑道。
8月10日,在彭阳县茹河街社区,他遇见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王雯璐,他很想深入采访一下。然而一转身,出现了一个更吸引他的线索:在闽宁协作劳务移民就业车间,女工靠箱包缝制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企业老板正是福建厦门人黄水海。
闽宁“搭子”无处不在。
在宁南医院,陈尚望得知福建医生经常指导救治这里的危重病人;在隆德县新和村,他了解到近两年该村借助闽宁协作资金,提升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打造了“网红”房车基地;在中宁县枸杞产业园,他品尝枸杞饮品时,敏锐地发现包装上有“云霄枇杷”的字样,“福建枇杷配中宁枸杞,道地组合,效果翻倍!”
“要知道你是福建人,我肯定给你打折了!”买东西时,一位宁夏老板说。这是陈尚望宁夏之行偶遇的一件小事,却深深地刻在了他心里。
宁夏沙漠,中国“新诗意”
初秋的宁夏是诗意的,那诗意是凉爽又浓烈的风,是苍凉又柔美的沙。
诗意的外表下,神奇的沙产业、沙漠治理等“硬核”内容成了热门话题。
8月12日,采访团来到中卫市沙坡头区采访,这是一次地理课本知识走向现实的惊叹之旅。
草方格就像大漠的“格子衬衫”,传统轧制的草方格和现代科技加持下的刷状草方格“肩并肩”。
火车在包兰铁路上隆隆驶过,向等待滑沙的游客诉说着这条沙漠铁龙的传奇。
海洋一样汹涌的光伏板在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绵延,它们是沙漠的中式蓝“外套”。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防沙、治沙、用沙几不误。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黄羊在草方格里跳跃,在光伏板下休憩,它们是腾格里沙漠的新访客。
对于第一次来沙漠采访的媒体记者来说,这些场景堪称中国“新诗意”。
“沙漠里的植物和动物,是最感人的风景。”中新社融媒体中心记者吴蓓蓓说。
“宁夏沙漠里竟然藏着新闻富矿!”农民日报社记者刁慧一语中的。(记者 倪会智/文 韩胜利/图)